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

當前位置 /首頁/命理/百家姓/列表

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民族,薛姓的來源

解讀百家姓薛姓。淺說薛姓的來源,乃是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民族。薛姓始祖奚仲,因分封在薛國而得姓,以封邑名為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之子禺陽第十二世孫奚仲,後人有以國名為氏。部分後裔為虞舜後裔孟嘗君之後。

薛姓的來源 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民族

起源一

源於任姓,出自黃帝之幼子禹陽在顓頊帝時的封地任,屬於以居邑為氏。相傳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黃帝的後裔。據史籍《元和姓纂》、《新唐書》、《通志》等記載,黃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後皆以德行出眾,受封為十二個不同的姓族,散居於各地。其中幼子禹陽在顓頊帝時受封於任(今山東濟寧任城),而為任侯。禹陽之裔孫以邑為氏,形成任姓,其後任姓幾經發展壯大,人才興旺,支系龐雜。《左傳》滕侯、薛侯爭長(隱公十一年),薛侯曰:“我先封!”魯隱公畏懼諸多任姓封國勢力,派羽父對薛候說“不敢與諸任齒”,即不敢與諸任爭論,表示敬服。

禹陽的第十二世孫奚仲,是中國歷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因其精工巧思、發明車輛有功,被大禹任命為車正(官名),專門管理天下車轅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視為車的創造者,受後人仰慕。車輛的發明與使用大大加快了中華文明的步伐,大禹賜封奚仲以薛(今山東藤州)為邑,稱薛侯。奚仲家人聞訊都以此為榮,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為氏,表示紀念,是為薛氏之始。

後來奚仲曾一度遷居於邳(今山東棗莊薛城官橋鎮,一說微山湖地區)。薛國曆經夏、商、週三代,凡六十四世,有史可記的世次為:畛→初→厲侯陵→宣武侯房→哀侯褒→莊侯元→平侯貴→昭侯直→襄侯夷→桓侯辨→康侯安興→定公箱→恭侯尚→景侯魏→宣侯伯勤→簡侯文歡→惠侯夷黃→靈侯英→文侯俱→隱侯清→愍侯洪→薛公。到了戰國末期以後,薛地的地位日漸下降,最後變為一個村落。而薛國族人輾轉遷徒,始終不忘先祖列宗,後以國名為姓氏,仿薛公子登,多稱薛氏。

起源二

源於媯姓,出自虞舜裔孫齊國丞相田嬰的封地薛,屬於以居邑為氏。孟嘗君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父就是在周郝王姬延五年(齊宣王田闢疆九年,公元前310年)出任齊國宰相的田嬰,他曾被齊威王田因齊封於薛(今山東滕縣),也就是故薛國之地,因此他也被稱作薛公,號靖郭君(一作靜郭君)。田嬰逝世後,田文襲封,仍以薛地為食邑。後田文病逝,無能的諸子們爭位,亂成一團,結果被齊、魏兩國聯手共滅之。至秦王嬴政滅六國後,薛國故地被秦國設定為薛郡,田文的後裔徹底失卻封地,子孫分散各地。漢朝以後,直至魏、晉時期均設為薛縣,最後到隋朝時期被廢黜,成為滕縣領屬之地。西漢初期,田文之孫田國、田陵遷徙到竹邑(今安徽宿縣)居住,並以故封邑命氏,遂改田氏為薛氏。

起源三

源於匈奴族,出自漢朝時期匈奴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部族,又稱胡。戰國時匈奴開始與中原各政權接觸,其後長期影響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後期,匈奴之名逐漸消失。通過戰爭、和親和關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漢文化的影響。關於匈奴薛氏來源,因史料不詳,今已無從查考。僅在史籍《魏書·裴慶孫傳》中記載。吐京,在今山西石樓西北部十五公里處。匈奴最先活動於今蒙古高原一帶,東漢時期因內訌分成南北二部,南匈奴後來南下附漢,並幾經輾轉最後定居於今山西離石一帶。由於長期與漢族人雜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漸放棄原來的遊牧生活轉而農耕定居,出現漢化趨勢,至魏晉時,甚至紛紛改用漢姓,匈奴民族薛氏也形成於這一時期,後逐漸漢化。

起源四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幹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叱幹氏源於鮮卑拓拔部叱幹氏族,亦稱薛幹氏。鮮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部族之一。曹魏後期,拓跋鮮卑興起於西部,降服了濡源西部直至五原的諸部落,建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其首領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長期留居洛陽達十七年(公元261~277年)。

晉懷帝司馬熾執政時期(公元306~311年),拓跋部首領拓跋·猗盧受晉封為大單于、代公。東晉孝武帝司馬曜太元年(公元376年),拓跋鮮卑的代國被苻堅所滅,晉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跋·矽復國,並改國號為魏(北魏)。這一時期,尤其是北魏統治的一個半世紀中,鮮卑族進一步吸收漢文化,漸與漢族人融合。至北魏孝文帝拓跋巨集,為進一步強化統治,鞏固政權,爭取中原漢族地主支援,增進胡漢融合,北魏孝文帝決定順應形勢,推行一系列的漢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斷北語,改姓氏,定族姓”,強令鮮卑族人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迅速漢化,並將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複姓改為單音漢姓,如皇族拓跋氏改為元姓,獨孤氏改為劉姓,“其餘所改,不可勝紀”。在這場聲勢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幹部遂改為薛,成為薛氏成員之一。

起源五

源於突厥族,出自唐朝時期突厥薛延陀部,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薛延陀國,是隋、唐時期北方遊牧民族鐵勒部的一支,由薛部與延陀部聯合組成。據傳,薛部先祖本是漢族人,後來流落到漠北一帶並在此蕃息發展不斷壯大起來,成為當地的一個遊牧部落。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們便以“薛”為部落名稱。以後薛部在與鄰近的延陀部戰爭中獲勝並其部而有其眾,兩部遂合二為一,稱薛延陀。薛延陀國滅亡後,部眾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並於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為氏”,而改姓了漢族的薛氏,分佈於營州至平州一線(今遼寧朝陽至河北盧龍)。在薛延陀部故居地(今蒙古國西北部杭愛山脈),至今仍有許多薛氏族人生息繁衍,他們都是古薛延陀部的突厥族人後裔。唐朝時期的營州、平州,均屬於漢、晉、北魏時期的古遼西郡,這就是南宋著名學者鄭樵在《通志》中所稱的“遼西薛氏”之源。

起源六

源於冒姓,出自唐朝武則天時期馮氏後裔馮小寶,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唐朝時期,有一著名的人,叫作薛懷義。薛懷義,原名馮小寶,自稱周文王後世子孫,鄠人(今陝西戶縣),闖蕩江湖,在同官縣(今陝西銅川)販賣藥材,練就了健壯的身體,粗獷中不失數分英俊。馮小寶發跡後,其兄弟子侄乃至姻親裔孫紛紛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後沿襲不改。

起源七

源於蒙古族,出自元、明時期蒙古諸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

1、元末明初,忽必烈的一些嫡系後裔子孫內附於明王朝,以元朝開國皇帝的蒙古稱號“大蒙古國薛禪汗”為漢姓,稱薛氏,世代相傳至今。

2、據史籍《明史》中的記載: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賜蒙古貴族託果齊姓薛名臺,安置駐紮於平州新昌一帶;又賜瓦剌部首領託歡姓薛名斌,為原駐地甘肅土司。賜姓,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皇帝對臣屬的殊榮,故一人受賜,全族榮耀。內附的蒙古族瓦剌部族人因酋長獲帝王賜姓,有許多部族人等一時均隨之改漢姓為薛氏,世代相傳至今。

3、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蘇尼特氏,亦稱薛尼特氏、雪尼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薛尼特部,是成吉思汗第六世祖海都幼子抄真斡兒帖該之第四子薛尼特所組建的氏族,世居巴顏鄂隆(今內蒙古錫林郭勒西烏珠穆沁旗)。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SunitHala,後多冠漢姓為薛氏、蘇氏等。

TAG標籤:薛姓 匈奴 漢朝 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