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認知氣象的活化石,二十四節氣

節氣是我國古人通過長期的觀察而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囊括時令、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規律,數千年來一直是人們日常生活和農業生產的重要指南,尤其在瞭解古人對氣象如何認知的方面,節氣堪稱是“活化石”一般的存在,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

二十四節氣 認知氣象的活化石

二十四節氣是古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對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的經驗總結,可以說是最早的天氣氣候預報。在現代氣候學上,二十四節氣所帶來的規律性認識,有很大的借鑑意義。作為認知氣象的“活化石”,它不僅是一種文化,更具有很強的科學性。

人們最早研究時間和季節變化,就是從觀察太陽影子的變化開始。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也就是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也就是黃經零度出發,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執行一週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24個節氣正好360度。

二十四節氣是農耕時代的需要。當時沒有現代技術,一切靠天吃飯,農田的耕作播種需要了解天象,預測天氣氣候。於是,先人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來認識外界自然變化。

二十四節氣對應的主要是農事活動,雖然它起源於黃河中下游並指導那裡的農事活動,但是我國從東北到海南都可以使用二十四節氣。這是因為二十四節氣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就像一個座標,不同地區的人會結合本地的天氣氣候特徵,在座標裡找到適合本地的農事節點,以方便指導當地農事程序。

在科學技術不斷髮展,氣象預報精細化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二十四節氣依然不會過時,現代科學雖然監測手段進步了,預報精細化提高了,但對天氣現象的把握仍然沒有達到100%準確。

而二十四節氣是千百年來長期觀測天氣氣候與生產生活的經驗規律總結。現代氣象學常使用統計學原理,從儘可能多的樣本中找出規律,這與古人總結二十四節氣的原理是一樣的,因此這種方法到今天也不過時。

從氣象人的角度看,如今依然會把二十四節氣當作氣象科學知識的一部分。雖然現代科學的發展對氣象學的推動很重要,但氣象工作還需要對過去氣象規律的總結,研究二十四節氣,也就是過去的氣候特徵,對現在氣象科學同樣有重要意義。

二十四節氣 認知氣象的活化石 第2張

二十四節氣的文化意義和社會意義
  二十四節氣本身屬於中華文化。關於二十四節氣,有詩詞、諺語、歌謠以及配合節氣的民俗節慶活動,這些圍繞二十四節氣派生出的文化生活,都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不僅在古代,二十四節氣在現代也已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清明節氣的祭祖活動、冬至的吃餃子等。在農村,二十四節氣仍然指導著農民朋友們的農事活動。

在廣大農村地區,二十四節氣對農事活動的指導仍深受農民朋友們的認可和喜愛。一些農諺如“立春春打六九頭,春播備耕早動手”、“穀雨雪斷霜未斷,雜糧播種莫延遲”等節氣諺語朗朗上口廣為流傳,成為農民安排農事的依據。

具體來講,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季節的變化,吃什麼穿什麼都有約定俗成。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反映太陽高度角的變化。到了夏至白天最長,冬至黑夜最長,所以有“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的節氣諺語。

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反映氣溫的變化。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反映降水的變化,到了雨水季節農民就開始修房子,準備度汛。白露、寒露、霜降反映天氣現象。

小滿、芒種是典型的農業生產活動總結,小滿時節小麥處於灌漿中後期,籽粒逐漸飽滿,芒種時節開始“三夏大忙”,既要播種又要收穫還要加強除草、施肥、澆水等田間管理。驚蟄、清明反映的則是自然物侯,驚蟄時節各種蟲子蠢蠢欲動,人們就會注意掃院子、灑草木灰或石灰,打掃衛生,防範病蟲害。

另外,我國傳統中醫的理論體系會要求醫生考慮節氣,也就是結合天氣氣候特點和病人的病症來看病,而廣大老百姓也會按照節氣規律來改變作息飲食和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