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名人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姓氏名人/列表

出使匈奴守氣節的東漢經學家鄭眾,竹死不變節

鄭姓已有歷史三千多年,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7位。鄭姓在歷史上也曾輝煌過,並且也出過不少名人。今天為您講述東漢時期出使匈奴,寧死不屈守得文人氣節的東漢經學家鄭眾的故事。

竹死不變節,出使匈奴守氣節的東漢經學家鄭眾

鄭眾,字仲師。河南開封人,東漢經學家、官員。後世稱其為鄭司農,以區別於宦官鄭眾。漢明帝時為給事中,漢章帝時為大司農,以清正著稱,後世評價頗高。作為一代經學大師的鄭眾,學識淵博,他不僅註解了《左氏春秋》,而且對儒家經典也有極為深入的研究。同時,鄭眾還是一位非常有膽識、有氣節、有遠見的官員,他守節盡忠、維護大漢尊嚴,對待匈奴據理力爭、不作讓步的外交態度,直接影響到東漢王朝的邊境策略。

一、經學大師學識淵博
東漢時期,誦讀經書蔚然成風,經學空前興盛,曾先後出現了三位姓鄭的經學大師。其中,鄭興、鄭眾為父子,河南開封人,活躍於東漢早期,後人稱他們為“先鄭”;鄭玄為山東高密人,活躍於東漢晚期,被稱為“後鄭”。

經學是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由於秦始皇焚書坑儒,先秦典籍大量遺失。西漢初年,一些讀書人廣泛收集和傳播古籍,甚至以傳習、解釋儒家經典為主業,使那些慘遭焚燬的經典得以傳世。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誦讀經書蔚然成風,經學迅速發展起來。

到東漢時期,經學空前繁榮,出現了不少的經學大師,鄭興、鄭眾父子就是其中較為著名的兩個。

鄭興出生於西漢末年,他的老師劉歆是當時著名的大學者,不僅在儒學上很有造詣,而且在目錄校勘學、天文曆法學、史學、詩等方面都堪稱大家。鄭興酷愛古文經學,對《公羊傳》《左氏春秋》《周禮》等經典都深有研究,還擅長天文曆法。

鄭眾從12歲就跟父親學習《左氏春秋》,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儒學薰陶。他廣泛研讀經學著作,學識淵博,通曉《三統曆》《易經》和《詩經》,最早解釋《詩經》中常用的“賦比興”三種藝術表現手法,對於儒學經典幾乎無所不知、無所不曉。步入仕途後,他除忙於公務和講學授徒外,仍致力於經學研究。由於年代久遠,當時人們對《左氏春秋》中的許多內容難以理解,對同一句話甚至同一個字都有爭議。鄭眾決定對《左氏春秋》詳細註解,一字一句深入研究,對書中真正想要表達的意思作解釋說明。他皓首窮經,傾注大半生的心血,終於完成了對《左氏春秋》的註解。他所作的注書以廣博而著稱,受到人們追捧。

當時,名儒賈逵為《左氏春秋》作注。其後,經學家馬融也打算為此書作注,他仔細研究二人的注本,認為這兩個注本各有所長,賈逵的精而不博,鄭眾的博而不精,要想做到既精深又廣博,自己又無法超過他們。所以,他便放棄再為此書作注。

二、出使匈奴守節盡忠
漢光武帝建武年間,當時的皇太子劉莊(即後來的漢明帝)和山陽王劉荊曾命虎賁中郎將樑鬆以縑帛聘請鄭眾,因其通曉經義而讓他出入皇宮。但鄭眾以太子無外交之義和藩王不宜私下結交賓客為由拒絕。樑鬆以太子和山陽王的意思不可違逆而勸鄭眾答應,但鄭眾寧願堅守法規而死不願犯禁。太子和山陽王聽到後都感到驚訝,但不再強逼。後來樑鬆因事被處死,很多賓客都受牽連,而鄭眾沒有受到影響。

鄭眾主要生活在漢明帝時代,漢明帝是光武帝劉秀的第四子、東漢第二代皇帝。他在位18年,為政勤奮,很有作為,曾派竇固等征伐北匈奴,竇固又派班超出使西域,恢復了與西域的交往。漢明帝還派人到印度求取佛經,建立中國第一座佛教廟宇白馬寺,促進了佛教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自西漢以來,崛起於北方的匈奴一直威脅邊疆。儘管西漢王朝採取和親政策,試圖採用聯姻的方法改善與匈奴的關係,但彼此之間的戰爭仍然連綿不斷。東漢初期,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南匈奴受到光武帝劉秀的冊封,依附於東漢王朝;北匈奴卻繼續與東漢王朝對抗,經常在北部邊境劫掠騷擾。漢明帝繼位後,北匈奴仍是東漢王朝最大的外患。

有一次,北匈奴騎兵向東漢發動進攻,焚燒城邑,殺掠百姓,以至邊境白天都要緊閉城門,百姓受害甚重。為籠絡北匈奴,漢明帝派鄭眾為使節,出使北匈奴。北匈奴單于狂傲凶蠻,竟然命鄭眾行跪拜之禮。鄭眾極力維護大漢使者的尊嚴,據理力爭,拒不叩拜。單于十分生氣,派兵圍困鄭眾一行人的住所,斷絕了他們的水與火,以暴力相威逼。鄭眾拔刀自誓,寧死不屈,絲毫不讓步。單于見他態度如此強硬,只好撤除包圍,派使者跟隨鄭眾回東漢互訪。

南匈奴本是為了抗擊北匈奴才依附於東漢王朝的。當他們得知東漢與北匈奴又有使者往來之後,一些貴族非常不滿,打算反叛東漢。他們偷偷派人告訴北匈奴,讓他們派兵呼應。出塞途中,鄭眾發現情況異常,立即派兵出外偵察,果然抓獲了南匈奴派往北匈奴的使者。鄭眾立即上奏漢明帝,建議重新設定度遼將軍,防止南北匈奴複合。漢明帝採納了他的建議。

當年秋天,北匈奴派兩千騎兵南下,打算接應南匈奴反叛,卻發現東漢早有防備,只得撤兵。

此後,北匈奴雖然派使者向東漢進貢,但並沒有停止對漢朝邊境的侵掠騷擾。他們不斷南下突襲,焚燒城池,屠殺百姓,搶奪財物,致使東漢不堪騷擾。漢明帝打算再派人出使北匈奴,鄭眾卻認為,北匈奴之所以要挾東漢派出使者,目的是想造成已同東漢和解的假象,使南匈奴畏縮猜疑,動搖不定,與東漢離心離德。南匈奴單于長期居住在東漢內地,對東漢的情況瞭如指掌,萬一同東漢分裂,就會成為邊境巨大的禍患。因此,他堅決反對再向北匈奴派遣使者。

漢明帝對手下官員向來以嚴厲著稱,他沒有聽從鄭眾的勸諫,再次派他做使者前往北匈奴。迫不得已,鄭眾只好帶人動身北上。在途中,鄭眾繼續上書勸阻,堅持自己的主張。漢明帝被他惹惱了,下詔嚴厲責備,將他追回治罪,關進了監獄。不久,鄭眾被赦免,撤職後回到家鄉。

三、官至司農評價頗高
鄭眾回家鄉後不久,漢明帝意識到鄭眾的主張確有道理,於是改變策略,派大將竇固等人率軍進攻北匈奴,結果大獲全勝。後來漢明帝接見從匈奴來的人,問到鄭眾與單于爭持下拜之禮的情形,而對方說匈奴民眾認為鄭眾十分勇敢,連蘇武也比不上。

隨後,漢明帝再次徵召鄭眾入朝為官,並派他隨竇固大軍進攻車師國。後來,鄭眾輾轉於朝野,興利除弊,政績卓著,官職節節提升。

鄭眾官至大司農,後人又稱他“鄭司農”,以區別與東漢末年的宦官鄭眾。“司農領天下錢穀,以供國之常用。”大司農為主管全國財政經濟的長官,大致相當於現在的財政部長。鄭眾為官以清廉正直而聞名,在任內反對漢章帝劉重設鹽鐵官,重行鹽鐵專賣。漢章帝下詔嚴厲責備鄭眾,甚至被人彈劾,但鄭眾仍然堅決反對。最終漢章帝仍然決定重設鹽鐵官。

貞觀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詔令歷代先賢先儒二十二人配享孔子,其中就包括鄭眾;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宋真宗追封鄭眾為中牟伯,仍從祀孔廟。

後人對鄭眾的歷史評價很高。比如,同為東漢經學家的馬融評價他“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吾何加焉”;南宋的陳元靚稱讚鄭眾“經禮三百,垂世作程。仲師為訓,其義難明。周官先,漢室名卿。元封班慶,茂爵斯榮”。

此外,《清史稿》中記載有雍正帝的話語,“鄭眾、盧植、服虔、範寧守一家言”;清代著名演義小說作家、歷史學家蔡東藩曾說,“鄭眾出使匈奴,抗禮不屈,幸得脫身南歸,是固可謂不辱使命者矣。明帝必欲令眾再往,是使之復入虎口,於國無益,於身有害,無惑乎眾之一辭再辭也。況眾已具陳情跡,言之甚詳,而明帝猶未肯聽納,強迫忠臣於死地,果胡為者?及召還繫獄,嫉眾違命,微虜使言,則罪及忠臣,幾何不令志士短氣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