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要適當更要適量,補冬有講究

中醫認為,立冬意味著陽氣潛藏、陰氣漸盛,所以要養精蓄銳,注意進補,閩南廈、漳、泉一帶的人們,在這時候就有“補冬”的養生習慣,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聽聽專業中醫師的講解,補冬有什麼講究。

補冬有講究,要適當更要適量

“補冬”要區分人群
  專業中醫師指出,“補冬”多以鴨、鵝、羊肉、牛肉為主,這類“補冬”食材多為溫補類,有固本培元的效果。此外,還有一些食材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它們是:木耳、黑棗、芝麻、黑豆、海蔘、龜肉、甲魚、鮑魚等。不過中醫師表示,這些食材雖然都有“補冬”的效果,卻也要區分進補的人群。

舉例來說,平常身體較好的市民可以適當吃一點鵝肉或鴨肉,老年人則可以進補番鴨。風溼病人可吃鵝肉祛風。胃寒者可多吃羊肉,糖尿病病人可多吃牛肉,中年婦女陽虛可吃母雞。量的控制上,每次進補的牛羊肉、番鴨和螃蟹一般在半斤左右,過量進補將不利於腸胃消化。

溫補食材勿吃多
  由立冬開始,不少家庭都會以溫補的藥材燉煮羊肉、雞肉、鴨肉,如較為常見的“四物”、“八珍”等藥材。中醫師表示,這些最常見的補益方劑如果未依照體質進補,同樣可能“補”出反效果。

一般情況下,加了滋補藥材的湯膳適合於寒性體質者服用。寒性體質人群一般會有怕冷、面板溼冷、體溫低、臉色蒼白、嗜睡、倦怠、小便透明而長、頻尿、大便下痢而稀、喜喝溫熱水等情況,吃了溫補藥膳後,可改善氣血虛弱、四肢冰冷等虛寒症狀,而要選擇哪一種藥膳,則可依據症狀和需要來選擇。

進補食物中加入的藥材要適量,中醫師建議的份量是熟地、當歸、白芍各10克,川芎6克。並且人們需要注意的是,溫補食材吃多了容易上火,應適當進食平補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赤小豆、大棗、燕窩、銀耳等。

“補”得好不如睡得早
  “補冬”雖然能一定程度上增強人的體質,但中醫理論認為,立冬之後就代表著秋天結束,冬天到來,冬季養生應以斂陰護陽為根本,在起居方面遵循早睡晚起,這樣才能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專家提醒,多做登高等運動可使人體保持心平氣和;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宜在入冬前做一次全面檢查;起居方面,睡前用熱水泡腳不僅能保暖足部,還可促進機體調和,睡眠較差的市民在晚上9點後不宜太過興奮。

另外,立冬期間,要避免在大風降溫天外出,不宜長時間待在戶外,應及時增減衣物;鍛鍊時宜以靜態運動為主,多打太極拳等,避免劇烈運動;老年人運動宜以“氣不喘、心不跳”為主。

TAG標籤:更要 補冬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