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元末明初的大夏國皇帝明玉珍後裔

解讀百家姓明姓。元末明初的大夏國皇帝明玉珍後裔現在何處。明氏是一個很複雜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八十二位,人口約二十三萬三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14%左右。

元末明初的大夏國皇帝明玉珍後裔

明姓文化之明氏後裔

元末明初的大夏國皇帝明玉珍怎麼也沒有想到,他的後裔現在主要生活在朝鮮半島,並且具有強烈的尋根中國的情結。他們每年都有代表到重慶祭祖,誤把重慶當作自己的祖根。但是事實上,他們的祖先在600年以前卻是實實在在的隨州人。《明史》對此有記載,而清道光甲午(1834)《隨州大洪山志》則講得更為詳細:“州志青林山下雲:元末兵亂,平林明玉珍率鄉人結屯相保於此。今青林山及玉珍祖墓俱在古城畈,則是明玉珍為古城畈人,而古城畈為平林縣地矣。”今天的隨州市柳林鎮古城畈,就是生育明玉珍和明玉珍最初建立其武裝力量的風水寶地,因而就朝鮮半島的明氏祖根。

隨州英雄明玉珍:“為天下爭衡者必此人”

明玉珍(1329—1366),原名旻玉珍(一說名瑞,字玉珍)。後因崇信鼓吹“明王出世”的白蓮教即明教,而改姓“明”。家世務農,曾當過巡司弓兵牌子頭。是元末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之一。《明史》將明玉珍與其他起義領袖一併寫進《列傳》,雖然排名最後,但是透過此書的字裡行間,我們發現,較之各路反王,朱明王朝對他的評價最高。朱元璋曾主動修書與之結劉備與孫權之誼,視明玉珍為與之爭天下的英雄。

據史料,明玉珍“珍素有大志”,“不嗜聲色貨利”。《大夏王兩世事實略記》:“夏王諱玉珍,姓明氏,……目重瞳,天姿明敏,九歲能通經史三略孫吳等書。及長,身長八尺,膂力過人,又以信義為鄉黨所重。嘗過荊門,相者見其狀貌,悚然異之曰:‘為天下爭衡者必此人。’……”

至正十二年10月,徐壽輝稱帝,國號宋,建元治平。明玉珍在其家鄉招集鄉兵千餘人,結寨自保。22歲時參加徐壽輝領導的天完紅巾軍,被授以統兵徵虜大元帥,鎮守沔陽。作戰勇猛,右眼因作戰負傷,故人稱“明瞎子”。至正十六年,明玉珍由巫峽西進。1357年4月,兵抵重慶,元朝守將完者都連夜北逃四川南充,哈麻禿被擒,入城受重慶父老夾道歡迎。禁止侵掠百姓,部隊秋毫無犯,附近州縣紛紛投降。

明玉珍進軍四川之時,徐壽輝紅巾軍內部發生分裂。1359年部將陳友瓊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立徐壽輝廟於重慶城南,四時致祭。1363年受劉楨等人擁立,他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以恢復漢族王朝的統治為號召,紀年天統。仿周朝制度,設六卿,任命百官輔佐。次年更立中書省、樞密院,又置翰林院。開進士科,去釋、道二教,專奉彌勒。以元重慶路署為官,以長安寺為六卿府署。分其地為八道,更置府、州、縣,分官治理。疆域範圍包括今四川大部地區、湖北西部、貴州北部和陝西南部。廢除元代的苛重徭役,賦稅十取其一,農家無力役之徵。重新鑄造貨幣,以供流通,穩定物價。他統治下的人民達到了“小康”。

明氏農民政權不僅深受四川百姓擁護,而且也得到歷代史家好評。明初方孝孺說:“夏主幸致躬行儉約,興文教,闢異端,禁侵掠,薄稅斂,一方鹹賴小康焉。……歷年雖不永,民至今感嘆焉。”明末查繼佐也說:“以義終壽輝,事頗正。顧減稅、下賢,留心禮樂,鬱然成文,諸偏安之主不及也。”

明玉珍英年早逝,時年37歲。臨死前仍以“中原未平,元虜未逐”為念。其子明升即位,年僅10歲,母后彭氏聽政,而大臣們互相殘殺,政權漸趨衰落。1371年,朱元璋派遣大將湯和、傅友德分兵取蜀。明升奉表投降,四川遂歸於明朝統治。

朝鮮王的心腹:明升朝鮮王封為“華蜀君”,享受“忠勳世祿”

從明史可知,夏亡後,朱元璋認為“升幼弱,事由臣下”免其罪,並封他為歸義侯,賜第京師。但隨後即將明升以及其母彭皇后等27人遣送到高麗,並宣“不做官,不做民”,讓他們在高麗過無權無勢的富足日子。高麗恭愍王把延安、白川兩縣作為貢物,供奉給明升一家,並將位於鬆都(現朝鮮開城)北部梨井裡的興國寺提供給他們作為邸宅,配以奴婢。

後明升與高麗總郎尹熙王之女結婚,生有4男。大兒子義,資憲公、資憲大夫;二兒子見,總郎公、嘉靖大夫;三兒子俊,副使公、嘉靖大夫;四兒子信,侍郎公、通訓大夫。均擔任王室要職,地位尊崇。

1392年,高麗大將李桂成取代了高麗,建立了朝鮮王朝。朝鮮雖然是明朝的藩屬國,可明氏家族在朝鮮建國之前曾和高麗貴族交好,這使得明氏當時的立場非常微妙。就在家族左右為難之際,明升投靠了朝鮮太祖李成桂,終成其心腹,而明升之母彭氏則在李成桂登基時獻上一套“龍袍”,李成桂為表謝意,封明升為“華蜀君”,享受“忠勳世祿”。彭皇后去世後,安葬在朝鮮鬆都萬壽山的肅陵,並建有祠宇。

明升的4個公子的後代,分佈在朝鮮半島24個地區。長子後代分佈在朝鮮半島(下同)的延安、康澤、開城、長湍、昌源、大同、江西、載寧等地;次子被封為嘉靖大夫、總郎,故稱為總郎公派,主要分佈在大興、洪州、青陽、庇仁、泰安、長城、錦山、完州、潭陽、迎日、海南、瑞山、高興、京城、珍島、務安、靈光、熊川、海美等地;三子被封為嘉靖大夫、樞密院副使,故稱副使公派,主要分佈在寧邊、朔州、雲山、熙川、中和、大同、榮州、平山等地;四子被封為通訓大夫、侍郎,故稱侍郎公派,主要分佈在高興、延安等地。

日本侵佔朝鮮半島時期,首次實施戶籍制度,把明氏家族分成“西蜀明氏”和“延安明氏”。“西蜀明氏”兩大支系。前者主要是指本籍在中國、當時居住在朝鮮的明氏;後者“延安明氏”主要是指以明升繁衍生息地延安為籍貫的明氏家族(主要居住在韓國)。1986年,明氏後裔將兩大支系的家譜合二為一,編輯成一本《明氏大同譜》,並在“明氏大宗會”的統管之下。

據2000年韓國政府的人口統計調查,查明在韓國生活的明玉珍後裔人數已達2.6萬人。如果加上在朝鮮生活的明玉珍後裔,總數估計已達4萬餘人。在朝鮮半島可謂顯族。

明氏後裔在朝鮮半島英雄輩出:六百年間湧現許多英雄人物

明玉珍後裔在朝鮮半島繁衍生息了600多年,其間湧現出許多英雄豪傑和著名人士:

近代歷史中的明濟世,是反抗日本侵略朝鮮半島的英雄。1910年,韓國被日吞併後,明濟世立即投入光復運動,曾被捕入獄達5年。出獄後,組織“不變團”繼續進行獨立運動,在大韓民國成立時曾擔任審計院長(現監察院長)。

明玉珍的第6代孫明克謙,曾任進士。其長子光啟曾任平澤縣監,當日本入侵時與趙憲率領的義兵團組成抗日隊伍,給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擊,他在著名的錦山戰役中壯烈犧牲。明天得曾以“通訓大夫”資格擔任“軍資監正”;明自賢在任“承政院左承旨”後,又升為“龍衛副護軍”;著名孝子明右鎮曾任“延安郡守”,因施善政而受好評。在韓國人心目中的地位幾乎等同於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二十四孝”孝子。

當代明氏後裔中,有的擔任政府高階官員,有的成為著名律師、教授、企業家,有的還是著名影視明星,等等。可以說,當代朝鮮半島的明氏後裔是影響韓朝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走出去”的反思:當代隨州人應該中韓文化交流做出貢獻

明玉珍生於隨州,死在重慶。1982年3月底,重慶市發掘了湮沒數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並出土了“玄宮之碑”及一批絲織“龍袍”等珍貴文物。“玄宮之碑”,砂質,青色,高145釐米,寬57釐米,厚23.5釐米。全碑有1040字,記載了明玉珍的生年、入葬時間、大夏政權建立的時間和地點。

20世紀80年代明玉珍墓被發現的訊息就傳到了韓國。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韓國農林水產部次官(副部長)、“明氏大宗會”的明宣植(現任會長)以韓國畜牧中央協會會長的身份訪華,曾打聽中國大夏國的訊息無果。1993年,韓國一商人到重慶洽談生意,得知明玉珍之墓在重慶的準確訊息,並告訴了“明氏大宗會”。明氏大宗會為此歡聚慶賀。1995年,在韓“明氏大宗會”會長明完植率參拜團正式赴中國重慶明玉珍皇帝陵參拜祭祖。此後,在韓“明氏大宗會”每年都組團前往重慶祭拜先祖。2001年,在韓“明氏大宗會”將明玉珍皇帝駕崩的日子陰曆二月六日,定為祭祖日。

其實韓國明氏只是找到明玉珍的葬地,但是現在的許多四川人的祖根就在隨州(許多四川人認為,湖廣填四川始於明玉珍,其祖先就是湖北移民),韓國明氏更是如此。明玉珍生在隨州,也是在隨州成長起來的英雄人物。明玉珍當年,在元朝皇帝無道,致使戰亂荼毒生靈,家鄉也不能倖免的情況下,有意組織力量自衛,這得到家鄉耆老們的大力支援。他們說你“平日勇略,人所信畏,集鄉兵,屯青山,量力審時,大則進取,小則自衛,盍策之。”他於是組織鄉兵,修柵治城,分屯縣南青山等諸要害,結寨自保。其眾達千餘人。這千餘隨州人,就是明玉珍最初的力量。沒有這樣一支力量,明玉珍就不會引起徐壽輝的重視。所以只有到隨州,韓朝明氏才能瞭解到明玉珍更多的故事,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祖根。

有人數次到隨州調查,隨州是否還有明氏後人,結論據說是:國內已經沒有明氏後人!但是隨州還有明氏後人。學者程衛國就在淅河一明姓居民家中發現了一本《明氏族譜》(一卷民國六年(1917)繼興堂編)。他對《明氏族譜》和韓國的明氏《大同譜》作了分析,認為隨州和韓朝明氏都認為明氏為春秋時百里奚之子孟明的後代,“以名為氏”,並且都提到僧紹、山賓、參政鎬等明姓人物,評語亦同,由此不難發現,這兩部族譜的編輯依據了相同的“祖本”,因而說明,譜中人具有相同的血緣關係。這真是具有傳奇色彩。

隨州應該對中韓文化交流做出貢獻。前面已經提到,1986年,朝鮮半島的明氏後裔將兩大支系的家譜合二為一,編輯成一本《明氏大同譜》,並在“明氏大宗會”的統管之下,那麼,正在尋根之中的韓朝明氏也應該將《明氏族譜》和《明氏大同譜》合二為一,編輯成國際性的“明氏族譜”。自然這是民間活動,但是這個民間活動卻蘊藏了隨州與韓國之間的國際性政治、經濟和文化大交流,蘊含了隨州“走出去”的發展機遇。目前重慶人打“明玉珍牌”促進中韓文化交流的工作做得很熱火,而我們隨州,雖然有幾個文人天天在喊明玉珍是隨州歷史文化名人,但是官方對此反映冷談。明玉珍在中韓文化交流之中的份量是不容質疑的。精明的孝感人看到這一點,他們現在就有人說,明玉珍的故鄉在孝感,他們也想打“明玉珍牌”“走出去”。可是作為隨州人,我們反而不打“明玉珍牌”“走出去”,牆內開花牆外香難道不讓我們感到悲哀嗎?

是到了反思的時候了:當代隨州人是否應該為隨州與朝鮮半島的明氏之間的交流做點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