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坐落在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北面,羅氏大宗祠

解讀百家姓羅姓。文化遺蹟之羅氏大宗祠,坐落在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北面。當代羅姓的人口已達1340多萬,為全國前十八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1%。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

羅氏大宗祠 坐落在江門市蓬江區棠下鎮北面

走訪物件:羅氏大宗祠

地址:黃埔區大沙街橫沙社群橫沙大街27號

位於黃埔大沙地城區中心位置的橫沙大街,長約250米、南北走向,街兩旁,嶺南建築風格的祠堂、家塾、民居等古建築鱗次櫛比,多達24座。其中,羅氏大宗祠尤為氣勢恢巨集。據史料記載,該祠堂始建於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距今已有304年歷史。歲月變遷,祠堂偏安一隅,儲存良好,是大沙地地區4000多名羅氏族人維繫血脈、傳承祖訓精神之地。

歷史

先祖來自南雄珠璣巷

沿著橫沙大街走了數分鐘,眼前豁然開朗,路的一邊是個大水塘,水塘對面便坐落著羅氏大宗祠。

祠堂外一派寧靜,走進祠堂內,卻發現裡面人氣旺盛。不少老人正圍坐在桌邊下棋、喝茶、聊天,還有不少老人正在為即將到來的乞巧節做準備。

據羅氏第23傳後人羅鑄華介紹,南宋紹興元年(1131),南雄府歲貢生羅貴為避亂,被迫從南雄珠璣巷率三十三姓九十七戶徒遷崗州府(現新會縣棠下鎮良溪村),其子孫後又遷居車陂永泰市。宋末元初,羅貴的曾孫羅維清從車陂遷入橫沙,娶何氏。“羅維清娶了何氏女後,何氏父親將20畝奩田送給女兒作為嫁妝。”從此,羅維清和何氏一起耕種、生活,橫沙村的羅氏人逐漸繁衍興旺。

據瞭解,現時羅姓人是該地最大的一個姓氏,大概有4000多人,另有子孫後裔散居於別地。

建築

簡樸大氣古色古香

羅氏大宗祠建於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祠堂坐西朝東,建築面積584.47平方米,為硬山頂、鑊耳封火山牆、灰塑龍船脊。整間祠堂簡樸大氣,古色古香。

記者看到,祠堂大門分高、矮門,兩側置有石門枕及石鼓。門兩側掛有對聯,上為“展鳥夢之詞章文成錦繡”,下為“紹龜山之道學理致精微”,落款“辛未科聯捷進士門後學麥藥拜題”。據羅鑄華介紹,此對聯講述了兩位羅氏族人——羅含和羅叢彥的故事。

“羅含是東晉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地理學家,中國山水散文的創作先驅。上聯講的是他少年時曾夢見一隻五彩鳥飛入口中,從此文思日進。下聯講的是宋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羅叢彥,號龜山。”羅鑄華介紹道。

祠堂首進頭門闊三間深兩間,建築面積106.43平方米。前廊有三步樑,樑上駝峰、斗栱刻有浮雕及花卉紋飾。後堂設木製神龕,內掛南遷羅氏始祖羅貴及其兩位夫人的畫像。

重修

現為老人活動中心

羅鑄華告訴記者,羅氏大宗祠分別在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和1994年進行過重修。“上世紀80年代,祠堂右邊牆壁傾斜了20釐米左右。於是,1994年重修祠堂,在內牆裙貼白瓷片,外牆貼彩釉磚,地面除頭門、天井外,均重新鋪設了水磨石米。當時羅氏族人捐資100多萬元,全面修繕大宗祠。還成立了羅氏宗祠基金,隨時接受捐資。”

此外,宗祠還發揮著公共空間的用途,免費向村人開放。據悉,1952年末至1957年,羅氏大宗祠為橫沙鄉人民政府辦公所在地。如今,祠堂成了老人活動中心,每週四晚8時至12時,老人們自發組建的“私夥局”還會在這裡唱粵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