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曆表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日曆表/列表

夏代曆法小知識,中國曆法演變

日子一天天過去,人們往往視為司空見慣,只在年歲更替或者過生日的時候感嘆一番時間的流逝,或許只有在瞭解薄薄的一張日曆紙背後,有多少古人努力探索,辛勤工作,才一步一步將粗糙的歷法發展到今天這般完備而清晰,才會知道應當珍惜看似大把大把耗費不完的時間。那麼今天的中國曆法就從上古開始說起,為你介紹夏代曆法的小知識。

中國曆法演變 夏代曆法小知識

根據傳說,我國在黃帝時代就已經有了曆法,但不足為憑。帝堯時代有粗疏曆法的傳說,可能還稍有根據,據成書於春秋時代的典籍《尚書·堯典》所載,帝堯曾經組織了一批天文官員到東、南、西、北四方去觀測星象,用來編制曆法、預報季節,但有關曆法的材料至今尚未發現。

成書年代不晚於春秋時代(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5世紀)的《夏·小正》按12個月的順序分別記述了當月星象、氣象、物候,以及應該從事的農業和其他活動。例如,書中記載道:

正月,鞠則見,初昏參中,斗柄懸在下。
  三月,參則伏。
  四月,昴則見,初昏南門正。
  五月,參則見,初昏大火中。
  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
  七月,漢案戶,初昏織女正東鄉,斗柄懸在下則旦。
  八月,辰則伏,參中則旦。
  九月,內火,辰繫於日。
  十月,初昏南門見,織女正北鄉則旦。

由《夏小正》給出的記述可以推知,夏代曆法的基本輪廓是,將一年分為十二個月,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之外,每月均以某些顯著星象的昏、旦中天,晨見、夕伏來表示節候,這雖然不能算是科學的歷法,但稱它為物候歷和天文歷的結合體可以的,或更確切地說,在觀象授時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經驗。

《尚書·堯典》中也記載了古人利用顯著星象於黃昏出現在正南天空來預報季節的方法,這就是著名的“四仲中星”,書中說:“日中星鳥,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推求可知,“四仲中星”至晚是商末周初時代的實際天象,可見,至遲在商末周初人們利用星象預報季節已經有相當把握了。

而今人亦推斷,在夏代時已經有天干紀日法了,即用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天干周而復始地記日,夏朝末代的幾個帝王有胤甲、履癸等名稱就是一個佐證。

TAG標籤:演變 夏代 曆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