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的雲南蒙古族姓氏演變

每個名族都有著它自己的文化和歷史,先祖留給我們的文化,作為後輩的要保留傳統的時候,也要將其發揚光大。蒙古族姓氏的演變到現在的漢化,其中經歷了些什麼呢?本期的中國姓氏就一起來看看。

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的雲南蒙古族姓氏演變

在古代,每一個蒙古族部落就是一個氏族,他們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家姓”,氏族、部落的名稱起著“姓氏”的作用。

早期從事狩獵及遊牧業的蒙古族,由於生活及部落戰爭的影響,形成了男子以勇猛為榮,以動物命名的文化特徵。如以虎為名者,取名“額白巴爾虎”(雄虎)。以牛為名者取名“帖木耳不花”(鐵犍牛)。也有用金屬命名的,如“鐵木耳”(鐵)、“寶力道”(鋼)。由於受藏傳佛教的影響,也出現了藏語及與宗教有關的名字,如甘珠爾札布(甘珠爾為經名)、僧格(藏語獅子)。

隨著各民族間相互交往的增多及受漢文化的影響,大約從元代開始,不少蒙古人將多音節的姓氏簡化為單音節,如博爾濟吉特簡化為包或鮑姓,弘吉刺簡化為洪姓等。至明代,這樣的情況逐漸多了起來,尤其是在接近漢族居住區。他們一般取其祖先或部落傑出人物名字或部落名稱的第一個字的諧音為漢姓,也有用其部落氏族名稱或姓氏的蒙古語意譯為漢姓的情況,如蒙古語“查幹”意為“白”,譯為白姓;“阿拉坦”意為“金”,譯成金姓等。也有蒙漢組合的姓名如趙伯顏、李朵兒等。歷史上蒙古族借用漢姓(或以諧音取姓)的原因,與封建帝王賜漢姓、蒙漢通婚、為適應科舉、入仕、經商、政治等原因有關。

近現代以來,蒙古族一般愛以吉祥的名字為孩子命名,如“烏雲其其格”,意為“智慧之花”等。蒙古族人的命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姓氏的演變與社會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係。

元明時期,落籍雲南的蒙古族中一部分人姓氏的改變,有的與信仰佛教有關,如“其先出於樑王之族,鄯闡車元帥之女取名車觀音金,使用夾佛號的姓名制度,這與元朝統治時期尊崇佛教有關,也有的是與因經商、科舉、統治者賜姓有關,但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與元末明初的政權更迭、政治風雲突變有關。明軍徵雲南時,原元朝統治者分封鎮雲南的樑王、雲南王、諸王等及家屬幕僚還有駐守在雲南的部隊無法北還,一些在反抗明軍的戰鬥中喪生,一些失散,四處潰逃。

《大明律》規定:不許胡姓、不許本類自相嫁娶。明王朝一方面採取民族分化政策,另一方面採取民族強迫同化的政策,加之蒙古人怕遭殘害,不敢暴露自己的民族成分,從而使元樑王政權滅後流落雲南各地的蒙古族大量融入到漢族及其他民族中,在此形勢下,不少蒙古人改漢姓求生存。

明朝初年,一些蒙古世家在明廷的招撫政策之下歸附,明朝對其隨宜安置,授與官職。有的賜漢姓、漢名,進行羈縻、籠絡,繼而在進行重大的軍事行動時徵調他們為朝廷建功、效力,有的進而封爵授職,讓他們有一定的地位,子孫世襲。初歸附時,一些蒙古世家、家族在朝廷中往往受到猜忌、提防。通過他們用實際行動表明對朝廷的忠誠後,才會逐步得到信用。如雲南的夥(虎)姓蒙古族的情況就屬此類,明初歸附後又受調遣隨大軍徵雲南,夥姓有九代人世襲“正千戶職”。清嘉慶《臨安府志》卷十一雲:“萬城通海守禦指揮”有火恩等任職,火恩即為夥姓入滇第五代。

《夥姓家譜》詳細記載了夥姓家族中人在明朝時,火恩、火盛,夥調鼎(第八代)受朝廷調遣去平亂等事宜。在朝代更迭的社會大動盪中,落籍雲南的蒙古族中只有一個家族例外,沒有受到歧視。蒙元時期,阿喇帖木耳及其子旃檀曾是滇東南一帶廣大地區的統治者。明代以來,地方誌書還將阿喇帖木耳列為“名宦”,旃檀的名字也進入了“忠孝祠”。

在明清兩代,雖然旃姓內部也發生了階級分化,貧富懸珠,但旃大元帥的直系後裔雖姓氏也變了,但他們沒有受到歧視,而是被作為元代名宦的後代看待,當然,這在雲南蒙古族中屬鳳毛麟角。落籍雲南的蒙古族中,不少姓氏都有家譜。隨著朝代的更迭、姓氏的演變,歷史也記載下了其曲折、辛酸、艱難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