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表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日曆表/列表

中國近代曆法,中國曆法演變

中國曆法,指的是我國古人創制出來的各種曆法。作為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古代中國對天文和曆法的研究成果相當豐富,從上古一直到近代,展現出古人的無窮智慧。各朝代湧現出的歷法,有名可考者達到115種之多,與此相關的各類科研成就亦令人歎為觀止,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整理,中國近代曆法的成就。

中國曆法演變 中國近代曆法

中國古代曆法,歷經若干朝代的改革,至元代郭守敬、王恂等人制訂的《授時歷》達到了高峰。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制訂《授時歷》過程中,既總結、借鑑前人的經驗,又研製大批觀天儀器。

在此基礎上,郭守敬主持並參加了全國規模的天文觀測,他在全國建立了27個觀測點,其分佈範圍是空前的,南起北緯15°,北至北緯65°;東邊起東經138°,西至東經102°,這些地點的觀測成果為制訂優良的《授時歷》奠定了基礎。

《授時歷》博採眾家之長,如朔望月、近點月、交點月等數值,採用了金代趙之微《重修大明曆》的資料;迴歸年長則取《統天曆》的數值等。《授時歷》創新之處頗多,如廢棄了沿用已久的上元積年;取消了用分數表示天文資料尾數的舊飛;創三次差內插法求取太陽每日在黃道上的視執行速度和月球每日繞地球的運轉速度;用類似於球面三角的弧矢割圓術,由太陽的黃經求其赤經、赤緯,推算白赤交角等。

《授時歷》於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製成,次年正式頒發實行,一直延用到明亡(公元1644年),長達363年,足見《授時歷》的精密。

時至明代末年,一批懂天文學的YS會傳教士來華傳教,中國學者向他們學習了歐洲天文學的計算方法。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和崇禎二年五月乙酉朔(公元1629年6月21日)日食,欽天監預報有錯,而當時在朝為官的天文學家徐光啟按西法預報均得應驗。

於是,崇禎皇帝接受禮部建議,授權徐光啟組織歷局,修訂曆法。徐光啟除選用中國製歷家之外,還聘用了通曉天文學的YS會教士鄧玉函、羅雅谷、湯若望等人來歷局工作。

歷經五年的努力,終於撰成46種137卷的《崇禎曆書》,該曆書引進了歐洲天文學知識、計算方法和度量單位等,例如採用了第谷的宇宙體系和幾何學的計算體系;引入了圓形地球、地理經度和地理緯度的明確概念;引入了球面和平面的三角學的準確公式;採用歐洲通用的度量單位,分圓周為360°,分一日為96刻,24小時,度、時以下60進位制等。

徐光啟編撰《崇禎曆書》的努力,不僅是中國古代制歷的一次大改革,也為中國天文學由古代向現代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和思想基礎。但《崇禎曆書》撰完後,明已近滅亡,未能用來編歷。

清初,湯若望將《崇禎曆書》刪改為103卷,連同他編撰的新曆本一起上呈清政府,得到頒發實行。新曆本定名為《時憲書》,而刪改後的《崇禎曆書》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

TAG標籤:近代 演變 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