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有什麼寓意,寧海正月十四吃什麼

大家都知道元宵節都是正月十五這天,但是有一些地方元宵節確實在正月十四,這是由於各個地方在很多的風俗存在差異,所以會造成一些節日在時間上,存在著相差一兩天的情況,雖然時間上不一樣,但是人們慶祝節日的心思都是一樣的。

寧海正月十四吃什麼 有什麼寓意

寧海正月十四吃什麼
  寧海人提前在正月十四過元宵節,十四夜,這天也叫上燈節,家家戶戶掛起了大紅燈籠,象徵著生活紅紅火火。各家採集樟樹枝插到門楣上壓瘴氣。十四夜的飲食是極為豐富的,在寧海各有不同,城關及北路西店一帶吃湯包,東路一帶吃的是團,西路一帶飲食中午是米筒,晚上吃“糊了沸”,稱“羹”。頭年娶了新媳婦的人家,還要新媳婦掌勺做甜羹給鄰居們吃,稱“媳婦羹”,吃“媳婦羹”的寓意是一家人可以其樂融融。

寧海正月十四吃什麼 有什麼寓意 第2張

 大年十四晚上的風俗活動
  晚飯後,各家各戶“炟址界”。炟址界後,大家出門鬧元宵,有看燈會,猜燈謎的。大街小巷裡掛滿燈籠,貼上謎題,眾人紛紛參與其中。晚上還要進行舞獅舞龍表演。舞獅隊要去新娶了媳婦的人家表演“麒麟送子”;舞龍隊則讓人家來搶燈綵。十四夜裡,村裡一般要演大戲,稱“燈頭戲”。
  “十四夜炟址界”,具體做法是:早晨將樟樹枝葉折來,插在門首,說是“壓瘴氣”。黃昏,一人手持樟樹枝葉和易燃草把點著火,發出一股清香,沿著家裡旮旯走,另一人拿把掃帚跟在後面掃,嘴裡反覆地念:“十四夜,炟址界,銀子嘩嘩響;樟樹葉,銀子疊打疊;金銀財寶炟進界,醃臢晦氣炟出外。”

關於炟址界的風俗來源
  這一風俗來源相傳為元朝末年,台州地區和南方人民一樣,飽受古統治者的侮辱。元朝統治者半南人列為最低等,滿五戶編成一個連,共用一把菜刀,新婚初夜也要由蒙古人享受。為防止南人造反,在每個連隊立一塊“址界碑”,禁止互相往來。正月十四那天,南人共舉義旗,殺掉胡人,同時把址界碑燒掉,以後就成為風俗,在正月十四那天,要“炟址界”。
  寧海在元明時期屬於台州地區,這個正月十四過元宵的風俗從上面而來,是為了紀念反抗的起義的。

TAG標籤:正月 寓意 十四 寧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