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間故事/列表

佛法流傳的承接者,民國四大高僧是誰

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不斷得到發展。在民國時期,更是有四位高僧,把佛法的流傳進行了更好的承接,他們堪稱民國佛教界的翹楚,都做到了無我境界。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民國故事來了解這四大高僧。

民國四大高僧是誰,佛法流傳的承接者

弘一: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

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為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為弘一法師。

1913年受聘為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為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李叔同是“二十文章驚海內”的大師,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他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諸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他把中國古代的書法藝術推向了極致。作為高僧書法,弘一與歷史上的一些僧人藝術家存有差異,如智永和懷素,儘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們的一生並未以堅定的佛教信仰和懇切實際的佛教修行為目的,他們不過是寄身於禪院的藝術家,“狂來輕世界,醉裡得真知”,這完全是藝術家的氣質與浪漫。

民國四大高僧是誰,佛法流傳的承接者 第2張

虛雲:
  虛雲禪師(1840--1959),籍湖南湘鄉人,生於泉州,俗姓蕭,名古巖,字德清,六十歲後改字幻遊,號虛雲,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脈”之禪宗大德。

虛雲禪師,十九歲出家,二十歲依福州鼓山湧泉寺妙蓮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歲發心朝五臺山,以報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華寺起香,三步一拜備受飢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願;終於到達五臺山,親見文殊菩薩金顏。後在滇中闡教近二十年;九十五歲返曹溪,重建南華,中興雲門。歷任福建鼓山、廣東南華、雲門大覺諸大寺院住持。1953年發起成立中國佛教協會,被選舉為名譽會長。時年,當選為全國政治協商委員會委員。

虛雲禪師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鐘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於一九五九年農曆九月十二日圓寂,世壽一百二十歲,戒臘一百零一。

虛雲禪師作為近代禪門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貢獻除了上述恢復重興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為後世禪宗復興而選擇培養儲備了大量的護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門下嗣祖沙門比丘較為著名的有十餘人,其中釋一誠、釋傳印兩位大德高僧先後擔任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民國四大高僧是誰,佛法流傳的承接者 第3張

 太虛:
  太虛(1890~1947),法名唯心,字太虛,號昧庵,俗姓呂,乳名淦森,學名沛林,生於清光緒十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890年1月8日),逝於公元1947年,原籍浙江崇德(今浙江桐鄉),生於浙江海寧,近代著名高僧。

由於時代的變遷,中國佛教發展到近代已不可能再照原來的樣子繼續下去了,而必須在各個方面做適應時代的調整和改革。太虛大師是中國近代佛教改革運動中的一位理論家和實踐家。他早年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影響,那時就認為,“中國政治革命後,中國的佛學亦須經過革命。”因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振興佛教、建設新佛教文化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在創辦僧伽佛學院,培養新僧人材;組織居士正信會,團結各界信眾;出版書報雜誌,宣傳佛教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對於佛教改革的某些主張和意見,就是在今天也還有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大師對於佛教改革的主張和實踐是多方面的,而主要集中在兩大方面。這就是他在《志行之自述》中所歸納的:“志在整興佛教僧會,行在瑜伽菩薩戒本”。對此,他自述說:“斯志斯行,餘蓋決定於民四(1915年)之冬,而迄今(民十三,1924年)持之弗渝者也。”再進一步講,此“志行之所在”,也是他“將奉之以盡此一報身,而為長劫修菩薩道之資糧者。”所以,從這兩方面入手來探討太虛大師對中國近代佛教發展的構想與貢獻,無疑是最為恰當的。

民國四大高僧是誰,佛法流傳的承接者 第4張

印光:
  印光大師(1861年~1940年),法名聖量,字印光,號常慚愧僧。俗姓趙,名丹桂,字紹伊,號子任。

大師生於清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陝西合陽縣赤城東村人,幼承庭訓,初讀程朱書,受其闢佛之影響,系因染病,得閱佛經,始悟前非。漸研內典,方知佛法之廣博精深。遂於光緒七年春,時年二十一,毅然投終南山南五臺蓮花洞,禮道純和尚出家。勤學功課,讀發願文及淨土文,知禪淨工夫成就之難易,便決心專修淨土,後於湖北竹溪蓮華寺偶讀《龍舒淨土文》,益知淨土一法,圓賅萬行,普攝群機,遂畢生以弘揚淨土為己志。翌年往陝西興安雙溪寺,在印海定公律師受具足戒。光緒十二年,在紅螺山資福寺任職,得閱大藏,故有緣增修《淨土十要》等要籍。此後,乃往返北京龍泉寺、圓廣寺,普陀山法雨寺,溫州頭陀寺之間,嘗自號‘常慚愧僧’以自勵。並閉關兩期六載。

1918年徐蔚如刊行大師文章二十餘篇名曰《印光法師文鈔》。以後數年間繼印出《增廣文鈔》,內有《淨土決疑論》等著作。自是道風所播,遐邇景從,法化廣被,名遍遠近。

1930年時屆七十,至蘇州報國寺掩關,旋創立弘化社,流通淨土書籍,不遺餘力。

1940年時年已八十,受任為淨土道場蘇州靈巖山寺住持。是年十一月九年級,預知時至,於大眾唸佛聲中,安詳西去。

印光大師遍參南北叢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經樓閉關閱藏數十載,深入唸佛三昧,通宗通教而專修淨土唸佛法門,被教界尊為佛教淨土法門第十三代蓮宗世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