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吊喜燈,潮汕正月民俗活動

在我國傳統祀神禮節中,燈火向來是作為光明喜樂的象徵,而在民間各地,以燈為主題的節日、慶典也很多見,並且最經常集中在農曆正月的元宵節前後。那麼今天的民俗節日就為你介紹廣東潮汕地區與燈有關的正月民俗活動:吊喜燈。

潮汕正月民俗活動:吊喜燈

每年從農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戶戶有點燈、吊燈的習俗,因潮語“燈”和“丁”同音,點燈和添丁是近音,故潮人認為點燈即為添丁的佳兆。到了元宵節這天,人們紛紛提著燈籠、備齊紙銀香燭,到鄉中神廟點火,回來分別吊在家裡的神龕和床頭,這叫做“吊喜燈”。

此外,如果有人家在去年元宵後生了男孩子,那麼從今年的農曆正月十三起,這家人就必須挑起一對紅燈籠,並在燈屏下貼著紅紙寫上姓名,歡天喜地掛到鄉中宗族祠堂的燈架上,以此象徵著家中添了丁,之後每晚家人要抱著孩子到祠堂中,一面往自己的燈籠裡點燃蠟燭,使燈籠通紅,一面接受周圍鄉人的祝賀。

關於吊喜燈的由來,傳說在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又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

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遂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這就是延續到今日的“吊喜燈”。

宋代,吊喜燈節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中國民間的吊喜燈節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舊時潮汕地區的吊喜燈中國民俗活動,總免不了有祀神祭祖以及遊神賽會的專案,既有祭祀色彩,又具有喜慶娛樂的氣氛,成為潮汕人不可或缺的風俗,也可以說吊喜燈是潮汕人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是潮汕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TAG標籤:正月 民俗 潮汕 吊喜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