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400年曆史風雲下的衛氏大宗祠,姓氏尋古

  廣州老祠堂,擁有者400年曆史風雲下的衛氏大宗祠,為典型的明朝建築,其建築面積及建築高度都堪稱廣州地區之最。百家姓衛姓,它也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
姓氏尋古,400年曆史風雲下的衛氏大宗祠
  說到廣州老祠堂,不得不提的是位於海珠區南端、緊靠珠江後航道的瀝滘村衛氏大宗祠。衛氏族人在瀝滘村赫赫有名,為一方望族。這座緊靠珠江邊的衛氏大宗祠屋頂上有飛簷走獸,還有高翹尾巴的屋脊鰲魚。據瞭解,衛氏大祠堂至今已有400年曆史,為典型的明朝建築,其建築面積及建築高度都堪稱廣州地區之最。

  400年曆經兩次大修
  廣州有句俗語叫“未有河南,先有瀝滘。”海珠區瀝滘村有900多年的歷史,相當悠久。瀝滘村位於海珠區南端,古時河流縱橫、水網密佈,是典型的南國水鄉格局。相傳南宋時,衛氏先祖來到這裡在此安家,經世代辛勤勞作,虔心向學,終成望族。座落於海珠區瀝滘村的衛氏大宗祠始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至今已經400年整了。

  據瞭解,衛氏大宗祠曾在清朝時進行過修復,解放後曾做過倉庫、機房,歷經水浸、漏雨,後由政府、族人合資約190萬元於2004年8月進行修復,經過修葺的衛氏大宗祠隨後免費對外開放。

  據瞭解,由於衛氏大宗祠歷史悠久,建築富有特色,1993年,衛氏大宗祠入選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衛氏大宗祠入選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隨後因祠堂地基出現沉降,祠堂開始封閉,不對外開放。

  面積最大、主樑最高
  衛氏大宗祠是廣州儲存完整的明代木結構祠堂建築的典範,其建築結構、手法及祠堂內的石雕、木雕、磚雕、灰塑等,都是廣州現存明代建築的佼佼者。其主體建築有儀門、門樓、前廊、主殿、後殿、青龍巷、白虎巷等,佔地2000多平方米,宗祠為四進三天井結構。

  門額上懸掛著“衛氏大宗祠”五個大字的直篤牌匾,俗稱為“燒豬盆”,據稱是須皇帝御封才能掛上的。在衛氏大宗祠大門兩側,一副對聯生動地反映了衛氏先人的定居歷史,“愛江海汪洋先入番禺開瀝滘,羨峰巒秀麗再達東莞開茶山。”

  穿過大門,便是“燕子斗拱”、中堂和後堂。中堂乃族人議事及待客的地方。衛氏族人衛旋坤介紹道,這裡的中堂與別處的中堂不同。“廣州市現存的祠堂中,說到佔地面積最大的有三間,分別為荔灣區的陳家祠、番禺區的何家祠以及我們的衛氏大宗祠,而說到最高的祠堂,就當屬我們衛氏大宗祠了。”衛旋坤錶示,祠堂內的中堂名為“慶源堂”,其門楣按照正樑計算達12米。

  “燕子斗拱”顯尊貴
  “若非皇親國戚,這個燕子斗拱是絕對不能建的。”走過大門,祠堂內一座偉岸的牌樓讓人震撼。只見牌樓為四柱三樓式結構,正樓為廡殿頂,次樓為歇山頂,簷下為五跳密密麻麻排列的黑色如燕子窩的造型,牌樓中間牌匾上橫書“百世周宗”,兩側是兩列小字:“文章華國,詩禮傳家”。衛氏族人衛生鐵介紹道,“我們衛氏是周代宗室之後,並以繼承周代的禮樂文章為傲,所以我們一族素有‘五百年祖德,十三代書香’的美稱。”而這個宗祠二進牌坊上的“燕子斗拱”是身份的象徵,因為祖上有明嘉靖皇帝的外孫婿,才准許建造這氣派不凡的大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