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永不消逝的常州吟誦文化

常州吟誦,又名吟誦調,是常州的傳統音樂形式,用吳語——太湖片——毗陵小片——常州話吟誦。常州吟誦是介於唱和讀之間的吟唱古典詩詞文章的漢族傳統藝術,它橫跨文學、音樂、語言三門學科。常州吟誦是常州文化的表現形式,有較高的文學價值和藝術價值,堪稱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

永不消逝的常州吟誦文化

基本內容及藝術特徵
  常州吟誦的內容主要包括古體詩(四言、五言、六言、雜言詩等)、近體詩(五絕、七絕、五律、七律等)、律詞(長短句詞調)、古文名篇四大類。其吟誦方式與唱歌不同,沒有樂譜可循,主要在於口頭傳承和靈活自如地運用,不用樂器伴奏,郭沫若先生曾將之形象地比喻為“無譜的自由唱”。

由於常州吟誦採用的是常州方言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四聲除上聲僅為陰上外,其餘三聲皆分陰、陽,實有七聲),比較接近於中古漢語音韻體系,因而較多地保留了古典詩詞文學的音韻美。

在吟誦上注重感情的表達,強調氣勢與韻味,故而有“吟文四十八法”和“陽剛”、“陰柔”之說。若從音樂角度看,大致可歸納為四種基本腔法:一是“格律腔法”,多適於近體詩;二是“顯基本腔法”,多適於五言、七言古體詩;三是“隱基本腔法”,多適於古文、古體詩;四是“核心腔法”,多適於律詞小令。

其旋律節奏與吟誦腔調的平仄聲調(常州方言)緊密關聯:如影響到旋律走向的“平低仄高”、“平直仄曲”,決定節奏疏密的“平長仄短”等。特別是其音步、節律特徵,主要以“誦”為基礎性節奏(一字配一兩個較短音),通常是在與“吟”(一字配一個或幾個音連綴的長腔)相結合的情況下體現出節奏特色(如兩字一短頓、一句一長住),故“亦誦亦吟”是最常見的節奏形態。

雖然不同傳承人之間的吟誦腔調不盡相同,民間有“一人一調”說法,但總體上音樂風格依然統一。“朗誦”採用的是自然語音,而“吟誦”採用的是純正的樂音或接近純正的樂音。當吟誦者較多采用純正的樂音吟誦時,曲調的歌唱性就很強,因此也有人稱“吟誦”為“吟詠”或“吟唱”。

但歌唱性強的“吟誦”並不等同於“歌唱”,吟詩的曲調(簡稱吟詩調)是同格律的詩公用的傳統的曲調,在此基礎上可以隨意發揮,且不用樂器伴奏,而歌唱曲調則每首各異,較為固定,有樂器伴奏。所以,吟誦調獨特性體現在它以古詩文為誦讀物件,介於語言和音樂之間但又兼有語言和音樂特性。

特點
  首先以音樂為視角對吟誦藝術進行論述的,是常州人、我國現代語言學奠基者、著名音樂家趙元任。他早在美國錄下常州吟詩的音調,發表相關專論和《常州吟詩的樂調17例》,使常州吟誦聞名國內外圖片。常州吟誦特點

常州吟誦是植根於常州、運用吳語——常州話進行的吟誦,它不同於其他地區吟誦的主要之點有:

1、整體水平高:常州文化底蘊深厚,當代常州吟誦的代表性傳人趙元任、周有光、屠岸等均為我國文化界“大家”級人物,錢璱之等傳人也都出自儒學名門,其吟誦各有所宗。常州吟誦內容豐富,風格多樣,異彩紛呈。整體水平之高為各地所難以企及。

2、常州方言的聲調體系與中古漢語聲調體系接近,常州吟誦較多、較好地保留著唐詩宋詞等古典文學的音韻美。

3、由於趙元任等人的努力與貢獻,常州吟誦已得到一定的發掘、整理和研究,使其保護與傳承具有堅實的基礎。

TAG標籤:消逝 常州 永不 吟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