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的彩調

大家大概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但是桂林除了山水還有讓你驚歎的彩調你大概不知道吧?彩調又被廣西人民戲稱彩燈,形式通俗易懂,起源於平樂。那麼,你想了解關於彩調的更多資訊嗎?就跟著小編一起了解廣西文化吧!

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的彩調

彩調俗稱調子、彩調、彩燈、哪嗬嗨等,是廣西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屬燈戲系統,源於桂林地區農村歌舞、說唱衍化而成的“對子調”。起源於廣西北部農村,流傳甚廣,名稱不一。桂林叫“彩調”,柳州、河池地區和梧州部分縣叫“調子戲”,平樂、荔浦一帶叫“採茶戲”、“彩燈”,左、右江的寧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戲”等,1955年以後統稱為“彩調”。

簡介
  彩調形式活潑,通俗易懂,劇目內容十分貼近群眾生活,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55年,統一定名為“彩調劇”。

藝術特色
  彩調最初為“雙簧蛋”形式,單人表演男女兩個角色,而“對子調”則由男女同臺表演。多從神話傳說、章回小說、市井軼聞中取材,積累劇目500出。彩調演出採用桂林話,本區內各民族不但都能聽懂,還有本民族的彩調演員。清末,彩調發展成戲後就有了《王三打鳥》、《三看新》、《娘送女》、《雙打店》、《王二報喜》等三十六出。

唱腔曲牌
  彩調唱腔屬聯曲體,分板、腔、調3大類。其中板有訴板、哭板、罵板、憂板等;調有比古調、走馬調等,腔以腳色行當區分有小生腔、旦角腔、丑角腔等,按人物身份、職業區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等,表現身段動作的有挑擔腔、飲酒腔等。此外,彩調唱腔中還吸收了一些流行於江南一帶的民間小調,如鮮花調、十月花等。

彩調的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絃樂,右場為擊樂。絃樂有調胡(也叫大筒,類似二胡)、揚琴、琵琶、三絃、嗩吶、笛子等樂器,以調胡為主奏。擊樂的鑼鼓曲牌較簡單,常用的有三點頭、一條龍、一鈸、四鈸等。

同一曲調,可以根據行當、人物和表現生活的不同,在板和腔上加以變化,故有“調多共用,板腔細分”之說,如按腳色行當定腔的有小生腔、旦腳腔、醜腳腔、搖旦腔、老生腔、娃仔腔;按人物身份、職業而分的有相公腔、化子腔、梅香腔、媒娘腔、和尚腔、強盜腔、神仙腔等;按勞動和日常生活分的有挑擔腔、划船腔、挖地腔、梳妝腔、飲酒腔等。

曲牌有300餘首。音樂伴奏分左、右場,左場為弦管樂,有調胡(類似二胡)、揚琴、琵琶、三絃以及嗩吶、笛子等;右場為打擊樂,鑼鼓點較簡單,常用的有一條龍、四鈸、一鈸、三點頭等。

道具
  彩調表演藝術富有地方特色,在“三小戲”中最為突出。如步法、扇花、轉身、亮相和旦腳特有的指法等,就各有數十種。單是醜腳步法就分矮樁、中樁、高樁3大類,其中,矮樁應用最廣。扇子、手巾、綵帶,被認為是彩調表演的三件寶。其中扇子是主要的一件,用舞扇花來表達情緒的有三打五動、圓球扇、高低扇、蝴蝶扇、擺扇、搖扇、波浪扇等,還可當作掃帚、火炬、畫卷、匕首、鐵錘等,故有“萬能道具”之稱。

技法
  彩調的表演藝術如眼、手、身法、步法的基本特徵,大部分體現在小旦和小丑(包括小生)這兩個行當身上,搖旦(即丑旦)次之。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很富有本劇種特色,基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

如“蹩腳步”、“扭絲步”、“蹬踢步”、“試探步”、“橫挪步”等。旦角的“踵步”、“碎步”、“雲步”等。扇子,是彩調“三件寶”(扇子、手帕、綵帶)中的主要的一件。扇子在表演中,還可當作用具和兵器,故有“萬能”道具之稱。

可能你也喜歡:
  獨具特色的湖南木偶戲文化
  湖北獨樹一幟的藝術瑰寶:宜昌絲竹
  湖南特色戲曲文化:辰河戲
  魚米之鄉-湖南的由來

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的彩調 第2張

題材
  彩調劇目多以勞動、愛情、家庭生活等為主題,有大量的口傳和手抄本在民間流傳。表演時採用桂柳方言,以小生、小旦、小丑(三小)等載歌載舞的表現形式為主,其中丑角和旦角的步法、轉身、亮相、扇花、手花極富特色,其中尤以步法最為突出。由於深深紮根於鄉村民眾之間,又和當地民間俚曲小調緊密結合,彩調形成了內容諧趣、形式活潑的表演風格,號稱彩調“三件寶”的扇子、手帕、綵帶在表演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角色行當
  彩調劇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當。

一、生行
  細分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類。

小生多飾機智勇敢,活潑可愛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並重,以演載歌載舞的小戲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為醜行應工,1949年後,因醜行面部化妝涉嫌醜化勞動人民而改由小生行應工。如《王三打鳥》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飾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鶴髮白鬚(貼須),重唱功。如《五子圖》的許鳳山,《五娘剪髮》的張廣才,《土地幫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飾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鬧學》的狗保及學童等。演出時,常以學員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腳。

二、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搖旦四類。。花旦常演載歌載舞的戲,表演敏捷優美,活潑熱烈、俏麗可愛,唱、做、舞並重。如《王三打鳥》的毛姑妹,《龍女與漢鵬》的龍女,《劉三姐》的劉三姐等。

正旦言行穩重,舉止端莊,以唱、做見長。如《換子記》的龐氏,《下南京》的三妹,現代戲《三朵小紅花》的媽媽等。有時也飾性格開朗,辦事潑辣的人物,其表演近於搖旦,如《雙打店》的孫二孃,《塑菩薩》的張二嫂等。

老旦所飾人物有白髮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婦人,性格多樣,身份不一,均以唱、做為主。如《娘送女》的媽媽,《換子記》的家婆,《媳厲婆》的婆婆等。

搖旦又名丑旦,多飾潑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唸白和做功。如《劉三姐》的媒婆,《涼亭鬥火》的二嫂子,《惡媳變牛》的媳婦等。彩調劇中,旦行的劇目很豐富,有“無旦不成戲”之說。

三、醜行
  分正醜、爛醜、褶子丑三類。

正醜所飾人物多為農民和各種職業的勞動者,有老有少,性格各異,均為喜劇中正派人物,表演詼諧滑稽,動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並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戲公爺》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爛醜多飾演不務正業之輩,以扭矮樁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靈活,喜怒無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見長。如《王二報喜》的王二,《汪三吹煙》的汪王,《雙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醜又句長衫醜,所飾人物多是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樁為基本步法,念、做見長,扇花技巧較多。如《隔河看親》的劉老爺,《洗繡鞋》的馬金龍,《半夜拜菩薩》的縣官等。彩調劇醜行的表演富於特色,劇目較多。

可能你也喜歡:
  源遠流長的湖南皮影戲文化
  湖南民間傳說:劉海砍樵的傳說文化
  獨具特色的湖南木偶戲文化
  湖北獨樹一幟的藝術瑰寶:宜昌絲竹

被譽為“充滿泥土芬芳的快樂劇種”的彩調 第3張

現狀與困境
  據戲劇界有關人士介紹,曾風靡全國的廣西彩調藝術風光難再。數百家的彩調藝術團體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紛紛解散,專業劇團僅有廣西彩調劇團、柳州市彩調劇團、桂林市彩調劇團等少數幾家,這些劇團雖然還在掙扎著“傳宗接代”,但都已面臨著經費拮据、人才流失、劇本質量急速下滑的尷尬局面。

原宜州市志辦主任莫瑞揚憂心忡忡地說:“現在組織彩調藝術演出,已是為拯救這種文化遺產勉力而為。

每一場演出的收入,都不夠維持演員們的生計,更別說培養舞臺新秀和對劇本進行深加工。照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年,彩調藝術將枯萎,甚至消失。”彩調之路如何走。沒有市場而難以為繼,這是戲劇院團來存在的普遍現象。

廣西戲劇家協會會長、廣西藝術創作中心主任常劍鈞認為,廣西彩調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因庫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應得到“生態保護”,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宜州彩調劇匯演期間推出的劇目,經過了精雕細刻,是精品,是品牌,所以吸引了那麼多的觀眾、贏得了那麼多的掌聲,這說明彩調劇要生存和發展,關鍵是要有好劇目,多出精品,要以“群眾滿意不滿意,群眾喜歡不喜歡”為根本標準。必須要以實施精品戰略為重點,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精神和強烈藝術震撼力的藝術精品。

中國文聯戲劇作家協會的一些專家則認為:廣西彩調藝術不存在心理和技術經驗方面的困難和問題,通過走民族藝術創作與藝術創新相結合的發展道路,多借鑑中國乃至西方音樂劇和歌劇的手段,加強策劃,走市場化道路,廣西彩調藝術完全可以走出廣西,走向全世界。

專家們認為,廣西彩調藝術具有民族喜劇性、舞臺性,表現手法貼近生活,聲調民歌性強,具有獨特的藝術價值和商業價值,很有“賣點”,完全可以走政府引導、社會贊助、市場化運作的道路,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彩調藝術文化活動,把廣西彩調藝術的品牌打出去。

專家們還建議,可以對現有藝術團體進行合理的結構調整,整合資源,在給予資金扶持的同時,強化藝術院團的自養能力,逐步把它們推向市場。

新劇目
  彩調桂林市彩調團演出的彩調《三看親》自1998年底第一次被錄製成VCD碟發行以來,在三年的時間內,該團演出的彩調劇陸續被製成VCD碟,到如今已有165張彩調VCD碟公開發行,使得該團成為各劇團出版VCD碟最多者。

彩調劇是桂北一帶普遍流行的地方小戲,大都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愛情和勞動現實,具有很強的生命力,是桂北、湘南民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桂林市彩調團成立於五十年代,編演了大量優秀的彩調戲,其中《王三打鳥》、《娘送女》、《地保貪財》、《王婆婆罵雞》等傳統彩調劇目深受群眾歡迎,唱紅了半個世紀,堪稱民族藝術的瑰寶。

隨著家庭影院的普及,各音像出版社紛紛看好彩調VCD在桂林官話地區的消費市場,蒐集、整理、創作、演出過最多彩調劇的桂林市彩調團成為他們錄製VCD碟的首選。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廣西文化音像出版社、廣西金海灣音像出版社、湖南金蜂音像出版社先後錄製、出版、發行了桂林市彩調團演出的165張彩調VCD碟,並在2001年形成了一個出版高峰,全年出版88張。

廣西全區僅存廣西彩調團、桂林市彩調團、柳州市彩調團等幾支彩調專業隊伍。就出彩調VCD碟而言,區彩調團10多張,柳州市彩調團不到10張,遠遠不及桂林市彩調團。就全國地方戲出碟情況而言,頗受歡迎的黃梅戲出碟也不到40張,比起桂林市彩調團來說也只能望洋興嘆。

市彩調團團長甘榕生在談到該團大量出版彩調VCD碟的意義時說,此舉挖掘、整理、儲存了一大批失傳的彩調劇目,宣傳、開拓了彩調劇的演出市場,推出了一批彩調演員,豐富了農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可能你也喜歡:
  極具特色的山東戲曲藝術
  獨樹一幟的藝壇曲藝湖北小曲文化
  唱腔獨特的湖北評書文化
  深度挖掘湖北大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