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衛康姓氏的傳承糾紛,是康還是衛

  衛氏歷史上屬於國姓,關於是康還是衛,也引起了不少姓氏的傳承糾紛。百家姓衛姓,歷史源流有七,它也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衛滿朝鮮國姓,歷史上是出自周代王族,是山東名門望族的姓氏。
是康還是衛,衛康姓氏的傳承糾紛
  康姓,據《元和姓纂》所記,西周初,周武王封幼弟於康,世稱康叔,其後人以康為姓。

  衛姓,據《廣韻》所記,周文王第九子封於康邑,稱康叔。武庚叛亂後,周朝把商民七族劃歸康叔統治,康叔遂建立衛國,衛國公族後代遂以國名衛為姓。

  上列註釋還是比較客觀的,譬如:‘西周初,周武王封幼弟於康,世稱康叔,其後人以康為姓’;介紹衛氏時體現了康叔首封於康邑,‘武庚叛亂後康叔徙封於衛,周朝把商民七族劃歸康叔統治,康叔遂建立衛國,衛國公族後代遂以國名衛為姓。’體現了康國建立在先,衛國在後的序次。

  我們不妨對周朝初年的歷史作一下簡單的回顧,周朝在公元前841年以前的紀錄都是推斷的。如:周武王伐紂滅商的時間按照《夏商周斷代工程》推斷為公元前1046年,武王病故的時間推斷為公元前1043年;成王即位的時間推斷為公元前1042年。衛康叔由康徙封於衛的時間,史無記載。推斷為公元前1042年之後,康國存在的時間從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1042年為4年;如果周公代成王平定三監之亂用時3年,那就是公元前1039年,康國存在的時間也後推3年,則為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39年,為7年。無論如何計算康國存在的時間都不超過十年。

  康鎮明先生在《論周後嘉的支屬和康叔後代在兩漢時期的發展》一文中,計算衛國的壽祚時有:自得姓祖康叔到君角,共傳44位國君,歷833年。如此計算康叔建立的康國應自公元前1046年算起,到公元前1042年建立衛國止,康國存在的時間僅僅4年。如果公元前1042年康叔建立衛國,公元前209年衛國被秦二世所滅,衛國的壽祚才能得出833年之數。其後,康臣副會長宣讀《中華康氏大統宗譜進展說明》時重複了康鎮明先生的計算方法。如此說來,對於康國的存在時間是沒有爭議的;爭議則在康叔建立衛國之後,康國是歸併到衛國自然消失了,還是康國繼續存在,康叔的某個兒子在那裡繼續有效地管理和統治。歸根結底還是有沒有人以康為氏傳承下來。康國繼續存在的可能性不大,因為《世本》中根本就沒有以康為氏的諸侯國存在, 也沒有記載有人以康為氏,最大的可能是康國歸併到衛國而自然消失了。

  這種計算方法十分明確了康叔建立康國在先,康姓得姓在先;康叔建立衛國在後,衛姓得姓在後的史實。這是十分明確、清楚的,如同涇渭一樣分明。

  那麼是什麼人、什麼時候、什麼原因把康姓、衛姓;康國、衛國;康氏傳承、衛世家的關係搞成今天這樣說不清,道不明的混淆狀態的呢?這個問題縈繞在我的腦際幾年了,百思不得其解。最近似乎略有所悟,現將這個所悟拿出來供康氏族人討論。

  這個人恐怕要上溯到唐代,編撰《元和姓纂》元和時官至朝議郎太常博士的林寶。為什麼《元和姓纂》沒有註明康氏以康叔之諡號為姓的‘史’出何處?

  據查,首先尊衛康叔為康姓始祖的是唐朝時的康續、康智墓誌銘。這是粟特人中以康為氏的一大發明;榮新江教授在《安史之亂後粟特胡人的動向》一文中,十分明確地指出:康姓本是地地道道的粟特康國人入華後取的漢姓。

  《康續墓誌》(679年):“河南人也。昔西周啟祚,康王承累聖之基;東晉失圖,康國跨全涼之地。控弦飛鏑,屯萬騎於金城;月滿塵驚,闢千營於沙塞。舉蔥巖而入款,寵駕侯王;受茅土而開封,業傳枝胤。”《唐代墓誌彙編》,658頁。

  康續,字善,河南人。昔西周啟祚,康王承累聖之基;東晉失圖,康國跨全涼之地。控弦飛鏑,屯萬騎於金城;月滿塵驚,闢千營於沙塞。舉蔥巖而入款,寵駕侯王;受茅土而開封,業傳枝胤。

  康續曾祖德,北齊時任涼州都督。祖暹,齊任京畿府大都督。父老,唐朝為左屯衛翊衛。康續任平州(盧龍)平夷戍主,鳳儀二年(677年)十二月十二日,因疾終於平州平夷戍的官第,時年五十五歲,到調露元年(679年)十月八日,歸葬到洛陽城北七裡宴村西平樂鄉。

  《康智墓誌》(694年)稱:“本炎帝之苗裔,後有康叔,即其先也。自後枝分葉散,以字因生,厥有斯宗,即公之謂矣。” 《唐代墓誌彙編》,855-856頁。

  本炎帝之苗裔,後有康叔,即其先也。自後枝分葉散,以字因生,厥有斯宗,即公之謂矣。其五代祖鳳,任潁川郡侯,青州刺史。祖仁基,陳寧遠將軍。父玉,隋朝散大夫。康智初為唐朝遊擊將軍。長壽二年(693年)二月二十三日,卒於東都洛陽日用裡思順坊私第,年七十一。夫人支氏,咸亨年間去世,長壽三年(694年)四月七日,嗣子元暕將其合葬於洛州城北三十里平樂鄉北邙山原。

  《元和姓纂》問世的年代為唐憲宗元和七年,即公元812年,《康續墓誌》立於公元679年,《康智墓誌》立於公元694年都早於《元和姓纂》百年以上。所以說,尊康叔為始祖是粟特人的專利,而不是《元和姓纂》的作者林寶。《康續墓誌》、《康智墓誌》尊康叔為始祖,是他們對漢文化的認同;是他們對由胡變漢,完全漢化的一種標榜;如果說康續等人的根在華夏,到康居後又返回華夏,只能當作笑談。有關最早記錄康姓的《元和姓纂》有:岑仲勉校《元和姓纂》

  《元和姓纂》中國唐代譜牒姓氏之學的專著。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兩種。唐憲宗時宰相-李吉甫命林寶修撰,元和七年(812)成書。作者林寶,濟南人(一作三原人),約經歷了唐德宗至唐穆宗四朝,當時即以擅長姓氏之學知名。曾與崔郾等共同審定《格後敕》,並參與修撰《德宗實錄》和《皇唐玉牒》。該書詳載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於古姓氏書頗多徵引,因而也儲存了一些佚書的片段。原書體例以皇族李氏為首,然後按四聲韻部分系姓氏。唐代崇尚門第,家譜往往攀附望族以自重。《姓纂》取材包括私家譜牒,故所述族姓來源未必都翔實準確。原書久已失傳,清乾隆間纂修《四庫全書》時從《永樂大典》輯出,再用宋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等補缺,重新分為18卷,此為《四庫》輯本。清孫星衍、洪瑩及近人羅振玉都做過校補。此後岑仲勉又重行校勘,寫成《元和姓纂四校記》。所謂“四校”,指第四次校勘,以《四庫》輯本為一校,孫、洪為二校,羅振玉為三校,岑氏所作為第四校,該書晚出,後來居上,功力最深,收穫也最大。有中華書局排印本。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元和姓纂》·十八卷(永樂大典本)

  唐林寶撰。寶,濟南人。官朝議郎,太常博士。序稱元和壬辰歲,蓋憲宗七年也。寶,《唐書》無傳,其名見於《藝文志》。諸家書目所載並同。惟《唐會要》稱王涯撰,蓋以涯曾作序而訛。鄭樵《通志》又稱李林寶撰,則因李吉甫命寶作是書,當日二名連書,傳寫脫去吉甫字,遂併為一人。觀樵《姓氏略》中譏寶作《姓纂》,而不知林姓所自出,則《藝文略》中本作林寶可知也。焦竑《國史經籍志》亦因之作李林寶,誤之甚矣。其論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於《世本》、《風俗通》。其他如《世本》、《族姓記》,《三輔決錄》以及《百家譜》、《英賢傳》、《姓源韻譜》、《姓苑》諸書,不傳於今者,賴其徵引,亦皆班班可見。鄭樵氏作《族略》,全祖其文,蓋亦服其該博也。但寶以二十旬而成書,援引間有訛謬。且當矜尚門第之時,各據其譜牒所陳,附會攀援,均所不免。觀《白居易集》自敘家世,以白乙丙為祖,而云出自白公勝。


  顛倒時代,悖謬顯然,其他可知。洪邁《容齋隨筆》稱《元和姓纂》誕妄最多,蓋有由也。然於唐人世系則詳且核矣。書至宋,已頗散佚。故黃伯思《東觀餘論》稱得富弼家本,已闕數卷。陳振孫《書錄解題》亦稱絕無善本,僅存七八。此本在《永樂大典》中,皆割裂其文,分載於太祖《御製千家姓》下,又非其舊第。幸原序猶存,可以考見其體例。今仍依《唐韻》,以四聲二百六部次其後先,又以宋鄧名世《古今姓氏辨證》所引各條補其闕佚。仍釐為一十八卷。其字句之訛謬,則參校諸書,詳加訂正,各附案語於下方。至原序稱皇族之外各以四聲類集,則李姓必居首卷。今獨無一字之存,殆修《永樂大典》時已佚其第一冊歟?然殘編斷簡,究為文獻之所徵也。(子部四十五·類書類一)


  據查,《永樂大典》記錄康氏的卷七千五百三十七 康姓氏一缺;卷七千五百三十八 康姓氏二缺;卷七千五百三十九 康姓氏三缺;卷七千五百三四十 康姓氏四缺。

  中華康氏‘正宗’視康叔為得姓始祖;衛氏也視衛康叔為血緣始祖,康、衛兩姓無論如何為康叔歌功頌德都不為過;但是,康氏文人在研究康氏文化時,企圖迴避上自西周時代衛康叔,下至西漢成帝陽朔4年(公元前21年),西域康居國王侍質子康乘未來華的千年時期裡,正史中找不到康氏名人載入史冊;康乘之後東漢、南北朝,康氏名人又都是來華的康居人,隋唐時期來華的還是來自西域的康國人,在正史中就找不到康叔的真正後裔。如果為了迴避這段史實,為康姓尋找出路,越過衛氏撰寫《衛國文化史考》,恐怕用一句‘越俎代庖’是難以涵蓋其全部目的的;如果康氏文人有更深層的目的,篤信衛國文化是一座黃金寶庫,在那裡你能找到有關康氏的種種問題的答案,這何異形同痴人說夢,豈不是咄咄怪事!就是這種怪事,不僅口頭說說,寫篇文章闡述自己的見解也就罷了,寫到中華康氏研究會的章程裡,這就不能視為小可了:第六條:本會的業務範圍:研究康氏文化,編著《大周康叔傳》、《中華康氏大統宗譜》、《衛國文化史考》、《康氏論文集》、《康氏名人傳記》、《康氏軼聞傳說》等專著,創辦會刊和雜誌網站,為姓氏文化研究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