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表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日曆表/列表

我國曆史上的紀年法,中國曆法演變

所謂“紀年”,指的是人們給年代起名的方法。古代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歷法,在漫長的歲月中,也演變出數種紀年方式,今天的中國曆法就為你介紹,我國曆史上的紀年法有哪些。

中國曆法演變:我國曆史上的紀年法

我國曆史上通常使用的紀年法有三種:

1、干支紀年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成亥)的合稱,以十干與十二支迴圈相配,可配成六十組,通稱為“六十甲子”,用來表示年曆,六十年後周而復始。

干支紀年法大約始於東漢,也稱農曆紀年法,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我國使用的就是干支紀年法,例如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採用的干支紀年法來計算,而1997年是農曆丁丑年。

2、齋號紀年
  西周共和十四年後,周朝史書中出現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魯國史書《春秋》,是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的歷史。“宣王”和“隱公”均為帝王或諸侯的諡號,這就是帝號紀年。

3、年號紀年
  公元前141年,漢武帝劉徹即位,使用年號“建元”,首創年號紀年。以後歷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號。從漢武帝至清宣統三年,前後2051年中,建立過600多個帝王年號。

近現代中國的紀年方式
  進入近現代,中國大陸地區在中華民國成立後曾採用過民國紀年法。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1912年為民國元年。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換算很方便,民國換成公元,只要民國年數加上1911即可。如民國8年五四運動爆發,8+1911=1919年,即公元1919年;相反,公元換成民國,只要公元年數減去1911即可。

當然,如今人們日常使用的,是世界通行的公元紀年法,它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曆與格里高利曆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稱用公元(C.E.)與公元前(B.C.E.)的說法。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曆和公元作為曆法與紀年。但是也並沒有廢除農曆,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曆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