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看朱姓先賢的榮辱興衰,朱氏典故故事

解讀百家姓朱姓。講述朱姓先賢的典故、趣事,看朱姓先賢的榮辱興衰。朱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祁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

朱氏典故故事,看朱姓先賢的榮辱興衰

朱項鬥聯:傳說有個小鎮住著姓朱和姓項兩個家族。兩姓之間時常發生摩擦。姓朱家族蓋了一個大祠堂,想顯示一下本族的威風。姓項的家族,豈甘落後,也興師動眾,蓋了一個。姓朱的族祠先蓋好了,又想在祠堂的大門上掛一幅有氣派的對聯,以壓倒姓項。他們左思右想,終於想到:後梁的朱溫、明朝的朱元璋,都是坐過龍庭、當過皇帝的朱家人;理學家朱熹,在大宋國時代,也曾以“亞聖”名震天下,是朱氏門中傑出的一個風雲人物。他們根據這些歷史典故,在祠堂門左右各書四個字,構成楹聯一副:兩朝天子;一代聖人。項姓祠堂也建成了。

項家看到朱氏祠堂楹聯的狂妄口氣,大為憤慨。因此,他們召集了全家族的大會,又把秀才們找到一起,考察項氏家譜,專門研究如何寫一幅對聯,才能壓倒朱氏的凌人傲氣。很多人都說:“人家又是天子,又是聖人,天地間,哪有比這些更神氣的呢?”談過來,談過去,商量了幾天,總討論不出個頭緒來。最後只好決定:出重賞,向外界徵求楹聯。朱氏那邊,見到這種情形,得意非常。哪知,山高也有人行路,水深還漂打魚船。有個外鄉人應徵來了。項家把他尊為上賓。在項姓召集的全族首腦人物會上,外鄉人給大家講了兩個歷史故事:一個是春秋時代的故事。

孔子曾經拜在項橐(讀駝)的門下,向他學禮儀。另一個是秦漢時代的故事。項羽抓到劉邦的父親後,用大鼎將他煮逝世。這個外鄉人講完故事後,大聲向眾人說:“朱氏門中有人當過天子,項門中人,曾把天子的父親煮逝世;朱氏門中有人稱為聖人,項門中人,曾經是聖人的老師。我要代你們項姓用以上的歷史故事,作一副對聯,壓得朱家透不過氣來!”外鄉人的話音一落,項姓族人立刻歡呼雀躍,殺牛宰羊,盛情款待了這位外鄉人,並給以重賞。第二天,項姓宗祠的大門上,也是左右各書四個字:烹天子父;為聖人師。這副對聯與朱氏宗祠門上的那幅,針鋒相對,凌頂壓頭,佔了上風。朱族的人見了,目瞪口呆,一語不發。朱氏人看到秀才抖出這副對聯,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加之確感如此鬥下去,實是於家於國無益,遂同意和解。自此,朱項兩村和睦相處,互通有無,共同發展,相安無事。但是鬥聯的慣例仍然保留下來,只不過不再是“抬高自己,貶損他人”了,而是成為文化交流的一塊陣地。

朱氏崇拜赤心木:“朱”字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在我們祖先那部最古老的漢語字典——《說文解字》中,對“朱”作了如下的描述:“朱,赤心木,松柏屬。從木,一在其中。”原來,朱氏的“朱”字,它最原始的意義並非紅色,而是指稱一種樹心為紅色的樹木。淵博的古文字學家們解釋說:古“朱”字是所謂“合體指事”文字,它兼有象形和指事的特點。從圖的甲骨、金文我們也可清晰地看到,“朱”字由“木”和“一”兩個構件組成:“木”象樹木之形,“一”是一個指示性符號,原本寫成“·”形狀,標在木中,象徵樹心。清朝大文字學家段玉裁說得明白,朱是赤心木,所謂“赤心不可象,故以一識之。”

就象“本”字的一指樹下“末”字的一指樹上一樣,“朱”字的一指樹中。遠古史和圖騰學的知識告訴我們,人類在童年時代盛行各種圖騰崇拜,這些遠古的先民們,往往以某種動物和植物作為氏族群體的神聖象徵,並認為全體氏族成員都為這種圖騰的後裔。最古老的朱氏的形成,也是這種圖騰崇拜的結果。在採集農業的原始階段,人類主要生活在森林地帶。對這些賴以生存的樹木植物,人類本能地產生出各種依戀、親切、敬畏甚至崇拜的情感和心理。其中便有這麼一支血緣氏族群體,對他們周圍的赤心木產生了這種神祕而深厚的特殊情感。他們把這種赤心木叫做朱木,並把它當作本氏族的神而崇拜,認為自己就是這種神聖的朱木的後裔。於是,朱木便成為這個氏族的族徽和圖騰,這個氏族便把自己稱為“朱”氏族,久而久之,被本氏族代代相承,並得到了周圍其他氏族的普遍認同。於是,作為後世一部分朱氏的血緣先祖——朱氏族便形成了。

叔術屢讓君位:周宣王三十二年乙巳(公元前796年)邾顏被周宣王誅殺後,其弟邾叔術繼位為邾國君。據說叔術之嫂,即邾顏的夫人盈氏,是個傾國傾城的絕色美婦。邾顏逝世後,他的這位夫人卻頗為貞烈,當時各國王侯公子都垂涎她的美色,她卻發誓:“誰能為我報殺夫殺君大仇,誅殺鮑、樑二賊,我便嫁給誰。”叔術繼位,本是由周宣王所命,但叔術即位後,卻不盲從周室,仍能以國家及邾國族利益為重。不久,他便率領邾國人為國君即乃兄邾顏報仇,將殺君仇人魯國的鮑廣父、樑買子二人誅殺。而顏夫人盈氏果然實現諾言,改嫁小叔叔術為妻。

先前,盈氏與邾顏生有二子:夏父、友。再婚後,她又與叔術生了一子,名叫盱。叔術娶寡嫂為妻後,養兄子、育己子,不分彼此。當侄兒邾夏父長大成人後,叔術於周幽王元年庚申(公元前781年)趁周宣王去世之機,一改周天子成命,把邾國君位拱手讓還給前國君邾顏之子夏父,邾夏父復國為邾國君後,非常感激叔父的恩德。為此,夏父欲將邾國一分為二,與叔術各治一半,叔術不肯;夏父又提出將邾國三分之一分給叔父,叔術又不肯;再提出分邾國四分之一給他,仍被拒絕;最後,夏父硬要將佔邾國五分之一大的濫地(今山東滕縣慮昌鄉)封給叔術,叔術再三推辭不得,只好接受。從此,邾叔術帶其子邾國盱及家人移居濫地,另建一個附庸於母邦邾國的小政權。

馬前潑水:漢朝朱買臣有滿腹才學,卻未得到到功名,只得以打柴為生,入贅本地劉二公家為婿。因為貧富懸殊,夫妻經常吵鬧。劉二公也嫌朱買臣不肯進取,便讓女兒向丈夫討休書。一天,大雪紛飛,朱買臣無法砍柴,剛進家門就遭到妻子的無情奚落和惡毒咒罵,並堅決索要休書。朱買臣勸妻子忍耐,許諾明年可能得官。劉家女則認為朱買臣一輩子也不會發跡,非要休書不可。朱買臣忍無可忍,一氣之下寫了休書。原來劉二公拆散女兒婚姻,是為了激發朱買臣上進。後來由於司徒嚴助的舉薦,朱買臣做了官,任家鄉會稽郡太守。當朱買臣的好友王安道宴請朱買臣的時候,劉二公父女登門求見。劉家女一見朱買臣便下跪、認錯;朱買臣把昔日的妻子數落一番,拒不相認。

在場的朋友再三相勸,劉家女也誓言要投河自盡,都無濟於事。朱買臣讓劉家女把一盆水潑在地上,堅持要重續婚姻,除非把地上的水全收起來。王安道見此情況,便把劉二公暗中託他送盤纏給朱買臣的事合盤托出,朱買臣心生慚愧,遂回心轉意。據《漢書》朱買臣本傳載,朱買臣之妻離異後,與後夫上墳,路遇朱買臣,尚款待酒飯。朱買臣富貴後,衣錦還鄉,見前妻與其夫修路,令人將二人載入太守府,加以奉養。月餘,其妻自縊逝世,朱買臣厚贈其夫。崑曲始將朱買臣之妻變成毫無情義的潑婦,京劇因襲其舊。

朱桓捋龍鬚:朱桓是三國時期孫吳政權的開國元勳之一,與吳帝孫權的關係相當密切。史書上說,朱桓為人重義輕財,以勇烈聞名,早年便與孫權兄弟非常友好,後來又跟隨孫氏家族打天下,在作戰中屢建功業,為孫吳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孫權稱帝后,朱桓備受重用,受封為新城侯,任奮武將軍,領彭城國相,後再升任前將軍,領青州牧。這時,身為將軍的朱桓與他昔日好友、已經做了皇帝的孫權仍私誼甚篤。相傳,有一次朱桓要從吳國都城建業(今江蘇南京)返回青州,臨行前與孫權告別時說:“我將遠去,若能走前一捋龍鬚,逝世而無憾!”孫權聽了之後,果真揚起下巴讓朱桓摸起鬍鬚來。朱桓直到逝世仍以此自豪。

孝義兄弟:朱巽之、朱謙之是南齊時代以孝義著稱的兩兄弟。哥哥朱巽之曾官任江夏王參軍、吳平縣令。據說其母逝世後暫葬于田側,卻被族人朱幼方放火焚燬。當時朱謙之年尚幼小,後從胞姐處得知這一訊息,便哀慼如持喪。長大後,朱謙之不結婚,發誓要報仇,終於將仇人朱幼方殺逝世,並毅然投案自首。此案上報到齊武帝處,武帝認為朱謙之是一個既知國法又孝義過人的大孝子,遂將他無罪釋放。可是朱謙之回家不久,又被前來尋仇的朱幼方之子朱惲殺逝世。哥哥朱巽之義憤填膺,又將朱惲刺殺。朱巽之被官府逮捕,並將案情呈報皇帝。齊武帝閱案後說:“此皆是義事,不可問罪。”遂將朱巽之赦免。朱巽之兄弟二人的孝義事蹟成為轟動一時的美談,時人稱讚道:“弟逝世於孝,兄殉於義,孝義之節,萃出一門。”

明惠帝流落印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公元1398年),皇太公朱元璋駕崩,傳位給皇太孫朱允墳,即建文皇帝,是年農曆閏5月16日明惠帝登基。可是朱元璋之四子朱棣心有不甘,於明朝建文四年壬午(公元1402年)發動“靖難之變”推翻朱允墳。“靖難之變”後,明惠帝不知所終,傳說紛紛,歸納起來不外幾種說法:一說當日宮中起火,惠帝已自焚而逝世;一說惠帝率一批人馬,乘船逃亡海外;一說惠帝已落髮出家,當了和尚;一說惠帝隱姓埋名,終老餘生。時至今日,關於明惠帝的下落,仍是史學界的一大謎。

印尼報刊的一些研究文章指出,明惠帝下落的歷史之謎,最近在印尼發現若干蛛絲馬跡。據報道,在印尼蘇門達臘島東海岸,有一個遺世獨立的偏僻小村落,那裡世代居住著一群華人,多年來依然保持著古老濃厚的華人,在印尼這個三千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這裡華人比例比當地居民為多,是少有的。他們只懂華語,不曉印尼話,多以捕魚為生。每年農曆五月十六日這天,這裡舉行罕見的隆重祭拜“皇爺”儀式,其中以焚燒龍船節目最為隆重。除了村中男女老少全出動外,也吸引了鄰近小島村民來觀看這一年一度的盛典。這裡的華人大多數是姓“洪”。最近印尼蘇門答臘島上的幾個城市,如美坦(棉蘭)、帕矸巴魯國(兆幹)、碩頂等地接二連三有村民攜帶明朝文物出售,有手環玉鐲,外側雕雙龍戲珠圖案,栩栩如生,內側“明朝朱元璋,長命富貴”字樣。另有人形半身石像,雕一名長鬚老翁策杖,揹負包裹,疑是朱元璋的形象,背面也寫著“長命富貴,明朝朱元璋”八字,雕工精細。據一些行家的分析,有的東西可能是惠帝隨身帶出,有的則是隨從們在當地取材做成。

岜眼亞比人每年祭拜的日子,與明惠帝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公元1398年)農曆閏5月16日的登基大典日期不謀而合,在中國或海外華人有許許多多民間的祭典,這種於農歷5月16日祭拜“皇爺”日大概是絕無僅有的例外,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惠帝的年號均為洪武,在岜眼亞比這個地方,卻居住著大多數的洪姓人家。岜眼亞比的造船業十分發達,他們製造的木船具有中國古船風俗,這大概源於先人模仿他們乘坐的船隻造成的。岜眼亞比的印尼名十分特別:BAGANSI-APIAPI,意思是岸邊之火。據推測這名字的來源是明朝明惠帝的船隊人馬到達偏僻的鄉村登陸後,每天晚上在岸邊燒起柴火照明,把夜空映得通紅,驚動了遠近的土著村民奔走相告而得名。報有人大膽推測:明惠帝是在岜眼亞比落腳隱居和終老。島上居民世代祭拜的“皇爺”,實際上就是明惠帝的化身。那些“洪”姓人家,就是明惠帝和隨從的後裔子民。

明朝“明”字的來歷:明朝為何要叫“大明”?“明”字是什麼意思?千百年來,流傳著各種不同的說法。原來,明朝的“明”源於明教,明教也叫摩尼教,又稱日月教或光明教,是元末農民起義軍所信奉的一種宗教。該教崇拜光明之神,認為世界即由明暗兩種力量組成,明即是光明,是善,是理。當天下黑暗至極時,光明之神——明王便會出現,經過鬥爭,趕走黑暗,重建光明也即正義和善的世界。朱元璋早年加入過明教,接受了明教的思想,認為自己便是明王出身,所建立的國家也是正義、真理和光明的化身,因此當他正式登基後,便改原來的吳政權為“明朝”。早在元朝末年,明教影響導致農民大起義。起義領袖韓山童便自稱明王。他逝世後,他的兒子韓林兒繼稱為小明王。

朱元璋最初參加起義軍,原本是小明王的部將,後害逝世小明王韓林兒,國號仍承韓林兒叫明,為示更高級別,便叫做大明。朱元璋的一大幫儒士們,則對“大明”作了更神祕的註腳。他們說,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是起於南方,再平定北方的。依五行學說,南方為火,為陽,神是祝融,顏色赤;北方是水,屬陰,神是玄冥,顏色黑。南方即是光明,而南方神祝融便又叫朱明,所以興起於南方的朱元璋政權便叫做大明,兆示以火制水,以陽消陰,以明克暗。

在吳義新所著的史籍《鳳陽新書·太祖本紀》中,更有這樣離奇的說法:朱元璋姓朱,而朱氏源出於祝融朱明。朱元璋定都金陵,而金陵正是祝融的故墟,所以建國號為“大明”,以示不忘朱明先祖。祝融名叫“朱明”,正巧是將皇帝的姓和國號聯在一起。可見國號“大明”,也是天意。儒家們還說,明便是光明,是火,分開來便是日月二字。國號“大明”,象徵朱家天下如太陽普照四方,如日月般前途光明,萬代永昌。一句話,朱氏大明政權是永恆的太陽,是永恆的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