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鮮活純真的徽州年俗,東南鄒魯

徽州古城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作為我國三大地方學派之一的“徽學”發祥地,歷來有“東南鄒魯,禮儀之邦”之美譽。經歷千百年歲月的古徽州年節習俗,是我國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鮮活純真的徽州年俗。

東南鄒魯 鮮活純真的徽州年俗

春節序曲在臘月
  古徽州的春節,從臘八到除夕的23天時間,為“忙年”階段;從大年七年級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半個月時間,則為“過年”階段。徽州人家的春節是從每年的臘八開始的,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罷才算結束,可以說臘八節就是當地人的“春節序曲”了。

從臘八這天開始,人們就要開始忙年了:裁新衣、殺年豬、做臘八豆腐、做食桃、打年糕、熬製芝麻糖、凍米糖、炒花生、炒瓜子、辦年貨、過小年、送灶君、掃門庭、洗被褥、貼春聯、掛紅燈、放鞭炮、年夜飯、壓歲錢、齊發燈、辭舊歲、長守歲等。

在徽州春節序曲中,有兩則趣聞值得一提:其一是臘八節當天全家人聚餐臘八粥的餐桌上,已經出嫁了的女兒是沒有席位的,因為按徽州年俗,這一天出嫁女不得在孃家度過,否則婆家就要遭受滅頂之災,正是所謂“躲臘八”。

其二是除夕之夜,徽州人家有“發燈”年俗,就是各家各戶是晚必須處處燈火遍佈,徹夜燈光通明,廳堂內外,樓上樓下,蠟燭臺,小馬燈、汽油燈、松明燈、走馬燈、魚燈、星燈、圓燈、方燈、荷花燈、南瓜燈……百燈齊上,燈燈齊亮,所謂“發燈發丁、家庭興旺”,這是因為在徽州方言中,“燈”和“丁”是諧音的,因而有了以“燈”代“丁”的“發燈”年俗。

“常常利市”七年級朝
  徽州民俗雲:“趕忙三十夜,清坐七年級朝。”大年七年級是絕對不允許睡懶覺的,因為五更三點,家家戶戶就要由家長主持帶領全家老小點香、燃燭、上供、鳴炮,向高高懸掛的俗稱“容像”的祖宗畫像行跪拜儀式,邀請列祖列宗與家人們一塊過年。然後才是家人之間的拜年互賀,並在八仙桌旁圍坐,進入七年級朝的重頭戲階段——“常常利市”。

“常常利市”相當於現在的吃早茶,新衣新裝、喜氣洋洋的家人們圍坐品茶。然而,這“茶”,每人面前都得是雙杯,先喝一杯茶葉茶,再喝一杯糖水茶,所謂“先苦後甜、苦盡甘來、新年吉利”;這“茶點”,又須分置於以漆器或錫器製作的俗稱“茶盒”、“錫格”的獨特器具裡。

最後,是品嚐“利市面”。有趣的是對於這碗利市面,每個人都只能象徵性地略略品嚐,決不能狼吞虎嚥、一掃而光,所謂“常常(嚐嚐)利市”也,這當然是徽商故里獨具特色的年俗了,“常常利市”、“長長利市”對於徽商來說肯定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

另外,徽州人賈而好儒,尊師重教,因此,徽州的文人、學子,七年級一大早要做的一件大事兒是用紅紙寫上“新春開筆”、“新春發筆萬事大吉”等字樣,貼於書案牆壁,稱為“開筆”。

金蛇狂舞“板凳龍”
  徽州鄉村大年七年級是要舞龍舞獅歡慶新年的,除了在自己村中鄉場上舞、在村中各家各戶門前舞之外,還要舞到城裡去,城鄉同樂同喜。這些異彩紛呈的龍、獅中,最具徽州特色也最受人們喜歡的,就是板凳龍了。

顧名思義,這“板凳龍”是由全村有男孩的人家出人、出凳、出錢製作並共同表演的群眾文藝節目。誰家生了男孩,那麼在歡慶添丁的同時,他家就必須同時添制一隻特製的、用於板凳龍的木製長板凳。

表演者每人手持自己家的這隻特製的長板凳,首尾與他家的長板凳或連線成“龍”,或分散成“雲”。所謂舞起板凳龍,雲翻又龍騰。“板凳龍”的民俗意義,在於以“一丁一凳一小龍”,連成“一村一姓一長龍”,慶佳節,盼興旺,求發達。

禁忌年俗趣話多
  從正月七年級到九年級的年節期間,徽州人家的主要禁忌有:孩童不得說髒話、壞話,不得高聲喧譁吵鬧;老少都得小心,千萬不能打破碗碟,萬一失手,必須立即反覆說三次“歲歲(碎碎)平安”以消災化解;過年期間千萬不能掃地,也不能向外潑水,尤其是正月初五“接財神、拜財神”那天更是重禁。

而大年七年級一早須到外邊水井裡去挑一擔水回家,既寓意“財氣不外流”,又寓意“拜瑞(水)入門”(在徽州方言中,“瑞”與“水”諧音)、“招財進寶”;大年三天家人均不得吃藥,以免敗壞好兆頭,弄得個年頭吃藥到年尾。

“發燈”之夜,要有家人與長明燈守歲,不能讓燭燈熄滅,更不能讓蠟燭歪倒燒壞燈籠釀成火災;大年三天不得下鍋煎炒烹飪,以避“爭吵”之忌;大人小孩都不得使用剪刀,但可以使用針線,寓意“隻立不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