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蹴鞠比賽規則介紹,古代清明的活動之一

古代清明節時,除了掃墓祭祖之外,民間還會開展形式多樣的體育娛樂活動。
  蹴鞠,就是其中的一項,它在我國流行的時間很長,還曾被作為軍隊的訓練方式。
  那麼,蹴鞠比賽規則都包含什麼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古代清明的活動之一:蹴鞠比賽規則介紹

蹴鞠,又名“蹴球”、“築球”等,指古人以腳蹴、蹋、踢皮球的活動,類似今日的足球運動。蹴鞠在我國的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早在戰國時期,漢族民間就流行蹴鞠,從漢代開始,它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

到了宋代,民間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雖然在其後的明清時期,蹴鞠逐漸式微,但清朝時仍然有冰上蹙鞠的存在。因此,可以說蹴鞠是我國古代流傳十分久遠、影響也很廣泛的一項體育運動。那麼,蹴鞠的規則是什麼呢?它是隨著朝代的不同而演變的。

兩漢三國時期,蹴鞠發展較快。娛樂性蹴鞠得以繼承,還出現了表演性蹴鞠和競賽性蹴鞠,表演性蹴鞠即在鼓樂伴奏下進行以腳、膝、肩、頭等部位控球技能的表演,有足踢、膝頂、雙腿齊飛、單足停鞠、躍起後勾等技術動作。競賽性蹴鞠一般設有鞠場,鞠場呈長方形,一般為東西向,設有坐南面北供觀賞的大殿,四周有圍牆,稱為“鞠城”。

唐宋時期是繼漢代之後,蹴鞠文化發展的第二個高潮。這個時期,出現了充氣球和球門,用球門的蹴鞠比賽叫做“築球”,一般是單球門,大多在宮廷宴會時進行。築球時在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比賽時衣色不同的左右軍(兩隊)分站兩邊,每隊12或16人,分別稱為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

比賽時鳴笛擊鼓為號,左軍隊員先開球,互相顛球數次然後傳給副隊長,副隊長顛數待球端正穩當,再傳給隊長,由隊長將球踢向風流眼,過者為勝。右軍得球亦如此。結束時按過球的多少決定勝負,勝者有賞,負方受罰,隊長要吃鞭子,臉上塗白粉。

同時,不用球門的踢法逐漸規範。這種踢法叫做白打,屬個人表演性活動,對球員控球能力有更高要求,除手外,頭、肩、臀、胸、腹、膝各部位均可觸球,變換各種花樣,先落地或違規者輸。

遼金元時蹴鞠是朝廷節慶的節目之一,在民間同樣十分普及,男女對踢在宋元時也屢見不鮮,這種情景在文物中也有反映,現藏曆史博物館和湖南博物館有兩塊足球紋銅鏡,鏡背面的浮雕就是一對男女對踢。但這些女性是專門陪人踢球的藝妓而不是普通婦女。

結束語:明清時期,蹴鞠在統治者的嚴令禁止(明代)後漸漸式微,清代中葉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中國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歐洲的現代足球所取代,而踢毽子作為“蹴鞠之遺事”,得以繼承與發展。

TAG標籤:清明 蹴鞠 比賽規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