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表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日曆表/列表

隋 唐時代的歷法,中國曆法演變 南北朝

科學技術的進步與歷史程序的發展是息息相關的。我國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大都採取發展生產的措施,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生產技術和實用科學的發展;而隋、唐時期的社會雖然經歷過動盪,但總體上也比較穩定,也為科技水平的進步提供了條件。那麼今天的老黃曆就為你講述中國曆法演變:南北朝、隋、唐時代的歷法。

中國曆法演變 南北朝 隋 唐時代的歷法

南北朝時代的祖沖之,首次將東晉虞喜(公元281—356年)發現的歲差引用到他編制的《大明曆》中,並且定出了四十五年十一個月差一度的歲差值,這個數值雖然偏大,但首創之業績是偉大的。另外,祖沖之測定的交點月長為27.21223日,與今測值僅差十萬分之一。

到了隋代,劉焯(公元544—610年)在制訂《皇極曆》時,他採用的歲差值較為精確,是七十五年差一度。劉焯制訂的《皇極曆》還考慮了太陽和月亮執行的不均勻性,為推得朔的準確時刻,他創立了等間距的二次差內插法的公式,這一創造,不僅在我國古代曆法學上有重要意義,在古代數學史上亦佔重要地位。

唐朝時期值得介紹的歷法有《大衍曆》和《宣明歷》。唐代一行在大規模天體測量的基礎上,於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撰成《大衍曆》的初稿,一行去世後,由張說和陳玄景等人整理成書。

《大衍曆》用定氣編制太陽運動表,一行為完成這項計算,發明了不等間二次差內插法。《大衍曆》還用了具有正弦函式性質的表格和含有三次差的近似內插法,來處理行星運動的不均性問題。《大衍曆》以其革新號稱“唐歷之冠”,又以其條理清楚而成為後代曆法的典範。

徐昂制訂的《宣明歷》頒發實行於長慶二年(公元822年),是繼《大衍曆》之後,唐代的又一部優良曆法,它給出的近點月以及交點月日數分別為27.55455日(今測值27.5545503日)和27.2122日(今測值27.2122206日);它尤以提出“日食三差”,即時差、氣差、刻差而著稱,這就提高了推算日食的準確度。

TAG標籤:南北朝 演變 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