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長江以北居多,衛的姓氏主要在哪裡

衛的姓氏主要在哪裡?衛國立國八百餘年,期間曾三遷國都。百家姓衛姓,歷史源流有七,它也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衛滿朝鮮國姓,歷史上是出自周代王族,是山東名門望族的姓氏。

衛的姓氏主要在哪裡?長江以北居多

衛國立國八百餘年,期間曾三遷國都,一遷楚丘(今河南滑縣),二遷帝丘(今河南濮陽),三遷野王(今河南沁陽)。

秦二世滅衛之前,衛國公族因仕宦、逃難外加三次遷都等原因,已進入山西、河北、陝西、山東等地。就在二世滅衛的同一年爆發了秦末農民起義,刀兵過處,有燕(今河北北部)人衛滿避地朝鮮稱王。漢景帝時丞相衛綰,世居代郡大陵(今山西文水),其裔孫衛皓在應召途中卒於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北),明帝因賜所亡地葬之,子孫遂安家於安邑。衛皓玄孫衛,歷任魏晉二朝,貴至宰相,少子衛宣貴為駙馬,其餘三子亦榮耀異常,長子衛恆之次子衛在東晉初因避亂移居建業(今江蘇南京),衛族叔衛展因仕宦亦入東晉。除此支衛姓外,追隨劉邦東征西討的將領中有後來被封為武原侯的衛月去和封為東平侯的衛毋擇,其子孫襲爵,顯赫一時。

另外再加鄭姓改衛的衛青家族的出現,使衛姓成為天下名門著姓之一,也使衛姓河東郡望昌盛至極。此後不久的中山盧奴(今河北定州)人衛子豪之女貴為平帝母后也推波助瀾,使衛姓在西漢時的發展達到高峰,也使許多衛姓人落籍今陝西西安。三國時,蜀有嘉嚴道(今四川滎經)人衛繼,吳有廣陵(今江蘇揚州)人衛旌,表明此際之衛姓已落籍於今四川、江蘇等南方省份,其中北周蜀人衛元嵩是由河東(今山西永濟)遷徙而去的。兩晉南北朝至隋唐,衛姓除繼續昌盛於河東郡外,還在陳留郡興旺發達。唐時,戶部郎中衛畿道由河東徙京兆(今陝西西安)。唐末,有山東之衛姓避居華亭(今上海松江),其裔有衛闐遷崑山石浦鄉。此際衛姓有徙於浙江、安徽、江西、廣東者,其中廣東衛姓是唐代官吏、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衛中行的後裔。宋元時,衛姓遍佈江南各地及甘肅等省。明初,山西衛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南、河北、山東、江蘇、湖北等地。清代,其分佈已相當廣泛。如今,衛姓在全國分佈較廣,尤以陝西、四川等省為多。

目前衛姓人口列全國第一百七十位。

崑山衛氏家族,是北宋末年自華亭遷來的。首先著籍崑山的衛闐,為政和八年(1118)之進士;其子衛時敏、衛季敏相繼恩蔭入仕;季敏子衛涇於淳熙十一年(1184)狀元及第,寧宗時官至參知政事;衛涇兄弟衛沂、衛洽、衛洙慶元、嘉定間相繼登科,衛湜亦中鎖廳試,就在這一階段中,崑山衛氏家族迅速發展起來。

衛氏家族之聯姻很有特點。衛涇祖母(衛闐妻)、伯母(衛時敏妻)皆出自沈氏,二沈氏自姑侄而為婆媳。衛涇母(衛季敏妻)為華亭章氏之女;衛涇夫人蓋氏,是“初家平江,後徙華亭”的淳熙戶部侍郎蓋經與衛涇姨母章氏的女兒。衛涇的四位姊妹全都嫁給了讀書業儒的士人,其中衛琮嫁給了范成大與衛涇共同的朋友、紹熙進士周南。衛涇的仲女嫁給周南的兒子,而周南的長女周艮又嫁給了衛涇的兒子衛樸。衛涇夫人蓋氏的侄女,則嫁給衛涇幼子衛柳為妻。衛氏家族四代之中多重姑舅表親通婚,而與之聯姻的沈氏、章氏、蓋氏、周氏俱為當地有影響的士人家族。[63]此外,衛琮丈夫周南與衛瑧丈夫朱曦顏,同居郡城之中,既互為僚婿,又舉進士“同年”。

這種婚姻模式,因親及親,盤根錯節,呈現著較為收縮的態勢,體現出衛氏家族在聯姻方面的慎重考慮,也反映出家族內部官僚士大夫對於自身之地方利益根基的強烈關心。衛氏家族在崑山繁衍發展逾百年,或許與這種聯姻方式不無關係。

衛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八十七位,在臺灣省則名列第二百三十八位,人口約六十七萬六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

今山西省的臨汾市浮山縣、運城市河津市、朔州市山陰縣、長子縣、屯留縣、夏縣、聞喜縣,

四川省的達洲市、威遠越溪、廣漢市、綿陽市梓潼縣、新津市、雅安市,

河南省的鄭州市、南陽市方城縣、鎮平縣、內鄉縣、洛陽市欒川縣、三門峽市、濟源市、項城市,

浙江省的紹興市,

安徽省的合肥市肥西縣、巢湖市、六安市壽縣,

湖北省的鄂州市、十堰市鄖陽縣、大冶市、襄樊市棗陽縣,

江蘇省的鹽城市、揚州市寶應縣,

河北省的滄州市河間市、邢臺市隆堯縣、保定市,

廣西壯族自治區的桂林市,

廣東省的江門市、肇慶市,

陝西省的韓城市、咸陽市三原縣,

山東省的濟南市、威海市文登市、兗州市、煙臺市,

北京市,

上海市,

天津市,

遼寧省的大連市、本溪市,

重慶市,

黑龍江省的哈爾濱市、大慶市,

香港特別行政區,

海南省的海口市,

臺灣省等地,均有衛氏族人分佈。

TAG標籤:姓氏 長江 以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