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關於客家人清明節的習俗與風俗

《嘉應州志》雲:“八月七年級謂之大清明。或清明不祭,必祭於大清明。”客家人的清明節有大小之分,三月清明為“小清明”。客家人在清明節墓祭外又有“大清明”墓祭。那麼,客家人的清明節習俗有什麼不同呢?一起來看下。

關於客家人清明節的習俗與風俗

客家人是漢民族南遷的一個民系,從中原遷徙到嶺南嶺北,甚至遷移到世界各地,一直都祈求祖先的蔭庇保護,所以厚葬和祭掃是客家人每個家庭裡的一項重要活動。

厚葬表現為“背祖骨”和“二次葬”。“背祖骨”就是客家人在輾轉逃亡過程中背上祖先的骸骨,以免拋離祖上遺骨一任異族他人蹂躪,一旦找到了新的安居處,尋覓得風水寶地,將骸骨擦拭乾淨,置於“金斗罌”,重新安葬。

客家人的這種習俗沿襲下來,即使不再遷徙了,也會在下葬先人三至十年間,重啟墳墓,開啟棺材,擦拭乾淨骸骨,貯於“金斗罌”,再擇風水寶地及良辰吉時,再來“二次葬”。葬禮也是重要而神聖的祭拜活動。

客家人過清明必門插柳,頭戴柳,以示不忘祖先,南方柳樹稀少,即使改用插草也不能無此內容。客家人都會在掃墓時將黃色紙壓在墳頭上,因此掃墓又叫掛紙,表示子孫已回來祭拜過祖先。

客家人對中國傳統的清明掃墓這一習俗進行了改革,改為“春秋”祭掃。“春祭”就是春天的正月,較為富裕的家庭在正月初九開始祭掃,有時間且有財物,在正月裡去掃墓,該添土的添土,該拔草的拔草,總之,該維修的維修。另外在祭辭中亦可以向祖先稟報新一年有哪些計劃,如何實施,祈求祖先靈佑!“秋祭”是在夏收夏種大忙過後的農閒季節,一來有時間,二來有今年上半年的勞動成果可奉獻於祖宗的靈前,並祈請祖宗靈賜下半年同樣有好的收成。客家人的這一改革是非常明智的,更是從實際出發的。

清明節一大早,客家人邊帶著祭祀用品,鋤頭、鐮刀等工具出發了。按照當地習俗,親人去世後都喜歡依山而葬。到達後,大家便動手清除親人墓地上的雜草,墓地周圍的雜草也要清除乾淨。客家人認為,雜草清除得比較乾淨,不僅是為了更好看,主要是為了表達對已故親人的尊重和思念之情。雜草清除乾淨後,將貢品擺上,便可以進行燒香祭拜了。每個人手持香火三鞠躬,然後將香火插在親人的墓前。如果是比較德高望重的男性長輩,晚輩除了鞠躬之外,還需要行跪拜禮。

客家人過清明節的另外一個重要風俗就是製作艾粄。各家各戶將大米和糯米磨成粉面,用碎青艾葉與之混合,做成青色的米粄,或蒸或炸,味道十分清香可口。原本清苦的艾葉,在這時味道也變得十分溫婉,只剩下淡淡的清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艾粄,吃的不僅是美味,更是享受一家人團聚的歡樂。不少在外地的客家人走的時候,都要帶一些艾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