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表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日曆表/列表

商周曆法簡介,中國曆法演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而曆法從一開始的粗糙到今日的完備,期間歷經了多少朝代多少學者的努力,今天的人們在享受曆法帶來的方便時,也不能忘記。那麼今天的中國曆法就為你介紹,我國商代和周代時的歷法進步。

中國曆法演變 商周曆法簡介

商代在夏代天干紀日的基礎上,發展為干支紀日,即將甲、乙、丙、丁……十天干和子、醜、寅、卯……十二地支順序配對,組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六十干支,六十日一週迴圈使用,在出土的商代武乙時的一塊牛胛骨上面刻著完整的六十天干地支,兩個月共計60天,這也許就是當時的日曆。

考古研究還發現,有一組胛骨卜辭記著兩個月共計59天,這證明商代已經有大、小月之分了,即大月30日,小月29日。另外,卜辭中還有分一年為13個月的多次記載,這又證明商代已經用閏月來調整節氣和曆法的關係了。

從大量干支紀日的材料分析,學者們對商代曆法較為一致的看法是:商代使用干支紀日、數字記月;月有大、小之分,大月30日,小月29日;有閏月,亦有連大月;閏月置於年終,稱為十三月;季節和月份有較為固定的關係。

周代在繼承和發展商代觀象授時成果的基礎上,將制訂曆法的工作推進了一步。周代(大約是春秋中葉,即公元前600年左右)已經發明瞭用土圭測日影來確定冬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長的日子)和夏至(一年中正午日影最短的日子)等重要節氣的方法,這樣再加上推算,就可以將回歸年的長度定得更準確了。

並且,周代的天文學家已經掌握了推算日月全朔的方法,並能夠定出朔日,這可以從反映周代乃至周代以前資料的《詩經》中得到證實,該書的《小雅·十月之交》中記載到:“十月之交·朔月辛卯,日有食之,……彼月而食,則維其常,此日而食,於何不臧?”在這裡,“朔月”二字首次出現在我國典籍中,也是我國第一次明確地記載日期(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的一次日食。

周代曆法的第三個進展是,到春秋末至戰國時代,已經定出迴歸年長為365日,並發現了19年設定7個閏月的方法。在這些成果的基礎上,誕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科學歷法——四分曆。

在歐洲,羅馬人在公元前43年採用的儒略曆中,也用365日這個資料,但比我國晚了大約500年左右。而19年7閏法,古代希臘人默冬在公元前432年才發現,比我國也晚大約100年。

四分曆的問世,標誌我國曆法已經進入了相當成熟的時期。當時各諸侯國分別使用的黃帝歷、顓頊歷、夏曆、殷歷、周曆、魯歷,即人們所統稱的古六歷,其實都是四分曆。

TAG標籤:曆法 演變 商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