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城市文化/列表

你知道幾個?,瀋陽歷史名人

    每個時期都有一些為了國家利益而奮不顧身的人出現,特別是在戰亂時期。俗話說“亂世出英雄”,正因為他們的奮不顧身給我國帶來巨大的貢獻。想知道瀋陽的歷史名人都有哪些嗎?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走進瀋陽文化看看你知道幾個吧。

瀋陽歷史名人,你知道幾個?

羅繡錦
  羅繡錦(1590-1652年),遼陽人,隸漢軍鑲藍旗。天命六年(1621年),以諸生身份歸降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授工部啟心郎。八年,被選為舉人,授國史院學士,纂修太祖實錄。順治元年(1644年),加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銜,巡撫河南。

寧完我
  寧完我(?-1665年),字公甫,遼陽人,隸漢軍正紅旗。天命間歸降後金,為薩哈廉家奴。天聰三年(1629年),太宗聞其通文史,召入直文館,尋授參將。四年,宣諭安撫永平(今河北盧龍),又從攻大淩河及招撫察哈爾,皆有功,授世職備禦。五年,上奏議定官制,辨服色,立言官諸項,多被採納。

劉廷璣
  劉廷璣(約1654—?年)字玉衡,號在園,先世居河南開封,後遷遼陽,編入漢軍旗。其祖父曾任福建巡撫,父親曾在河北、安徽任過知府等職。靠先人的功績,廷璣循例入官,很早就走上了仕途,曾任內閣中書、浙江括州(今麗水)知府、浙江觀察副使。晚年調任河工,參與治理黃河、淮河。

他自幼酷愛詩文,少負文名,加之優越的家庭環境和豐富的閱歷,使他有機會和當時第一流的文人交往,切磋學藝。其詩集《葛莊分類詩鈔》十四卷,即是由當時最著名的詩人王士禎作序;而其散文集《在園雜誌》四卷,由著名劇作家孔尚任作序。當朝大名士親自染翰為之作序,可見他在當時的文壇也是有一席之位的。劉廷璣的詩雖流傳不廣,但其《在園雜誌》卻獨樹一幟,內容豐富,包羅永珍,知識性很強,是少有的佳作。

佟世思
  佟世思(1649—1691年),字儼若,一字葭沚,又號退庵,遼陽人,隸漢軍正藍旗。其高祖於明代從撫順遷居遼陽,是家資鉅萬的富戶。萬曆年間。因其撫順族人佟養性投降後金而受株連,全家人非死即逃,屢遭劫難。幸虧其祖父是範楠(范文程之父)之門婿,得到範家的全力保護,才得以活命。靠父輩的功勞,以門蔭人仕,但一生困頓,僅在康熙間任過廣西臨賀、思恩縣令。

彭春
  彭春(1644—1699年),隸滿洲正紅旗,姓東阿氏。其曾祖父何和禮因助清太祖創業有功,娶長公主東果格格,為後金五大臣之一,死後被追封為一等公。其家族於清初遷至今燈塔市柳河子鄉八家子村,後人改姓許。

曹雪芹
  曹雪芹(約1715一約1762年),名沾,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生於南京,祖籍遼陽,清小說家。其先世是漢族。天命六年(1621年),其高祖曹振彥投降後金,先為佟養性屬下紅衣炮隊教官,後隨多爾袞人關。曾祖曹璽因立有戰功,被提拔為內廷二等侍衛。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玄燁保姆,曾祖父曹璽因此受皇家重用,派任江寧織造。

雪芹祖父曹寅做過康熙伴讀和御前侍衛,後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御史。曹寅死後,其子先後繼任江寧織造。從其曾祖至父輩,曹家三代四人先後擔任江寧織造長達六十年,家世顯赫,生活優裕。雍正五年(1727年),曹氏家族在朝庭內部鬥爭中受到重大打擊,其父被革職,財產籍沒,家勢敗落,被迫遷居北京,晚期居北京西郊。

瀋陽歷史名人,你知道幾個? 第2張

靳輔
  靳輔(1633—1692年),字紫垣,遼陽人,隸漢軍鑲黃旗,著名水利專家。順治九年(1652年)考授國史館編修,後又歷任內閣學士、安徽巡撫等職。康熙十六年(1677年)被任命為河道總督。當時,黃河、淮河、大運河因常年失修而連年決口,致使海口淤塞,漕運受阻,沿河人民流離失所。靳輔對黃河水患進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對三大河流進行綜合整治的詳細方案,並積極組織實施,終使堤壩堅固,漕運無阻。

徐航
  徐航,原名徐至善,1918年出生,法庫縣孟家鄉徐三家子村人。1936年至1937年,在湖北省雞公山東北高階中學讀書。1936年,加人黨。1938年,到延安加入八路軍,同年進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至1945年,任抗日武裝工作隊區隊長。抗戰勝利後,徐航來東北地區工作,曾任東北野戰軍《戰鬥報》社社長。

1949年,隨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入關,參加平津戰役。在平津戰役中,任第四野戰軍野戰醫院院長。同年,平津戰役勝利後參與改編傅作義部隊工作。1949年12月至1950年10月,在第四野戰軍(即中南軍區)後勤部政治部,歷任教育科科長、青年部部長。1950年10月,隨所在部隊赴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

1952年,曾作為四野部隊團組織的代表出席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1955年,徐航被授予上校軍階。同年,隨四野政治部主任陶鑄到廣州軍區工作,被任命為廣州軍區化學兵學校政委。1957年起,徐航被任命為一直屬炮兵獨立第一師政委,被授予大校軍階。1966年“0”開始後,徐航受到殘酷剝削,身染重病。1967年於鄭州逝世,終年49歲。

毛鳳樓
  毛鳳樓,字煥章,1894年出生,法庫縣紅五月鄉蛇山溝村人。青少年時期在家鄉的國小、中學讀書。中學畢業後,考入保定軍官學校學習。毛鳳樓於保定軍官學校騎兵科畢業後,加入奉軍,被任命為騎兵營營長。曾參加過直奉戰爭,在張作霖的“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府”擔任上校科長。後來曾先後出任西豐縣局長,山海關鐵路總段段長。

“九一八”事變後,毛鳳樓隨東北軍撤到關內。後來調到南京工作,任傷兵管理處處長。1946年至1949年,曾擔任南京少將參議。新中國成立後,毛鳳樓回到法庫家鄉。1950年至1967年,曾擔任政治協商會議法庫縣委委員、祕書長等職,為參政議政推進政治協商會議工作做出了貢獻。1967年秋,毛鳳樓因病逝世,終年73歲。

孫良才
  孫良才,1920年2月22日出生,山東省館陶縣張查村人。1928年春至1937年秋,先後在本村初級國小、館陶縣第二高小、山東省臨清州省立第十一中學、東昌府第二中學讀書。1938年1月,孫良才人冠縣軍政幹部訓練組參加革命。月餘後,轉赴南宮縣八路軍一二師政治部舉辦的“民先”(即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訓練班學習。

同年5月,回冠縣任縣青年救國會執行委員,參加清鄉委員會工作,安定社會秩序,組織農、青、婦群眾團體,發展武裝力量。6月,加人中國0。1939年5月,任魯西一地委專署級動委會青委。9月,任魯西區委青委委員。1941年1月,任莘縣縣委副。6月,任莘縣縣委。1941年9月學習結業後,被調任潮城縣委宣傳部長。1942年1月,任潮城縣委。

1945年10月,孫良才調任鐵嶺中心縣委組織部長。1946年1月,任鐵嶺縣委。7月,任鐵嶺、法庫聯合縣委、遼北一地委委員。1947年2月起,任鐵法武工隊一分割槽東進支隊政委、副支隊長。7月起,任科左前旗旗委。12月,任鐵嶺縣委。

1948年2月,孫良才任法庫縣委。1949年1月,調任遼西省農林廳。1952年8月,被調到遼西省委工業部任副部長。1953年1月起,任遼西省委工業部部長、省委委員。1954年8月至1959年,任遼寧省委工業部副部長。1959年因病休養。1964年2月8日於瀋陽南湖醫院逝世,終年44歲。

瀋陽歷史名人,你知道幾個? 第3張

崔孟軻
  崔孟軻,字斗南,1898年出生,法庫縣丁家房鎮塔子山村人。青少年時期,在奉天省城內的中學讀書,中學畢業後以優異成績(名列榜首)考入奉天東北大學美術系,畢業後到東北大學附中任美術教師。崔孟軻在東北大學美術系讀書時,攻於書法、篆刻、美術、音樂,樣樣達到了精通的地步。他時常為法庫書畫界、政界名人篆刻名章。

崔孟軻的樂理知識及演奏功底頗深,成為當時法庫縣小提琴演奏的第一人。“九一八”事變後,東北大學附中解散,崔孟軻回塔子山村。回村後捐出自家土地3畝多,建起了塔子山村第一所國小校,並出任該校教師。1945年9月,崔孟軻回到家中。1960年3月病逝。

李玉綿
  李玉綿,1908年出生,瀋陽市東陵區張官屯村人。幼年家貧,只念過3年書,後在奉天省城小南關永興鐵爐學徒,滿徒後當鉗工。後來因不會應酬,被工頭藉故解職。1930年,李玉綿為全家生計,離開家鄉,到法庫縣電燈廠當工人。1942年5月,電燈廠小井房突然失火,李受牽連,被關押七、八天後釋放。李玉綿在被關押期間,身體受到摧殘,雙腿患了痙攣症,經常發作。

抗戰勝利後,李玉綿參加了護廠隊。1948年2月,法庫全縣解放後,李玉綿被評為護廠功臣。並在黨的教育下,提高了思想覺悟。李玉綿愛廠如家,愛機器如生命。在工作中,積極鑽研技術。在鍋爐煙道中設定省煤器,降低了耗煤率;利用廢氣取暖;改進進煤大拉槓,延長了拉桿的使用年限;另外,還和廠內工人黃鶴臣一起創造了膠袋吹灰器,既延長了鍋爐壽命,又保證了安全生產。

1958年12月11日,電廠停電檢修,李玉綿負責撤出熱水箱中的廢油,當撤到第二號油箱時,病腿突然痙攣,疼得站不住腳。但為了保證準時發電,李玉綿仍然堅持工作,直至暈倒,掉進水溫達攝氏60度的熱水箱裡,燙傷面積達90%以上。因傷勢太重,經搶救無效,於1958年12月12日逝世,終年50歲。李玉綿犧牲後,法庫縣舉行了有各界代表參加的千人追悼大會,法庫縣委根據李玉綿生前要求,追認他為正式黨員。

李友蘭
  李友蘭,字香齋,別號恆甫,1881年出生,法庫縣葉茂臺鎮葉茂臺村人。其祖父李東文熱心於村裡的公益事業。其父母在其年幼時病逝,李友蘭與其弟、妹四人,均由其祖父母撫育。李友蘭13歲時被其祖父送到新民縣巨流河村私塾讀書。李友蘭刻苦攻讀,成績優異,頗得塾師的讚揚和同學們敬慕。清末興辦學堂時,李友蘭考入奉天省城師範學校。畢業後,從事教育工作。

1912年,李友蘭轉入政界,任奉天省議會議員,不久被選為議長。接著又被任命為洮昌道尹(轄17個縣)。在任職期間,廉潔奉公,為民謀利,除暴安良,治道有方,頗受人民的讚許。李友蘭每次回家探親時,總是在村外下車,步行進村,先探問鄰里鄉親,然後才回自家。李友蘭對家鄉的教育事業十分關心。1928年春,李友蘭帶頭籌款,建立了葉茂臺國小校(今葉茂臺中心國小前身)。

1919年至1927年夏,李友蘭曾先後任中日合辦的鴨綠江採木公司理事長和中日合辦的本溪湖煤鐵公司總辦。在職期間,對涉及中國主權的有關問題,均能據理與日方進行交涉,表現出了應有的民族氣節。1927年秋,李友蘭被調任東三省官銀號總辦。1929年,任安東海關監督。“九一八”事變後,李友蘭回到瀋陽。

1931年9月,日本關東軍授意,成立瀋陽地方維持委員會,任命袁金鎧、李友蘭等9人為委員。李拒絕為日本侵略者效勞,發表宣告退出由日本人授意成立的瀋陽地方維持委員會。不久去天津,後又轉到北平隱居,改名李恆甫。此後,李友蘭一直在家中閒居,從不參加社會上任何活動。1950年,李友蘭因病於北京逝世,終年69歲。

TAG標籤:瀋陽 歷史名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