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你都讀過了嗎,世界十大文學名著

作為文學愛好者,對於世界性的文學名著肯定會有更大的閱讀慾望,而這些名著能夠讓你不斷從中發現文學的奧妙,讓你深陷其中無法自拔。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城市文化中看看這十大文學名著都是什麼吧。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你都讀過了嗎

一、戰爭與和平
  作者: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內容簡介:
  《戰爭與和平》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名著,作品共四卷。作家以1812年拿破崙入侵俄國為中心,描寫了俄國人民奮起抗擊侵略者的英勇場景,同時也探索了貴族階級的歷史命運問題。小說圍繞著鮑爾康斯基等四大貴族家庭的生活展開,以四個家庭的主要成員的命運為貫穿始終的情節線索,描繪了俄國的社會風尚,展示了廣闊的生活畫卷。

1805年7月,拿破崙率兵征服了歐洲,法俄之間正醞釀著激烈的戰爭。然而在彼得堡上層的人們依舊過著恬靜悠閒的生活,達官貴人們匯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寵臣安娜·巴甫洛夫娜舉辦家宴招待會上。

赴宴的有宮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卻行為不端的女兒美倫,還有個頭高大健壯的年輕人皮埃爾,他戴著眼鏡,剪短髮,穿淺色的流行短褲和褐色燕尾服。皮埃爾是莫斯科著名貴族別竺豪夫的私生子,從小出國留學,1805年他20歲,學成回國到首都謀職。他一進宴會廳,對人們議論拿破崙征戰歐洲頗感興趣。在這裡,他高興地結識了英俊而剛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羅皇帝的退職老總司令包爾康斯基的長子,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女主人公娜塔莎是一個貴族小姐,年輕貌美,天真活潑,能歌善舞。哥哥尼古拉是一名英俊的驃騎兵軍官。而娜塔莎一家的朋友皮埃爾也是貴族,他剛從法國留學歸來,對未來尚無打算,常出入於社交場所和在賭桌上消磨時光。

安德烈應庫圖佐夫將軍的召喚,去任他的傳令官,將出國跟征戰歐洲的拿破崙軍隊作戰,他期望通過這次戰爭為自己帶來輝煌與榮耀。

皮埃爾的摯友安德烈公爵是庫圖佐夫屬下的一名軍官,一次因公來到娜塔莎家,他對娜塔莎一見鍾情。對倆人的婚事娜塔莎的父母均贊同,但安德烈的父親堅決反對,他堅持要等一年之後才能考慮。

在等待的這一年中,娜塔莎與海倫的哥哥阿納託利相識,她經受不住阿納託利的勾引,打算與之私奔,並致函安德烈要求解除婚約。雖然私奔企圖未能得逞,但對安德烈卻是一個沉重打擊。

俄法戰爭中,雙方傷亡都很慘重。安德烈在著名的博羅季諾(又名莫斯科瓦)戰役中身負重傷,不久便去世。皮埃爾的妻子海倫也病故於彼得堡。

1807年6月,俄與法言和,和平生活開始了。

1812年,俄、法兩國再度交戰,安德烈·保爾康斯基於多勃琪諾戰役中身受重傷,而俄軍節節敗退,眼見莫斯科即將陷於敵人之手了。羅斯托夫家將原本用來搬運家產的馬車,改派去運送傷兵,娜塔莎方能能於傷兵中發現將死的安德烈·保爾康斯基。她向他謝罪並熱忱看護他,但一切都是徒勞了,安德烈·保爾康斯基仍然逃不過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皮埃爾化裝成農夫,想伺機刺殺拿破崙,但卻被法軍逮捕而成為俘虜。其妻愛倫於戰火中,仍繼續其放蕩行為,最後,因誤服墮胎藥而死亡。

幾番奮戰後,俄國終於贏得勝利,皮埃爾於莫斯科巧遇娜塔莎,兩人便結為夫婦,而安德烈·保爾康斯基的妹妹瑪莉亞也與娜塔莎之兄尼克拉結婚,而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

作品影響:
  1、不朽作品
  在所有俄國小說乃至世界所有小說中,若要挑選出一部“最偉大的小說”,人們往往還是會首先提及《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筆下人物的性格發展合情合理,他的這一藝術手法後來被車爾尼雪夫斯基概括為“心靈的辯證法”。車爾尼雪夫斯基概括出的托爾斯泰的另一傑出的藝術才華,即“道德情感的純淨”,在《戰爭與和平》中有突出體現。

與對道德情感的描寫相關的,還有托爾斯泰的道德學說,即所謂的“托爾斯泰主義”。托爾斯泰主義是在托爾斯泰晚年最終形成的,但其中的一些主要內容,如博愛、不以暴力抗惡、自我完善等,在《戰爭與和平》中已有鮮明體現。

2、文學標杆
  在整個俄國文學的發展歷史中,《戰爭與和平》是第一部具有全歐洲意義的小說。俄國文學史家米爾斯基曾說:“這部作品同等程度地既屬於俄國也屬於歐洲,這在俄國文學中獨一無二。”

一方面,這是一部由俄國人創作的反映俄國人生活的長篇小說,它剛一面世,便令歐洲和全世界的讀者感到新奇、震撼。人們既津津樂道於小說中的人與事,也為小說所體現出的巨大藝術表現力所傾倒,更令人驚訝的是,這樣一部小說竟然出自此前在歐洲似乎並非主流的俄國作家之手。《戰爭與和平》構成了俄國小說乃至整個俄國文學崛起的標杆。

另一方面,這部作為19世紀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成就之高峰的俄國小說,卻又最具有全人類性。就內容而言,它不僅是一首巨集偉的俄國貴族的“英雄田園詩”,同時它也在抒寫整個人類的愛與恨,生與死,戰與和;就形式而言,它綜合性地繼承了之前歐洲小說的豐厚傳統,將長篇史詩這一藝術體裁發展到極致。

正是《戰爭與和平》在世界文學史中所具有的這樣的地位和這樣的意義,才使得有人稱它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小說”(毛姆語),“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史詩,近代的《伊利亞特》”(羅曼·羅蘭語)。

俄國作家巴別爾曾說:人一生其實不用讀太多的書,有個七八本便足矣;但是,為了找到這七八本最值得讀的書,則必須先讀完兩三千本。在數以千計的俄國文學名著中,《戰爭與和平》這部最偉大作家的最偉大作品,無疑就是最該讀的那幾本書之一。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你都讀過了嗎 第2張

二、巴黎聖母院
  作者:維克多·雨果

內容介紹:
  15世紀的巴黎,在愚人節那一天。巴黎民眾抬著殘廢畸形的“愚人之王”——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西莫多,在聖母院前面的格萊夫廣場上歡呼遊行。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帶著一隻小羊跳舞賣藝,窮詩人甘果瓦被她的美貌和舞姿迷住了。他在夜裡聽到她動人的歌聲,情不自禁的跟隨著她這時忽然跳出兩個男人把她劫走了,他認出其中一個就是其醜無比的卡西莫多,被卡西莫多打昏。

甘果瓦醒來後跌跌撞撞,在黑暗中誤入了“奇蹟宮”的大廳,那是乞丐和流浪漢聚集的地方,外人闖進去就要處死,除非有個流浪女願意嫁給他。正在千鈞一髮的危機關頭,愛斯梅拉達忽然出現了,原來是巡邏的弓箭隊隊長弗比斯把她救了出來。

她心地善良,不忍看著這個素不相識的年輕人死於非命,表示願意嫁給他,和他結成了名義上的夫妻。第二天,卡西莫多被綁在廣場上示眾,在烈日下口渴難忍,遭受圍觀者的嘲笑和辱罵,只有愛斯梅拉達不計前嫌,把水送到他的嘴裡,使這個看起來醜陋無比愚鈍無比的人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愛斯梅拉達愛上了外貌英俊的弗比斯,他們在夜裡幽會,不料弗比斯被人刺傷,她也因此被當做女巫抓了起來。就在她要被處死的時刻,卡西莫多衝進刑場,把她救到聖母院的鐘樓上,因為那裡是世俗法律無權管轄的地方。為了她的幸福,卡西莫多去尋找弗比斯,然而弗比斯這個逢場作戲的花花公子,已經丟下她另尋新歡去了。

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企圖糾纏她,原來他看起來道貌岸然,其實心底邪惡,早就覬覦愛斯梅拉達的美色。正是他指使卡西莫多劫持了她,又躲在窗外用匕首刺傷了弗比斯。卡西莫多是弗洛羅收養的棄兒,一向對他唯命是從,此時居然能極力保護愛斯梅拉達不受他的凌辱。

法院決定逮捕愛斯梅拉達,流浪漢們趕來營救,遭到國王軍隊的鎮壓,死傷慘重。克洛德乘混亂之際,用謊言欺騙甘果瓦把她帶出聖母院的後門,逼迫她順從自己,在遭到堅定地拒絕之後,弗洛羅惱羞成怒,把她交給隱修女看管,自己去叫官兵。隱修女認出愛斯梅拉達是自己16年前丟失的女兒,但是眼看著她被官兵抓去而無能為力,被劊子手推倒致死。

克洛德站在聖母院的頂樓上,看到愛斯梅拉達被吊上絞架,發出了得意的狂笑。卡西莫多終於認清了弗洛羅的猙獰面目,猛撲過去,把他從鐘樓頂上推下來摔死,自己則來到刑場上,抱著愛斯梅拉達的屍體遁入了墓地。幾年後,人們發現了他們擁抱在一起的遺骸。

作品賞析: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義小說。小說以15世紀路易十一時代的巴黎為背景。雨果在談到《巴黎聖母院》時說:這本書“如果有什麼優點,是在想象、多變、幻想的方面。”豐富的想象,怪誕的情節,奇特的結構,就成為這部小說的重要特色。

這本書是為了敘說“命運”一語而寫作的,偉大的人道主義者雨果尋求的是命運的真實內涵。無論是克羅德,還是卡西莫多,他們歸根到底是社會的人,他們內心的分裂、衝突,反映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神權與人權、愚昧與求知之間,龐大沉重的黑暗制度與掙扎著的脆弱個人之間的分裂、衝突,終於導致悲劇中一切人物統統犧牲的慘烈結局。

小說藝術地再現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真實歷史,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怎樣同兩股勢力英勇鬥爭。小說中的反叛者吉普賽女郎愛斯美拉達和麵容醜陋的殘疾人卡西莫多是作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現在讀者面前的,而人們在副主教弗羅洛和貴族軍人弗比斯身上看到的則是殘酷、空虛的心靈和罪惡的情慾。作者將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豐富的戲劇性場面有機地連綴起來,使這部小說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巴黎聖母院》作為一部浪漫主義代表作,正是由於作者力求符合自然原貌,刻畫中世紀的法國社會真實生活,以卓越的手法和浪漫的形式,依據動人的情節發展,凝聚、精煉在這部名著中而呈現出它們的生動面貌和豐富蘊涵,贏得了繼《艾那尼》之後浪漫主義打破古典主義死板模式的又一勝利。這是一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藝術特色:
  《巴黎聖母院》採用以古代的歷史題材反映現實生活的浪漫主義手法。作者還用擬人化的手法,把聖母院中人與獸的浮雕和帝王的神龕,當作目睹人間滄桑的見證人,增添了小說的浪漫主義氣氛。

作者充分運用自己在《〈克倫威爾〉序》中提出的浪漫主義的美醜對照手法,把善與惡、美與醜、崇高與卑下對照起來描寫,並在環境、事件、情節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誇張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強烈的對照。加西莫多外貌醜陋,身體畸形,五官失靈,但心地善良,行動勇敢,心靈高尚,與外表道貌岸然,內心卑鄙齷齪的副主教加羅德恰巧形成鮮明的對照。

雨果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出發,在揭露封建王朝上層社會人士醜惡的同時,還用浪漫主義手法虛構了一個流浪漢聚居的乞丐王國,描繪和讚揚了下層平民的高尚品德。

  對於其他下層平民,作者也飽含深切同情,予以熱情讚揚。敲鐘人卡西莫多心地善良,感情純正,愛憎分明;流浪漢、乞丐們互助友愛,勇於鬥爭,公開蔑視神權、政權,聚眾攻打反動堡壘巴黎聖母院。正由於雨果看到了群眾的力量,因此作品始終保持樂觀的氣氛,昂揚的格調,即使在小說結尾流浪漢大軍遭鎮壓,吉普賽姑娘被處死的情況下,仍然洋溢著樂觀、積極的氣氛。當然,小說也宣揚了用博愛、仁慈來改造人性的唯心主義思想。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你都讀過了嗎 第3張

  三、童年
  作者:高爾基

  內容簡介:
  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瓦爾瓦拉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諾弗哥羅德城。外祖父年輕時,是一個縴夫,後來開染坊,成了小業主。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由於家業不景氣,外祖父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爭吵、鬥毆。

  在這個家庭裡,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瀰漫著仇恨之霧,連小孩也為這種氣氛所毒害。阿廖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裡含著敵意。一天,他出於好奇,又受表哥慫恿,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裡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並害了一場大病。

  從此,阿廖沙就開始懷著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們,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他的母親由於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丟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但在這個汙濁的環境裡,也還有另外一種人,另外一種生活。

  這裡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裡。每逢節日的晚上,雅科夫就會彈吉他,奏出動人心絃的曲調。小茨岡跳著民間舞,猶如恢復了青春。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歡樂又感到憂愁。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

  外祖母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親可愛,與人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則與之相反,它不愛人,總是尋找人的罪惡,懲罰人。

  後來,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招了兩個房客。一個是進步的知識分子,綽號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他給阿廖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另一個是搶劫教堂後偽裝成車伕的彼得,他的殘忍和奴隸習氣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

  母親在一天早晨突然回來了,她的變化使阿廖沙心裡感到十分沉痛。開始,她教阿廖沙認字讀書,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漸漸地變得漫不經心,經常發脾氣,愁眉不展。後來母親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竭力避開大人,想一個人單獨生活。就這樣經過了一個夏天思考之後,他終於增強了力量和信心。

  母親婚後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經常挨後父打。貧困和疾病,吞蝕著她的美麗。由於她心境不好對阿廖沙常常表現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受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由於和後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這時外祖父已經全面破產!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困苦。為了餬口阿廖沙放學後同鄰居的孩子們合夥揀破爛賣。同時,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致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這時候阿廖沙母親逝世,他埋葬了母親以後,不久便到“人間”去謀生。

  藝術特色:
  《童年》是高爾基積一生童年生活之素材而寫成的一部小說,充滿童趣。它用兒童純真無邪的眼光,通過思考和感悟,抒發童年的歡樂和初涉人生的艱難苦楚。比如,他始終記得父親下葬時被活活埋入墓穴的一隻小蛤蟆;他喜歡在雪地上觀察小鳥,喜歡在花園裡營造自己的一角;他常常在夏夜的星空下沉思和閱讀《安徒生童話》,並由此不時感到驚喜和感悟,等等。

  《童年》在藝術上運用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寫。作品主要以兒童的視角觀察描寫生活,使“童年”豐富生動,充滿童趣;另一方面,作家又間或以成人的視角評點生活,使筆下的文字含義更清晰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童年》取材於作家的自身經歷,然而它又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簡單再現。它一方面真實描寫了阿廖沙的成長過程和他的所見所聞,大量運用翔實材料;同時,又運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並對它們進行提煉加工,使之能夠反映生活的本質。

  在《童年》中,人物已不再是單純的個人,而成為某一類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已不是一個一般的家庭,而是舊俄時代由沉重的勞動、家長制手工業生產關係和無聊的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會的縮影。正如作者白己所言:“我不是在講我白己,而是在講那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

  在這兒,普通的俄國人曾生活過,而且現在還在生活著。”同時,在“充滿種種畜生般的壞事的土壤上勝利地生長著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人民的美好品質,他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它能“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那就是光明的、人道的生活必然復生。”

  作品影響:
  《童年》是一本獨特的自傳。它不像大多數自傳那樣,以一個主人公為形象創造出一幅肖像來。它更多地像一幅長卷斑斕的油畫,復原了一個時代,一個家庭裡的一段生活。這段生活中,出現了許許多多的主人公。無論是美的,還是醜的,都同時站在讀者面前,衝擊著讀者的心靈。《童年》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深刻的思想內容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在俄蘇文學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具有不可比擬的藝術的價值。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你都讀過了嗎 第4張

  四、呼嘯山莊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

  內容簡介:
  英格蘭北部,有一座幾乎與世隔絕的“呼嘯山莊”。主人恩肖收養了一個棄兒.取名希斯克利夫.讓他與自己的兒女辛德雷和凱瑟琳一起生活。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朝夕相處並萌發了愛情,但辛德雷十分憎惡他。老恩肖死後,普德雷不僅禁止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接觸,還對他百般虐待和侮辱這加劇了希斯克利夫對辛德雷的怨恨,也加深了他對凱瑟琳的愛。

  一天,希斯克利夫與凱瑟琳祕密外出,認識了鄰近的畫眉田莊的小主人埃德加·林頓。這個貌似溫文爾雅的富家子弟傾慕凱瑟琳的美貌,向她求婚,天真幼稚的凱瑟琳同意嫁給林頓。希斯克利夫知道凱瑟琳出嫁的訊息,痛不欲生,憤然出走。

  數年之後,衣錦還鄉的希斯克利夫要向辛德雷和林頓進行報復。辛德雷是個生活放蕩的紈絝子弟,酗酒、賭博,肆意揮霍家產,終至窮困潦倒。連剩下的家產都抵押給了希斯克利夫,並淪為他的奴僕。希斯克利夫經常拜訪畫眉田莊,林頓的妹妹伊莎貝拉對他傾心不已,最後隨他私奔。但希斯克利夫把她囚禁在呼嘯山莊並折磨她,以發洩自己強烈的怨憤。

  凱瑟琳嫁給林頓以後,看清了丈夫偽善的面目,內心十分悔恨。希斯克利夫的衣錦榮歸,更使她悲愧交加。絕望中她病倒了,並很快就死去了,留下一個早產的女嬰——凱蒂。

  伊莎貝拉趁亂逃了出來,來到倫敦郊外,不久生了一個男孩,取名林頓·希斯克利夫。辛德雷在凱瑟琳死後不到半年便酗酒而死,而他的兒子哈里頓落入希斯克利夫的掌心,希斯克利夫在孩子身上進一步實施報復,12年後,伊莎貝拉病死他鄉,希斯克利夫接回兒子,但卻非常厭惡他。

  希斯克利夫趁林頓病危之際,將凱蒂接來,並強迫她與兒子結婚。幾天後,林頓死去,希斯克利夫又成了畫眉田莊的主人。小希斯克利夫婚後不久也悄然死去。

  這時,哈里頓已經23歲了,儘管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缺乏人間的溫暖,但他敦厚忠實,風度翩翩。凱蒂對他產生了愛情。這讓希斯克利夫大為惱怒,他決心拆散這對戀人。然而,當他再仔細觀察他們時,昔日的凱瑟琳和他相愛時的情景浮現眼前。此時此刻,他心頭的恨消退了,愛復活了,他不忍心再報復。他要去尋找凱瑟琳。在一個風雪之夜,他呼喚著凱瑟琳的名字,離開了人世。

  藝術特色:
  艾米莉·勃朗特唯一的小說《呼嘯山莊》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奇特的一本書。所謂奇者:一是文學史上少見,二是作品表現的內容和藝術形式極為獨特。確實如此,《呼嘯山莊》具有超常的特點,它體現了一種淒厲、恐怖、殘酷、神祕的不尋常的美學風格。

  這種美學風格,首先表現在艾米莉對題材的處理和對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形象的塑造上,作品所描寫的復仇故事,這種題材,在歐洲文學史上並不稀奇,著名的《哈姆雷特》便是典型的一例。但希斯克利夫復仇的方式及其殘酷性卻是獨一無二的。

  他實行的不是一般復仇意義上對仇人肉體上的毀滅,而是從精神上毫不憐憫的折磨和摧殘。作者使這一魔鬼般的人物超越了倫理道德的範疇而進入表達激情和意志的生命悲劇的審美領域。艾米莉是一個無視現實潮流,無視讀者審美情趣而徹底表達自我的獨具個性的作家。

  因此,她筆下那些趨於極端的,桀驁不馴的,冷酷無情的人物,那種暴烈、頑強、神祕的激情,便為時人所難容。“英國北部的山野荒地”和呼嘯山莊粗獷崢嶸的自然力,對慣於欣賞柔風細雨的自然與都市的風情和景緻的讀者來說,如同艾米莉的人物和情感一樣,也讓他們感到陌生、可怕。超出了他們的審美視野。

  但就是這樣一部小說,隨著時間的推移,被認為是在維多利亞時代小說中“唯一的一部沒有被時間的塵土遮沒了光輝”的作品,它以偉大獨特的風格贏得了讀者,讀這部作品時,心靈裡會激盪著急流奔騰,雷聲轟鳴的巨響,還有荒原上的呼呼北風;眼前會呈現粗野、狂暴、凶猛、神祕的希斯克利夫和生硬、任性、倔強、瘋狂的凱瑟琳。

  讀此作品時會感到它有一種強烈的,不可阻擋的精神,用美學的話說,這種精神就是粗獷美。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你都讀過了嗎 第5張

  五、大衛·科波菲爾
  作者:狄更斯

  內容簡介:
  大衛·科波菲爾尚未出世時,父親就去世了,他在母親及女僕的照管下長大。不久,母親改嫁,後父摩德斯東凶狠貪婪,他把大衛看作累贅,婚前就把大衛送到了他乳母的哥哥闢果提先生家裡。闢果提是個正直善良的漁民,住在雅茅斯海邊一座用破船改成的小屋裡,與收養的一對孤兒艾米麗和漢姆相依為命,大衛和他們一起過著清苦和睦的生活。

  出於對母親的思念,大衛又回到了後父家。然而後父不但常常責打他,甚至剝奪了母親對他關懷和愛撫的權利。母親去世後,後父立即把不足10歲的大衛送去當洗刷酒瓶的童工,大衛從此過起了不能溫飽的生活。他歷盡艱辛,最後找到了姨婆貝西小姐。

  貝西小姐生性怪僻,但心地善良。她收留了大衛,讓他上學深造。大衛求學期間,寄宿在姨婆的律師威克菲爾家裡,與他的女兒艾妮斯結下了深厚的情誼。但大衛對威克菲爾僱用的一個名叫希普的書記極為反感,討厭他那種陽奉陰違、曲意逢迎的醜態。

  大衛中學畢業後外出旅行,邂逅了童年時代的同學斯蒂福茲。兩人一起來到雅茅斯,拜訪闢果提一家。已經和漢姆訂婚的艾米麗經受不住闊少爺斯蒂福茲的引誘,竟在結婚前夕與他私奔國外。闢果提先生痛苦萬分,發誓要找回艾米麗。

  大衛回到倫敦,在斯本羅律師事務所任見習生。他從艾妮斯口中獲悉,威克菲爾律師落入詭計多端的希普所設計的陷阱,正處在走投無路的境地,這使大衛非常憤慨。此時的大衛愛上了斯本羅律師的女兒朵拉,但兩人婚後的生活並不理想。

  朵拉是個容貌美麗,但頭腦簡單的“洋娃娃”。貝西姨婆也瀕臨破產。這時,大衛再次遇見他當童工時的房東米考伯,米考伯現在是希普的祕書,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最終揭露了希普陷害威克菲爾並導致貝西小姐破產的種種陰謀。在事實面前,希普只好伏罪。

  與此同時,闢果提和漢姆經過多方奔波,終於找到了被斯蒂福茲拋棄後,淪落在倫敦的艾米麗,並決定將她帶回澳大利亞,開始新的生活。然而就在啟程前夕,海上突然風狂雨驟,一艘來自西班牙的客輪在雅茅斯遇險沉沒,只剩下一個瀕死的旅客緊緊地抓著桅杆。

  漢姆見狀不顧自身危險,下海救他,不幸被巨浪吞沒。當人們撈起他的屍體時,船上那名旅客的屍體也漂到了岸邊,原來竟是誘拐艾米麗的斯蒂福茲。艾米麗為漢姆的行動深深地打動了,回到澳大利亞後,她終日在勞動中尋找安寧,並且終身未嫁。

  大衛終於成了一名作家,朵拉卻患上了重病,在闢果提前往澳大利亞前夕便離開了人世。大衛滿懷悲痛地出國旅行散心,其間,艾妮斯始終與他保持聯絡。當他三年後返回英國時,才發覺艾妮斯一直愛著他。兩人最終走到了一起,與姨婆貝西、闢果提愉快地生活著。

  藝術特色:
  《大衛·科波菲爾》在藝術上的魅力,不在於它有曲折生動的結構,或者跌宕起伏的情節,而在於它有一種現實的生活氣息和抒情的敘事風格。這部作品吸引人的是那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具體生動的世態人情,以及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徵。如大衛的姨婆貝西小姐,不論是她的言談舉止,服飾裝束,習慣好惡,甚至一舉手一投足,儘管不無誇張之處,但都生動地描繪出一個生性怪僻、心地慈善的老婦人形象。至於對女僕闢果提的刻畫,那更是維妙維肖了。

  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也很有功力,尤其是雅茅斯那場海上風暴,寫得氣勢磅礴,生動逼真,令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作品影響:
  小說取材廣泛,語言通俗、誇張,充滿幽默和諷刺,人物塑造手法獨特,其中孤兒大衛、貝西姨婆、米考伯先生等成為了世界文學史上的典型形象。有評論家認為《大衛·科波菲爾》的成就,超過了狄更斯所有的其他作品。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你都讀過了嗎 第6張

  六、紅與黑
  作者:司湯達

  內容介紹:
  維立葉小城裡木匠的兒子於連面色蒼白,瘋狂崇拜拿破崙,渴望建功立業。他首先當了一名神父,依仗驚人的記憶力得以在市長德?雷納爾家裡做家庭教師。野心勃勃的於連才華橫溢,喚起德雷納爾夫人的愛情火焰。兩人沉浸愛河。德雷納爾知曉後,出於利益的考慮,他把於連送到省會的神學院學習。雷納爾夫人悔恨交加,陷入別離之苦中。

  到神學院的於連受到院長皮拉爾的青睞,被介紹給巴黎的拉莫爾侯爵任私人祕書。於連離開神學院,萬分高興,馬上回到維立葉城,翻越重重圍牆,再一次見到了德?雷納爾夫人。於連在她的房間呆了一整天,直到被人發現才匆忙逃去。

  於連到達巴黎,由於他的聰明能幹,很快被侯爵視為心腹,獲准和侯爵家庭成員共同進餐。侯爵的女兒——瑪蒂爾德小姐,嚮往浪漫主義愛情。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她愛上了與之地位懸殊且驕傲冷漠的於連,要求於連在明月下登梯爬進她的臥室。於連帶著疑問照做了。

  當晚,侯爵女兒就委身於他了。此後,瑪蒂爾德小姐對他若即若離。於連聽從朋友建議,假裝追求瑪蒂爾德的女友,結果重獲侯爵女兒的芳心。不久,已經懷孕的瑪蒂爾德寫信告訴父親要和於連結婚,盛怒的侯爵無奈之下賜予於連財產、貴族頭銜和軍官職位。

  數天後,侯爵收到披露於連與雷納爾夫人關係的信,當即拒絕女兒的婚事。於連惱羞成怒,趕到維立葉,朝雷納爾夫人連開兩槍。於連被捕,在監獄中,他萬念俱灰。公審時,於連被判死刑。雷納爾夫人不顧一切去探監,於連方才知道那封信是由他人起草、強迫雷納爾夫人謄寫的。他們彼此寬恕了對方。

  於連死了,瑪蒂爾德小姐埋葬了他的頭顱。雷納爾夫人在三天後隨於連離開了人間。

  作品主題:
  《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鬥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薰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作者用它長期以來對復辟王朝時期生活的觀察,聯絡當時的實際,注入他對社會矛盾的認識,使《紅與黑》成為一部反映復辟時期社會現實的優秀作品。作品中的“紅”代表了穿紅色軍服的士兵,“黑”代表了穿黑色衣服的教士,這是當時社會中的青年人出人頭地的兩條捷徑,也代表了當時社會的社會特徵。

  作品對社會的種種罪惡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時,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尤其強調環境對人物的影響,也使這部作品成為典範。

  作品影響:
  《紅與黑》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19世紀歐洲文學史中第一部批判現實主義傑作,也是美國作家海明威開列的必讀書,1986年法國《讀書》雜誌推薦的理想藏書。

  《紅與黑》是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自1830年問世以來,贏得了世界各國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特別為年輕人所喜愛。作品所塑造的“少年野心家”於連是一個具有高度典型意義的人物形象,已成為個人奮鬥的野心家的代名詞。

  《紅與黑》在文學史上影響深遠,法國有專門研究司湯達和《紅與黑》的學問--“司湯達學”和“紅學”,還有專門研究該書的“司湯達俱樂部”。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你都讀過了嗎 第7張

  七、飄
  作者:瑪格麗特·米切爾

  內容簡介:
  斯佳麗是一個漂亮、任性、果斷的美國南方女子,愛上了另一莊園主的兒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卻選擇了溫柔善良的梅蘭妮.斯佳麗賭氣嫁給梅蘭妮的弟弟查爾斯。南北戰爭爆發後,查爾斯上前線戰死。斯佳麗和風度翩翩的商人瑞德相識,瑞德開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絕。

  南方軍戰敗,亞特蘭大一片混亂。不巧梅蘭妮孕期將至,斯佳麗只好留下來照顧她。戰後斯佳麗在絕望中去找瑞德借錢,偶遇本來要迎娶她妹妹的暴發戶弗蘭克。為了保住家園,她勾引弗蘭克跟她結婚。弗蘭克因反政府活動遭北方軍擊斃,斯佳麗再次成為寡婦。

  出於各種複雜的原因,她與瑞德結婚。女兒出生後,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女兒身上,跟斯佳麗的感情因她忘不了艾希利而導致破裂。女兒的意外墜馬身亡,更使他傷透了心。操勞過度的梅蘭妮臨終前把她的丈夫艾希利和兒子託付給斯佳麗,但要求她保守這個祕密。

  斯佳麗不顧一切撲向艾希利的懷中,站在一旁的瑞德無法再忍受下去,心灰意冷地轉身離去。面對傷心欲絕毫無反應的艾希利,斯佳麗終於明白,她愛的艾希利其實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瑞德……但是,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瑞德已經對斯佳麗失望,決定棄家出走,離開斯佳麗。此時此刻,對於斯佳麗來說,生活中的一切光亮都消失了。她只有回到塔拉莊園去這一條出路。她感到太疲勞了,腦子再也承受不了這些壓力。她自言自語地說:“還是留給明天去想吧……不管怎麼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創作背景:
  美國南北戰爭摧毀了佐治亞乃至整個南方的經濟,黑奴重新獲得自由,昔日奴隸主養尊處優的好時光隨風而逝,飄得遠遠的。為了生存,他們必須放下臭架子,努力奮鬥,不然只有死路一條,連亞蘭大上流社會的中堅分子也不得不降貴屈尊,賣糕餅的賣糕餅,趕馬車的趕馬車。為表現這個主題,米切爾還向讀者描述了美國南方的許多迷人之處,生動再現了美國佐治亞州內戰時期、重建時期的生活。表現了一個傳統社會的崩潰瓦解,人們又如何應付這場社會鉅變的艱辛過程。小說《飄》虛寫戰爭,實寫戰爭對人類心靈的影響。

  成就影響:
  《飄》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格麗特·米歇爾創作的一部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反映美國南北戰爭的小說。這部經久不息的小說感動了無數的讀者。多次被翻拍成電影。電影又名《亂世佳人》。作品通過一幕幕氣勢恢巨集的戰爭場面以及細膩逼真的人物形象,用詩一般的語言演繹了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故事。

  《飄》稱得上有史以來最經典的愛情鉅著之一。小說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主線是好強、任性的莊園主小姐斯佳麗糾纏在幾個男人之間的愛恨情仇,與之相伴的還有社會、歷史的重大變遷,舊日熟悉的一切都一去不返……既是一首人類愛情的絕唱,又是一幅反映社會政治、經濟、道德諸多方面巨大而深刻變化的巨集大歷史畫卷。

  《飄》的人物性格塑造打破了傳統的、單一的塑造方法,人物性格多元組合成為這部小說的一個重大亮點,以戰爭背景,鮮活的彰顯了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更從斯佳麗一家展現作者對於黑人平等的看法。性格組合展現了一個圓形的人物,通過圓形的人物集合又展示了小說歷史環境的多個方面,從而詳盡地記錄下了一段動盪的歷史,一段硝煙的時刻,以及在這種時刻不同人的成長。通過不同的性格發展,揭示了環境對於人的甚遠影響,這種性格組合的描述方法也對後世小說藝術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僅因一部作品就名揚天下並在文壇上佔有一席之地的作家是絕無僅有的。美國女作家瑪格麗特·米切爾便是這樣一位獨一無二的作家。《飄》1936年問世後引起轟動,被好萊塢搬上銀幕後,米切爾更名揚四海。

  面對榮譽,米切爾謙虛地表示,《飄》的文字欠美麗,思想欠偉大,她自己也不過是位業餘寫作愛好者。她婉拒了各種邀請,一直與丈夫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此書自1936年首次出版後,在世界上被翻譯成29種文字,總共銷售了近3000萬冊。

  1937年,小說獲得普利策獎。根據此書拍成的電影《亂世佳人》於1939年12月15日在亞特蘭大舉行首映,引起轟動,並迅速風靡全球。而扮演男女主人公的演員克拉克·蓋博和費雯·麗更是因此而留在了許多影迷的心中。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你都讀過了嗎 第8張

  八、悲慘世界
  作者:維克多·雨果

  內容梗概:
  1802年,因偷取一塊麵包並數次企圖越獄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獲釋後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憊困頓的冉·阿讓推開了當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卞福汝的大門。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讓過夜,卻不想被冉·阿讓偷走銀器潛逃。

  主教大人善意的謊言讓冉·阿讓倖免再次被捕。感於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讓化名馬德蘭來到蒙特勒小城,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後,憑藉一手辦起的玻璃首飾生產工廠,冉·阿讓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

  冉·阿讓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舉動引起了警長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場看守的兒子,曾經看見過冉·阿讓。在處理芳汀的問題上,冉·阿讓和沙威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淳樸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騙而生下私生女珂賽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願望就是想看一眼寄養在孟費郡客店老闆德納第家的女兒珂賽特。在市長辦公室裡,聽沙威說有一個名叫商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審,冉·阿讓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還是選擇了投案自首。

  冉·阿讓回到小城又去看望芳汀,被前來抓捕的沙威挑明苦役犯的身份。芳汀因病絕望地死去。冉·阿讓又一次入獄,成為終身苦役。一次,他冒險救下一名水手,趁機跳入水中逃跑,並讓人們以為他死了。冉·阿讓來到德納第客店,重金贖回珂賽特,帶著珂賽特連夜趕往巴黎。珂賽特以冉·阿讓女兒的名義進入貝內迪克修道院後,冉·阿讓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當上了一名園丁。

  五年的園丁生活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因為貴族青年馬呂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賽特而再起波瀾。1830年,共和派青年馬呂斯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反對波旁王朝的人民起義中後,冉·阿讓和此時靠在巴黎街頭招搖撞騙為生的德納第狹路相逢。德納第設計陷害冉·阿讓的陰謀正好被馬呂斯聽到,在調任巴黎就職的沙威帶人來抓捕時,無賴之輩德納第被捕入獄,而冉·阿讓卻在混亂中趁機逃走。

  儘管此後冉·阿讓幾次搬家,但在深愛著馬呂斯的艾潘妮的幫助下,馬呂斯最終找到了珂賽特。看著一對相愛的戀人,冉·阿讓成全了兩個年輕人美好姻緣。然而,當冉·阿讓講明珂賽特和自己的身世後,馬呂斯卻對冉·阿讓拒而不見。雖然馬呂斯夫婦最終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跪在冉·阿讓的床前懺悔,但冉·阿讓已經奄奄一息了,他只是讓那對小夫妻吻著他的手,走向了天國。

  鑑賞:
  《悲慘世界》的主題是寫人類與邪惡之間不懈的鬥爭,人類本性是純潔善良的,將一同走向幸福,但要經過苦難的歷程。書中穿插當時法國革命動亂的背景和拿破崙滑鐵盧戰役的描寫,以及當時法國社會的很多細節都有論及,比如俚語,下水道和女修道院等情況。

  故事情節錯綜複雜,設計巧妙,跌宕起伏。借主人公之口說道“最高的法律是良心”。小說將近半個世紀歷史過程中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都一一展現了出來:外省偏僻的小城,濱海的新興工業城鎮,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監獄,巴黎悲慘的貧民窟,陰暗的修道院……其細部也真切入微,形象鮮明突出,色彩濃重瑰麗,氣勢磅礴浩大,堪稱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結合的典範。

  小說主人公冉阿讓一生的道路坎坷,幾乎具有了各種非凡的活力,他是一個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傳奇性的主人公。這個人物的浪漫主義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現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歷程也像史詩一樣可歌可泣。

  他本是一個本性善良的勞動者,社會的殘害、法律的懲罰、現實的冷酷使他“逐漸成了猛獸”,盲目向社會進行報復,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終身悔恨的錯事,而這種悔恨卻又導致一種更深刻的覺悟,成為他精神發展的起點,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讓並不是一個抽象的人。從出身、經歷、品德、習性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勞動者。他體現了勞動人民各種優秀的品質,他是被壓迫、被損害、被侮辱的勞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經歷與命運,都具有一種崇高的悲愴性,這種有社會代表意義的悲愴性,使得《悲慘世界》成為勞苦大眾在黑暗社會裡掙扎與奮鬥的悲愴的史詩。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你都讀過了嗎 第9張

  九、安娜·卡列尼娜
  作者:列夫·托爾斯泰

  內容簡介:
  彼得堡貴夫人安娜是皇室後裔,大官僚卡列寧的妻子。她的哥哥奧勃朗斯基住在莫斯科,過著放蕩的生活。他與過去的家庭女教師發生暖昧關係,妻子道麗發覺後,非常痛苦。安娜為了調解哥嫂糾紛來到莫斯科,在火車站與近衛軍軍官渥倫斯基邂逅。安娜的高雅風姿和笑容中蘊含的一股被壓抑的生氣使渥倫斯基為之傾倒。

  與此同時莊園貴族列文也來到莫斯科,他已年過三十,感到建立家庭的需要,決定向他青年時代就喜愛的吉提求婚,而當時吉提正迷戀著渥倫斯基,她拒絕了列文。但渥倫斯基見到安娜後就不再與吉提交往。安娜的到來使道麗和丈夫言歸於好,卻使道麗的妹妹吉提陷入不幸。

  列文回到鄉下,埋頭從事農業改革,希望以此忘卻個人生活上的失意。他嘗試養育優種牲畜,引進農業機器,但總不能得到應有的效益。

  安娜在歸途中發現渥倫斯基也同車而行,她心神不寧,卻又興奮,回到彼得堡後,安娜和渥倫斯基在社交場合經常相遇,在一次宴會上渥倫斯基向安娜表白了愛情。他們兩人單獨在一起時間過長,引起人們議論,回到家卡列寧警告安娜要注意社交禮儀、遵守婦道。而這種官腔和說教反而使安娜關閉了心靈之門,從此她陷入情網而不能自拔。

  安娜與渥倫斯基的關係在賽馬會上終於暴露:當渥倫斯基的馬摔倒時,安娜的態度完全失常。回家途中安娜向丈夫承認了她是渥倫斯基的情人,但卡列寧卻要求安娜一切維持現狀,只是不許在家裡接待渥倫斯基。

  列文在農村常和農民一起勞動,嚮往過一種全新的生活,像農民一樣樸實,但得知吉提曾大病一場,在國外療養後即將回來,又激發了對她的愛,列文再次求婚,他們終於結合了。婚後住在莊園裡,過著美滿的生活,但是列文並沒有得到真正的幸福。

  他在農業上的各種設想常常失敗,農民不信任地主。他幻想建立一種股東聯營方式,使農民和地主同樣得益,達到“以利害的調和和一致來代替互相仇視”,但各種新方法、新措施都無效。他不知道該如何生活,苦惱得幾乎自殺,最後從一個老農那兒得到了啟示:“人活著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靈魂,為了上帝。”

  安娜的處境越來越糟,她懷了孕,分娩時又患產褥熱,幾乎死去,病危時她向丈夫請求寬恕,並希望他與渥倫斯基和好,卡列寧出於基督徒的感情答應了她的要求。可是安娜病癒後又無法繼續與丈夫生活下去,終於不等丈夫同意離婚,就與渥倫斯基一起到國外去了。

  在歐洲旅行三個月回來,安娜思念兒子,在謝遼沙生日時,她不顧一切撞進自己住過九年的那幢房子。看到兒子她激動異常,母子倆緊緊擁抱,難分難捨。直到卡列寧走進兒童室,安娜才不得不匆匆離去。從此,安娜永遠失去了心愛的兒子,得不到離婚許可,與渥倫斯基只能是非法結合,上流社會的大門對她緊閉,處處遭受冷遇。她只能孤獨地住在渥倫斯基的莊園裡,想方設法消磨時間。

  當渥倫斯基一人外出時她就懷疑他另有新歡,因此兩人發生口角。一次在爭吵後安娜陷入絕望境地,一面寫信發電報,一面追隨渥倫斯基到了火車站。這時,她朦朧中想起他們第一次的相見以及當時一個工人被軋死的情景。這彷彿暗示了她的歸宿。安娜向正在駛來的火車撲倒下去,生命的火焰熄滅了,她的痛苦也永遠擺脫了。

  作品影響:
  《安娜·卡列尼娜》在藝術表現方面是最具功力的小說,就藝術的完美與和諧而言,是託翁三大長篇中最成功的,它以其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產生的巨大的藝術魅力,歷來受到文學家的眾口讚譽。《安娜·卡列尼娜》以史詩的筆調描寫了資本主義衝擊下俄國社會生活和人的內心世界的躁動不安,展現了“一切都翻了個身,一切都剛剛開始安排”的時代特點,廣泛表現了19世紀70年代處在新舊交替時期的俄國社會。

  1877年,小說首版發行。據同代人稱,它不啻是引起了“一場真正的社會大爆炸”,它的各個章節都引起了整個社會的“蹺足”注視,及無休無止的“議論、推崇、非難和爭吵,彷彿事情關涉到每個人最切身的問題”。

  但不久,社會就公認它是一部了不起的鉅著,它所達到的高度是俄國文學從未達到過的。偉大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興奮地評論道:“這是一部盡善盡美的藝術傑作,現代歐洲文學中沒有一部同類的東西可以和它相比!”他甚至稱托爾斯泰為“藝術之神”。

  而書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則成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美豐滿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資產階級婦女解放的先鋒,以自己的方式追求個性的解放和真誠的愛情,雖然由於制度的桎梏,她只能以失敗而告終。但她以內心體驗的深刻與感情的強烈真摯,以蓬勃的生命力和悲劇性命運而扣人心絃。它最吸引人的是她膽大的作風以及華麗的文字和恰到好處的張力給這本曠世之作賦予了生命。

  100多年來,《安娜·卡列尼娜》的巨大成功不斷地得到人們的肯定與高度推崇,它的成就和影響無疑是空前的。它把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推向了最高峰,樹起了一面高聳入雲的豐碑。另一方面,人們又把《安娜·卡列尼娜》當做俄國19世紀現實的教科書。

  正是通過它,許多人瞭解到了俄國19世紀70年代的社會現實。俄國後來的民主主義革命者對社會的攻擊便是從這裡開始的。俄國革命的領導人列寧曾反覆閱讀過《安娜·卡列尼娜》,以至把封皮都弄得起皺了。他說:“托爾斯泰在自己的作品裡能提出這麼多重大的問題,能達到這樣大的藝術力量,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了一個第一流的位子。”

  100多年來各國作家按自己的理解把安娜搬上舞臺、銀幕、熒光屏。安娜形象一直激動著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讀者,這正說明安娜形象的藝術生命力是不朽的。

世界十大文學名著,你都讀過了嗎 第10張

  十、約翰·克里斯朵夫
  作者:羅曼·羅蘭

  內容簡介:
  作品主人公約翰·克利斯朵夫出生在德國萊茵河畔一個小城市的窮音樂師家庭裡。其祖父和父親都曾是公爵的樂師,但此時家庭已經敗落。老祖父很喜歡小克利斯朵夫,向他灌輸了不少英雄創造世界的觀念,這使他從小就產生了要當大人物的想法。

  克利斯朵夫在父親的嚴格管教下學習音樂,他早熟的音樂天賦引起了祖父的注意。祖父暗地裡把他隨口而出的片斷綴成樂曲,題名為《童年遣興》獻給了公爵。小克利斯朵夫被邀請到公爵府演奏,被誇讚為“在世的莫扎特”。

  11歲那年,他被任命為宮廷音樂聯合會的第二小提琴手。眼看孫子有了出息,祖父在欣慰中去世了。然而,他的家境愈發敗落了,父親整日酗酒,養家的重任過早地落到了他的肩上。克利斯朵夫在附近的一家豪宅找了一份教鋼琴的兼職工作,並與和他年紀相仿的學生米娜之間相互產生了好感,但在遭到米娜母親的一番奚落後憤然離開。此時,父親也去世了。克利斯朵夫的童年也就這樣結束了。

  此後,克利斯朵夫經歷了兩次失敗的愛情,他的心緒煩亂,意志更見消沉,整天和一幫不三不四的人在酒館裡泡。在這個時候,自小就教他安貧樂道、真誠謙虛的舅父再一次指引他走出了情緒的低谷,使他重新振作起來。有一次,克利斯朵夫去聽音樂會,他忽然感覺到觀眾都是百無聊賴,而演奏也是毫無生氣。

  他回到家裡,把他所景仰的幾位音樂大師的作品拿出來看,竟發現其中同樣充滿了虛偽和造作。桀驁不馴的克利斯朵夫隨即發表了對大師們的反面意見。結果可想而知,他失去了公爵的寵愛,把他所在的樂隊和觀眾也全部得罪了。一個星期日,他在酒館裡借酒澆愁時替一位姑娘打抱不平,和一幫大兵發生衝突闖下殺人大禍,他只好逃到巴黎去避難。

  在巴黎,克利斯朵夫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之中。最後,他終於在一個汽車製造商家裡找到了一個教鋼琴的工作。製造商善良的外甥女葛拉齊亞對他的命運充滿了同情。克利斯朵夫繼續著他的音樂創作,他用交響詩的形式寫成了一幕音樂劇。

  然而,他拒絕一個聲音庸俗肉麻的女演員演出自己的音樂劇,又給自己惹了麻煩,演出被人搗亂搞得一團糟,他氣憤得中途退場。由於這次不成功的音樂會,他教課的幾份差事也丟了,生活又一次陷入窘境。深愛他的葛拉齊亞因無法幫助他而傷心地離開巴黎回到了故鄉。

  在一個音樂會上,克利斯朵夫結識了青年詩人奧裡維,二人一見如故,從此住到一起。不久,克利斯朵夫創作的《大衛》出版了,他再次贏得了“天才”的稱號,生活也出現了轉機。但不諳世故的克利斯朵夫仍被人利用,捲入一個又一個是非之爭,逐漸身心疲憊,狼狽不堪,幸得葛拉齊亞的暗中幫忙,他才又一次脫身。然而,在一次“五一”節示威遊行中,他的好友奧裡維死於軍警的亂刀之下,他出於自衛也打死了警察,最後不得不逃亡瑞士。

  在瑞士,克利斯朵夫思念亡友,悲痛欲絕。一個夏日的傍晚,他外出散步時與喪夫的葛拉齊亞不期而遇,兩人沉浸在重逢的喜悅中。然而,由於葛拉齊亞的兒子仇視克利斯朵夫,二人始終無法結合。

  歲月流逝,克利斯朵夫老了,葛拉齊亞去世了,充滿激情與鬥爭的生活也遙遠了。當克利斯朵夫從瑞士的隱居生活重新回到法國的社會生活中時。他的反抗精神已完全消失,他甚至和敵人也和解了,並反過來譏諷像他當年那樣反抗社會的新一代。晚年,他避居義大利,專心致力於宗教音樂的創作,不問世事,完全變成了一個世故老人,進入了所謂“清明高遠的境界”。

  作品影響: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20世紀的一部“長河小說”,它反映了世紀之交風雲變幻的時代特徵和具有重大意義的社會現象,它具有豐富的思想文化內涵與人格魅力。其中對自由生命的嚮往,對理想真理的追求及對西方精神的整體反思是其主要內容。

  《約翰·克利斯朵夫》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其無可比擬的獨特魅力與無法掩蓋的萬丈光芒強烈地衝擊、震撼著世界文壇,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跡。羅蘭因此書獲得了1913年度的法蘭西院士文學獎和1915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

  這部傑作主要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二三十年間,作者通過描述德國音樂家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展現了世紀之交時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探索、歐洲人民的生存狀況以及當時的社會畫卷。而最重要的主題思想則是讓人們如何正視磨難、學會生活。

TAG標籤:文學名著 讀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