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風清露冷秋期半,9月23日秋分

明天是2017年9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秋分節氣,這個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了秋季,氣候涼爽而乾燥。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在秋分時節留下了不少描繪美景、抒發感情的詩文,民間也有不少應節的習俗,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

9月23日秋分 風清露冷秋期半

問:2017年的秋分是什麼時候?
  答:2017年的秋分節氣始於9月23日,止於10月8日。

“漏鍾仍夜淺,時節慾秋分”,按農曆來講,秋季始於立秋,止於霜降,而秋分正好將這一季的平分。在秋分這一天,晝夜時長相等,秋分過後,日子就要晝短夜長,由熱轉涼了。

如林語堂所言,秋分時“月正圓,蟹正肥,桂花皎潔,也未陷入凜冽蕭瑟氣態”,這份宜人在古詩詞中也隨處可見,唐朝賈島在《夜喜賀蘭三見訪》中就提到秋分夜的情境,其中頷聯言:“泉聒棲松鶴,風除翳月雲。”松林白鶴,泉水叮咚,風吹雲散,皓月當空,恬淡怡然。

宋人謝逸《點絳脣》雲:“金氣秋分,風清露冷秋期半。涼蟾光滿。桂子飄香遠。”涼風習習,月光如水,桂香撲鼻。宋人楊公遠《三用韻十首》:“屋頭明月上,此夕又秋分。……桂樹婆娑影,天香滿世間。”月光下,依稀能見到桂影,嗅到桂香。

天氣雖然宜人,但秋分的某些物候還是會觸動詩人細膩的神經。元稹的《詠廿四氣詩·秋分八月中》:“琴彈南呂調,風色已高清。雲散飄搖影,雷收振怒聲。乾坤能靜肅,寒暑合均平。忽見新來雁,人心敢不驚?”詩從首聯至頸聯描寫秋分的特點,皆是佈景。最後詩人突然看見南來的大雁,頓感心驚,悵然時光飛逝之情溢於言表。

大雁引發的還有遊子的思鄉情。古時交通不如現在發達,秋天,在外的旅人就要考慮啟程歸家了。大雁飛歸,自然能引發羈旅之人對故鄉的惦念。明人孫作在秋分夜聽到了大雁聲,思鄉之情油然而生,需要借酒排解:“故園應露白,涼夜又秋分。月皎空山靜,天清一雁聞。感時愁獨在,排悶酒初醺。豆子南山熟,何年得自耘。”

而庾信則將思鄉上升到思念故國:“客遊經歲月,羈旅故情多。近學衡陽雁,秋分俱渡河。”庾信本是南方樑朝的官員,奉命出使北方的西魏,但其間樑朝被西魏所滅,庾信不得不留在北方。秋分時節,看著衡陽雁渡黃河南歸,詩人生髮出想像大雁一樣南翔,重返故國的強烈願望,但庾信最終還是老死北方。

淹留他方的遊子在“慊慊思歸戀故鄉”之時,親人也在家鄉思念遊子。只不過引發思念的是另外一種候鳥——燕子。燕子春分來,秋分去,被稱為“司分者”。清人紫靜儀的《秋分日憶用濟》言:“遇節思吾子,吟詩對夕曛。燕將明日去,秋向此時分。逆旅空彈鋏,生涯只賣文。歸帆宜早掛,莫待雪紛紛。”希望在外的遊子早日啟程歸家,不要等到大雪紛飛,耽誤了歸期。

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周禮·春官》註疏言帝王“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夕月”即指帝王祭月的儀式。帝王祭月的禮俗一直傳承至後世。宋代有《大觀秋分夕月四首》就是描繪帝王祭月的場景。

老百姓在秋分則是拜月、賞月。只不過由於秋分不一定有圓月,為了不煞風景,後來賞月的日子就移到了中秋——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此外,漢代開始,確立立秋後的第五個戊日為秋社日,社日即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日子,這個日子通常在秋分前後。

若秋分與中秋、社日三個日子重合,在古人看來則是難得的良辰吉日。宋人劉頒《八月十五日秋分是日又社》就描繪了這樣一個日子:“秋分當月半,望魄復宵中。難得良辰並,仍將吉戊同。高樓連卜夜,濁酒任治聾。注想乘槎客,何如擊壤翁。”人們在這一天整夜飲酒慶祝,因為他們認為社日飲酒可以治耳聾。飲酒之餘,人們還擊壤遊戲。

TAG標籤:冷秋期 秋分 風清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