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廣西彩調,充滿“泥土味”的劇種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一個地方。因此,民族的民間音樂與舞蹈都是豐富多彩的,彩調就是最早從民間歌舞和說唱的形式演變形成的“對子調”。它由一男一女對舞歡歌的表演形式形成的。那麼,大家對於廣西彩調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充滿“泥土味”的劇種:廣西彩調

彩調是戲曲劇種之一,屬燈戲系統,是廣泛流傳於廣西城鄉的主要劇種之一。彩調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起源於廣西北部農村,流傳甚廣,名稱不一。桂林叫“彩調”,柳州、河池地區和梧州部分縣叫“調子戲”;平樂、荔浦一帶叫“採茶戲”、“彩燈”;左、右江的寧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戲”等,1955年以後統稱為“彩調”。彩調形式活潑,通俗易懂,劇目內容十分貼近群眾生活,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已於2006年5月20日成功入選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彩調的藝術特點
  彩調注重歌舞並重,尤其在“三小戲”中更為突出。音樂唱腔分腔類、板類、調類三種。同一曲調,可以根據行當、人物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變化,有“調多共用,板腔細分”之說,如:腔類按行當定名的有老旦腔、搖旦腔、小生腔、旦腳腔、醜腳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職業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媒娘腔、強盜腔、和尚腔、神仙腔等;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擔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妝腔、飲酒腔等。板類有訴板、哭板、罵板、憂板等。調類有比古調、走馬調等。此外,彩調還吸收了民間說唱音樂的一些曲調,如鮮花調、漁鼓調、零零落等。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管樂,以調胡為主要樂器、還有揚琴、琵琶、三絃以及嗩吶、笛子等;右場為打擊樂器,有鑼、鼓、鈸等,鑼鼓點常用的有“一條龍”、“三點頭”也叫“長鑼”、“一鈸”、“三鈸”“四鈸”等。

彩調表演中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徵大部分體現在小旦和小丑這兩個行當身上,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劇種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僅丑角步法就分矮樁、中樁、高樁和高低樁四大類,如“蹩腳步”、“扭絲步”、“蹬踢步”、“試探步”、“橫挪步”“矮子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雲步”等。扇子、手帕、綵帶是彩調表演的三件寶。其中扇子是最主要的一件,扇花的舞姿也有數十種之多,如:三打五動、圓球扇、高低扇、蝴蝶扇、遮羞扇、擺扇、搖扇、拋扇、滾扇、波浪扇、合璧扇、反接扇等。表演中可將扇子當作掃帚、雨傘、划槳、撐篙、刀槍,真可謂萬能道具。

彩調的發展與現狀
  前幾年,曾風靡全國的廣西彩調藝術風光難再:數百家的彩調藝術團體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紛紛解散,專業劇團僅有廣西彩調劇團、柳州市彩調劇團、桂林市彩調劇團等少數幾家,這些劇團雖然還在掙扎著“傳宗接代”,但都已面臨著經費拮据、人才流失、劇本質量急速下滑的尷尬局面。

然而,有專家卻認為:廣西彩調藝術是廣西文化基因庫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得到“生態保護”,並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同時,廣西彩調藝術具有民族喜劇性、舞臺性,表現手法貼近生活,聲調民歌性強,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很有“賣點”,完全可以走政府引導、社會贊助、市場化運作的道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彩調藝術文化活動,把廣西彩調藝術的品牌打出去。目前,廣西彩調藝術不存在心理和技術經驗方面的困難和問題,通過走民族藝術創作與藝術創新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多借鑑植根於民族生活土壤中的壯劇等手段,加強策劃,走市場化道路,廣西彩調藝術完全可以走出廣西,走向全世界。

TAG標籤:泥土 廣西 彩調 劇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