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永不消逝的湖北傳統手工藝

手工藝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科技的發展,流水線生產的普遍化,傳統的手工藝在這個快消的時代裡失去了大量的市場,有些傳統手工藝已經消逝,而有些也離我們漸行漸遠。在湖北文化裡,傳統手工藝也很多,希望他們能被永遠地傳承下去,永不消逝。

永不消逝的湖北傳統手工藝

湖北傳統特產和工藝品中較具代表性者有:
  曹正興菜刀
  武漢傳統名牌產品。以前切後砍,切姜不帶絲,切肉不帶筋,砍骨不卷口聞名。曹正興刀鋪創辦於清朝道光元年。根據湖北人喜愛砍骨煨湯的生活習慣,摸索出前薄後厚,口薄背厚,切砍兼用的錐形刀板。由於在選料,鍛坯,夾鋼,淬火等工序上要求極嚴,工藝獨特,故備受歡迎,享譽海內外。

武漢皮鞋
  為武漢老牌名產,素以皮質優良,配料合理,做工精細,美觀耐久享有盛名。花色品種繁多,以創辦於民國初年的“茂記”和“修成記”皮鞋店最為有名。茂記硬包頭皮鞋有“小方頭之王”之稱,深受顧客喜愛。

綠松石雕
  湖北名貴工藝品。綠松石產自本省鄖縣一帶,質細色鮮,質感強烈。武漢玉雕廠,湖北省工藝美術廠發揮傳統技藝,吸收西方現代雕塑技法,形成了造型集中,飽滿嚴謹,比例協調,雕作精細的地方雕塑風格,仕女、花卉、鳥獸等產品形態新穎、逼真,皆為佳作。

武漢絹花
  武漢藝人在製作通草花、刮絨花基礎上,吸收南北絹花製作之長而成,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原料為麥、緞、絹、紡,主要產品有牡丹、玫瑰、月季、臘梅、懸崖菊、胸花、插花、盆景等,形成具有立體感、逼真、走色過渡自然的風格。

武漢木刻船
  創始人為龍雲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即聲名鵲起。龍一生中製作出航海、內河、古典型等不同風格、不同水域的木刻船三十餘種,形象逼真,造型古樸。其中取材於南宋抗金故事中的巾幗英雄《梁紅玉戰船》是其得意之作,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龍雲華逝世後,武漢木刻船製作後繼有人,湧現出一代新秀。他們的作品多次參加全國工藝美術展覽,並被選送至美國、法國、新加坡等國家展覽。在歷屆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上,武漢木刻船訂貨不絕。

黃陂泥塑
  黃陂是著名的泥塑之鄉,尤以塑佛像見長。木蘭山菩薩和武漢歸元寺五百羅漢皆為黃陂泥塑中的傑作。近年來通過推陳出新,創作出的很多題材新穎、構思巧妙、工藝精細、色調柔和、欣賞和實用價值兼備的優秀作品。如“花木蘭”、“哪吒”、“孫悟空”、“卓別林”、“七品芝麻官”等,均以形態自然傳神而獲好評。此外,滑稽、詼諧的變形漫塑也獲得成功。

黃梅挑花
  類似刺繡,但不盡相同,且歷史悠久,是黃梅民間一種獨特的工藝品,以挑織精巧,素淨典雅著稱。傳統挑花始於宋代,當地人以自紡、自織、自染的青藍黛布為底布,採用紅、黃、黑、白、綠色棉線,依照一定的座標圖案,挑出底布上的藍紗,然後按照圖案顏色,添織色紗而成。黃梅婦女多用挑花裝飾頭巾,並廣泛應用於門簾、帳沿、手巾等日用品和裝飾品上,久盛不衰。

傳統題材有象徵五穀豐登的“鯉魚鬧蓮”,象徵追求光明的“雙鳳朝陽”,象徵進取精神的“鯉魚跳龍門”,以及“鴛鴦戲水”、“仙女下凡”、“游龍戲鳳”、“福祿壽禧”、“獅搶段球”等,圖案佈局有致,古樸有韻。黃梅挑花工藝品多次被北京人民大會堂選用,並遠銷東南亞各國。

漢繡
  武漢地區的傳統工藝,歷史悠久,清末民初最盛,尤以人物,花飾見長,其“平金夾繡”的針法與國內其他名繡相異,具有色彩濃豔,華麗多采的特點,適於繡制裝飾性掛品。

永不消逝的湖北傳統手工藝 第2張

洪湖羽毛扇
  湖北著名的傳統工藝品,毛質柔軟,舒適宜人,造型美觀,精巧輕便,具有送風柔和的特點,最適合老人、產婦和病患者使用,也是戲劇舞臺上理想的道具和珍貴的禮品。到洪湖的遊客,都以爭購一把洪湖羽毛扇視為榮幸之事。洪湖羽毛扇品種繁多,豐富多彩,主要有彩扇、掌扇、桃花扇、廣扇、撒扇、京月扇、雕毛扇等四十八個品種,各具形態,各有風趣,為不同年齡、性別、職業的人們所喜愛。

如形似仙人掌的“孔明扇”深受老年人喜愛;宛如半輪新月的“京月扇”受到年輕女性的偏愛;可以摺疊的“撒扇”非常適合旅遊者攜帶。還有一種精巧別緻的絨摺扇,專門為舞臺演出而製作,摺疊收攏,恰似一束迎風搖曳的鮮花,舒展開來,便是一把彩色斑斕的絨扇。

江陵荊緞
  又名江陵錦。盛產於明代,距今已有近700年曆史。清代已“馳名京城”。1920年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第三名。荊緞製作工藝獨特,使用著名的河溶生絲,採用“動物胰子絲光法”絲光後,豐滿油亮,上色用玫瑰打底,蓋以金黃,顯出大紅的豔麗。織出的荊緞經絞壓、踩碾、定型而成。幅寬2尺,手感柔軟滑潤。有玉梅、素喜字、福壽喜字、鴛鴦塊、燈籠格、龍鳳牡丹等20多種花型。經面嵌花是其獨具的風格,圖案與色塊的組合具有濃郁的楚文化特徵,織成各種花色被面、袍料,圖案古樸,色彩豔麗,多被中外遊客購作禮品,贈予友人。

鄖縣龍鬚草席
  龍鬚草是湖北鄖縣三寶之一。傳說伏居武當山的龍王,一次為救助窮苦農夫,扯下一把鬍鬚相贈,農夫不忘龍王恩德,把鬍鬚栽於土地,不幾年間,漫山諞野長滿了龍王的鬍鬚。於是,人們把這種救命草成為龍鬚草,歷代奉龍鬚草為吉祥。居家必備龍鬚草席,用來驅邪扶正,逢凶化吉。

鄖縣龍鬚草席主要有十三種規格,三十多個花色。既有兩斤重的薄席,也有二十斤重的大厚席;有古樸清雅的稜型席,也有傳統的“花鯉鬧蓮席”。由於鄖縣龍鬚草席具有纖維拉力長,不易蟲蛀變質的特點,而且編織精巧,品種多樣,價廉物美,深受國內外使用者歡迎,遠銷美、英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鄂西土家族織錦
  又稱“西蘭卡普”,漢語意為“土花鋪蓋”。最初多為自用,是土家族姑娘的陪嫁品之一。清代開始通過商賈之手少量銷往外地,製作方法亦不斷改進。作為土家族傳統手工藝品的代表,被譽為“土家族工藝美術之花”。依照土家族習俗,女兒從10歲起學習此藝,為出嫁作準備。

“西蘭卡普”既是必不可少的嫁妝,又是顯示姑娘家庭教養和聰明才智的標誌,因而必須由新娘親手編織。提取天然植物的顏色為染料,使用彩色絲線和毛線織花。花樣由新娘精心構思,別出心裁,圖案大多是花鳥魚蟲和各種精巧的幾何圖形,栩栩如生,經久不褪。

常見圖案中既有表現土家族歷史和風俗的“土王五顆印”、“四鳳抬印”與“迎親圖”,也有受漢文化影響表現吉祥如意的“龍鳳呈祥”與“福祿壽喜”等,織之精細,色彩絢麗,樣式古樸典雅,質地優良,具有濃郁的民族氣息。在土家族人民生活中,日常的行裝,客廳的壁掛,交往的禮品,隆重的儀式,結婚的嫁妝等,均不可或缺,成為土家族姑娘心靈手巧的重要標誌。

TAG標籤:永不 湖北 手工藝 消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