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盤點吃新節的習俗有什麼

吃新節是在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但是吃新節在幾個少數民族中過節方式又有差異,有的根據當地的生活習俗來過的。那麼這幾個民族的吃新節是怎麼過的呢!本期傳統節日吃新節帶你去了解。

盤點吃新節的習俗有什麼

苗族
  苗族吃新節苗族古稱“腦莫”(nongsmol),每年一次。西江、陶堯、丹江等地在農曆六月上、中旬卯日(兔場天),所以又叫“吃卯”。即舊曆六月的第一卯日的意思,或稱“努格西”,意即新米。朗德、報德等地在七月卯日,從開秧門的日子計算,滿50天即舉行。蓮花、橋港、桃江、掌雷等地則在農曆8月上中旬的“卯日”。
  節日期間,男女才老少都身著節日盛裝。特別是姑娘要穿銀帶花,除了不帶銀角外,項圈、手鐲、亞領、耳環等各種銀飾凡有的都戴上。有的還在百褶裙外套上條裙,全身銀飾叮鐺,鮮豔奪目。
  節日中,只吹蘆笙,但不跳。主要活動有鬥牛、鬥雀、賽馬、遊方等。這些活動中,主要是鬥牛和遊方兩項。
  鬥牛,有鬥黃牛和水牛兩種。鬥黃牛隨便一些,鬥水牛必須認真。從方都要根據牛角上的年輪進行測算,並量出兩頭牛的角尖距離基本相符後,才放牛鬥。鬥牛到一定的時間後,從方各拿著早備好的大棕繩套住對方的牛腿,將牛拉開,以免牛鬥傷。西江鬥牛都在河灘上進行,河兩岸及河灘上都圍觀著上萬人。不論牛正鬥得緊張,或有一方鬥敗,一方緊追時,人群中都爆發出熱烈有歡呼聲,整個聲面氣勢磅礴,熱鬧非常。
  吃新節遊方活動遊方,主要是青年男女互對情歌,談情說愛,尋找物件。地點在街上和村邊,白天晚上都可以對歌,但在村裡只在晚上進行,一般是本村的小夥子同來走親戚的外村姑娘對歌。通過對歌,如果互相愛慕或中意,就約定下次相會日子,繼續對歌,加深感情;有的則互換信物,作為定情見證。信物有圍腰、衣服、手圈等,有的也拿項圈,衣服一般是互換的。如果女方拿出手圈或項圈等,男方就要拿出相當這些銀飾價值的錢來送給對方。遊方,是西江吃新節中最活躍的活動,特別是晚上,人數眾多,通宵達旦,情歌、飛歌交相呼應,此起彼伏。

仡佬族
  仡佬族每年農曆七八月新谷成熟即將要收割時,仡佬族便選擇一個日子進行吃新(也叫嘗新),祭祀祖先,感謝祖先的恩德,保佑來年風調雨順。祭祀當日,各家主婦到田間摘新(採新)糧,做好祭祀祖先。有的地區還殺雞殺豬,甚至殺牛祭天、殺馬祭地。吃新日這天摘誰家的農作物都不為過,反而以此為榮。
  吃新節這天,各家各戶都分頭去摘新(或叫採新),附近村邊田地裡種植的糧食作物,只要是七成熟以上的,不論是誰家的都可以摘一點。摘新得來的糧食和採回一碗的瓜菜,與雞、鴨、牛肉混煮。先用來祭拜“開荒闢地的祖先”,然後家人才能吃新米。磨基仡佬族在吃新節這一天,拿酒肉和新米到田頭去祭,祭畢又在田裡選三穗最長最大的稻穀和兩穗最大的小米,拿回家掛在灶上,以後全家即可以吃新糧。
  夏收較早的村寨,多在農曆七月第一個“辰”(龍)日或“戊”(狗)日舉行,夏收較遲的則在八月間“已”(蛇)日舉行,因此,仡佬族中有“七吃龍”,“八吃蛇”的說法。
  仡佬族“吃新節”這個節日,以傳統文體形式和吃“轉轉灑”的習俗為主,分晝夜兩個階段進行,白天打“篾雞蛋”活動,活動以固定範圍的“對打”和不固定範圍的“追打”兩種形式進行,夜晚,仡佬族同胞就近圍坐在屋內吃“轉轉灑”,邊吃邊擺家常,灑過兩巡,大家各抒己見,既虔誠地祈求祖先保佑,對樸實地總結這年來生產、生活的經驗,以利來年有更大的作為。仡佬族還有磨磨秋,拜神樹,比夷枚,請"七姊妹"等活動。

基諾族
  基諾族的吃新節是在八九月間穀子成熟時舉行。節日早晨,各家到田地裡摘新糧、蔬菜來做,並殺雞祭祀。蒸飯時注意觀看甑子裡冒出的蒸汽的方向:從東方冒出預示子孫興旺;從南方冒出預示豐收;從西方冒出象徵狩獵順利;從北方冒出則是不祥的徵兆。飯菜煮熟後,唸經,敬請神佛享用。由家長主持祭祀寨神、鐵匠神、火塘神等諸神,他們認為豐收是神佛保佑的結果。他們會在這一天請親朋到家中吃飯。傳說基諾人原來只吃山芋和野菜,是他們的狗帶回一粒谷種,他們將它種下,但是所獲不多,後來一位白髮老人傳給他們種穀子的知識,於是他們收穫了滿倉新米,從此他們才有了過新米節的傳統。

景頗族
  景頗族在每年穀物成熟時為感謝眾神賞賜豐收,並祈求以後年年豐收,也舉行嘗新祭祀。
  先從全寨集體祭祀,然後各家再辦。著新裝的老年婦女們將盛滿新谷的竹籃(籃四周插滿鮮花、玉米、高梁等)背到山官或寨頭家,新谷用鍋炒後由年青婦女舂成米,再拌以薑末煮成飯。男子捕來魚等做菜。飯菜準備就緒後,請宗教師主持祭祀儀式,念祭詞,祈求保佑全寨平安無事,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祭後,參加的村民每人分得一小包新米。還以新米飯祭狗,以示謝恩。相傳古時景頗人學會種谷後,不料有一天谷魂上天去了,因而穀子長不好,人們挨飢受餓。這時狗日夜不停地吠叫,終於叫回了谷魂,穀子又長好了。

阿昌族
  阿昌族每年農曆八月十五要過嘗新節。相傳有一老寡婦,擅長農事,鄉親們在她的幫助下,家家豐收,人們尊稱她為“老姑太”。她死前對兒子說:“我死後,每到八月十五,用我的柺棍捆上一棵新包穀,靠在堂屋裡,保管你們有吃有穿。”從此,阿昌人有了過嘗新節的習俗。節日當天,先把屋裡屋外打掃乾淨,再到地裡拔一個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再砍一棵結雙穗的新包穀,將它們捆在竹棍上,靠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煮上新米飯,殺一隻雞,又摘來脆慄和梨,擺在祭桌上。全家人站在堂屋裡,由家長唸誦祭詞,祈求老姑太賜福免災。

藏族
  四川鐵布藏族在每年青稞收穫後,每家用新打下的青稞磨面,做一頓新糧飯。做好後,首先供佛過,反而以此為榮。
  侗族侗族也有吃新節的習俗。各地時間並不太一致,大都在農曆的六、七月。在早稻成熟時,家家摘取新谷,嘗新米飯,用雞、鴨、魚來供奉祖先,同時舉行唱侗歌、侗戲、鬥牛等活動。
  佤族佤族在新谷成熟時也要慶賀。各地的日子不太一致,請村中有威望的老人來選擇日子,過節時找幾個小姑娘穿上節日的盛裝,背上揹包到田裡摘穀穗,並把"谷魂"帶回村中交給主祭的頭人,用新米煮成雞肉爛飯以後全村人一起吃,並請經師看雞卦。飯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

哈尼族
  哈尼族在每年農曆七月或八月選擇一個屬龍日舉興,為期三天。節日早晨,各家一早就到田間揹回一叢單數連根拔起的稻子。將新谷焙乾後捋成穀粒,舂成新米。用甑子蒸飯時,要先放一層舊米,加一層新米,表示年年有餘,歲歲增長。下午,要殺一隻公雞,希望生活像公雞的羽毛一樣美麗。各種蔬菜都要嘗一下,特別是要吃一碗竹筍,表示當年的莊稼要象竹筍,節節向上。在嘗新前,要先盛一碗米飯給狗吃,相傳在哈尼人還不會開田種地前,整天靠吃野菜度日,天神的女兒很善良,要求父親給人間一點稻種,卻受到父親的反對,於是偷偷地把谷種帶到人間,並教哈尼人種植稻穀的方法。這事觸怒了天神,他把女兒貶為了一隻狗。哈尼人民不忘姑娘的恩德,每逢新米節時,把第一碗米飯給了狗。

拉祜族
  拉祜族在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日這天,到稻田裡掐取熟了的穀穗,烘乾脫殼,殺雞煮新米,並將新米飯敬獻給天神厄莎。傳說天神厄莎的女兒舂米時不小心把米灑了幾粒在地上,被一隻斑鳩吃在嗉子裡。厄莎來到人間告訴人們,要想過好日子就學會種穀子,谷種就在天天飛到水塘邊喝水的斑鳩的嗉子裡。拉祜人按照天神的指點學會種稻穀。為了感謝天神厄莎,拉祜人形成了過新米節的習俗。

TAG標籤:習俗 新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