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間故事/列表

詳解歷史上陸九淵的故事,陸九淵簡介

“心學”是什麼?心學是儒學的一門學派,心學的宗旨是“致良知”由孟子提出,北宋程頤開了開端,南宋的陸九淵為其大開其門,讓心學提供了論證。本期的歷史故事帶你瞭解陸九淵簡介,詳解歷史上陸九淵的故事。

陸九淵簡介,詳解歷史上陸九淵的故事

【陸九淵簡介】
  陸九淵(1139年-1193年),字子靜,號象山,漢族,書齋名“存”,世人稱存齋先生,江西撫州市金溪縣陸坊青田村人。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之祖。陸九思之弟。

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進士,調靖安主簿,歷國子正。有感於靖康時事,便訪勇士,商議恢復大略。曾上奏五事,遭給事中王信所駁,遂還鄉講學。紹熙二年(1191年),知荊門軍,創修軍城,穩固邊防,甚有政績。紹熙三年十二月(1193年)卒,年五十四。諡文安。

陸九淵為宋明兩代“心學”的開山之祖,與朱熹齊名,而見解多不合。主“心即理”說,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學苟知道,六經皆我註腳”。明王守仁繼承發展其學,成為“陸王學派”,對後世影響極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因其曾在貴溪龍虎山建茅舍聚徒講學,因其山形如象,自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陸象山。漢族,江西省金溪陸坊青田村人。在“金溪三陸”中最負盛名,是著名的理學家和教育家,與當時著名的理學家朱熹齊名,史稱“朱陸”。是宋明兩代主觀唯心主義——“心學”的開山祖。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成為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被後人稱為“陸子”。

【陸九淵故事】
  1、事兄嫂如父母
  陸九淵的父親陸賀生有六子,陸九淵排行第六,除他之外,還有四兄陸九韶,五兄陸九齡,都以博學而聞名於世,號稱“三陸子之學”。陸九淵出生時,其父因兒子多,打算讓鄉人抱養,長兄陸九思之妻剛好生有兒子(煥之),陸九思即令妻乳九淵,而將自己的兒子給別人奶喂。

陸九淵長大之後事兄嫂如事父母。陸九淵自幼聰穎好學,喜究問根底,提出自己的見解。三四歲時,問其父“天地何所窮際”,父笑而不答,他就日夜苦思冥想。長大後讀古書至“宇宙”二字解說時,終於弄明白了其中奧妙。他初讀《論語》,即指出其訛誤之處。

2、人的本心
  陸九淵創立了理學中的另一派“心學”,認為每個人都具有先天的不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心,這就是人的本心。人的一切惡行都源於“失其本心”,所以人的一切修養功夫都應該力求保持本心,而不讓其喪失。在他眼中“本心”即存在於人心,又充塞在宇宙之中。

什麼是人的“本心”,有兩個關於陸九淵以禪宗機鋒的方法來說明什麼是“本心”的故事。一個是:陸九淵坐在那裡,他的學生詹阜民陪著他坐著,陸九淵突然站了起來,詹阜民也跟著站了起來,陸九淵對詹阜民說“還用按排否”。

另一個故事是:南宋時期浙江慈溪縣的楊簡,自幼聰穎,博覽群書,文才出眾。乾道五年(1169)考中進士,到富陽為官,適值陸九淵途經富陽,楊簡慕名邀其至寓所,交談之間有相見恨晚之感,楊簡問陸九淵“如何是本心?”陸九淵以孟子的“四端”回答楊簡,說“此即是本心”。

楊簡說:“你所講的,我兒時便已知曉,然而畢竟如何是本心。”陸九淵只好重複前邊的說法,如此幾次,仍然無法解楊簡之惑。正討論間,有一樁糾紛告到縣衙,由楊簡負責審理這個案子,原來是一件關於“扇子”的訟案,楊簡聽完雙方的理由後,片刻便斷定了雙方的曲直。案畢,又問陸九淵“如何是本心”。

陸九淵因勢利導,對楊簡說:“今天你聽訟時,訴訟雙方,必有一是一非。你當時見得孰是孰非,即決定為誰是誰非,這不是本心又是什麼呢?”楊簡聽後,急問陸九淵:“僅僅如此嗎?”陸九淵厲聲問道:“除此還有什麼?”楊簡退下,拱坐達旦,終悟本心之旨,雖陸僅長他二歲,於是執弟子禮,正式拜陸九淵為師。

以上二個故事說明陸九淵說得本心是無須加以思考,自然而然的按照自己的良心辦事。每個成熟的人都有自己穩定的良心,他是和社會的道德準則是一致的。

陸九淵簡介,詳解歷史上陸九淵的故事 第2張

3、鏡中觀花
  鏡中觀花典出《語錄上》:仲誠處槐堂一月。一日陸九淵問之雲:“仲誠思得《孟子》如何?”仲誠答曰:“如鏡中觀花”。答雲:“見得仲誠也是如此”。顧左右曰:“仲誠真善自述者”因說與雲:“此事不在他求,只在仲誠身上”。既又微笑而言曰:“已是分明說了也。”少間,仲誠因問《中庸》以何為要語?答曰:“我與汝說內,汝只管說外”。

陸九淵的學生徐仲誠在問及學習《孟子》的體會時,回答是“鏡中觀花”,意思是說自己還不十分清楚。可是陸九淵卻對“鏡中觀花”一語別有妙解,故對仲誠大加讚賞,但最終還是批評徐仲誠只知外不知內。陸九淵的意思是:“鏡與花的關係,正如心與萬物。萬物對人的意義不能夠獨立於心而自在,它是由心發育擴散出來的,正所謂”滿心而發,充塞宇宙,無非此理“。

4、鵝湖之會
  朱熹有一首詩,其中的兩句是:”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意思是說,堅持自己所鑽研學問的學術道路,對學術傳統要尊重,要仔細商榷,加深研究。還要培養自己的學術胸襟,對新發現的知識要深入探索,開拓新的知識領域。

朱熹這兩句詩背後,有個寓意深遠的故事,常被儒家學者引述,作為探討學術的指南針。故事講南宋兩位大儒陸九淵與朱熹,在淳熙二年經呂祖謙的安排,共赴江西鉛山鵝湖寺論道。陸九淵主張”本心即理“,是心學一派的提倡者;朱熹則強調”格物窮理“,算是理學正宗。

兩人的思路不同,對儒學證道成聖採取的路徑不同,一個說尊德性為先,一個說道問學為上,論辯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到了最後,論辯者各執一詞,雖然不至於”雞同鴨講“,卻造成了思想的對壘。

陸九淵當時寫了首七律,末尾四句是︰”易簡功夫終久大,支離事業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處,真偽先須辨只今。“批評朱熹的研究方法支離破碎,學問追求的方向不明確,隨波浮沉,不如先立定學做聖賢的本心,真理在手,是非自明。朱熹是個大學問家,當然不滿意只講”簡易功夫“的為學方法,不過當時並未應答。

三年之後,朱熹才寫了和詩,顯然是經過了長期思考,可說是處心積慮之後的響應︰”德義風流宿所欽,別離三載更關心。偶扶櫱杖出寒谷,又枉藍輿度遠岑。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只愁說到無言處,不信人間有古今。“

5、荊州城牆
  平遙古城牆、陝西西安城牆、湖北荊州城牆、遼寧興城城牆並列為中國現存最好的四座古城牆。這古城牆,與陸九淵也有一些關係。

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50歲的陸九淵被任命為荊湖北路荊門知軍。次年九月九年級,陸九淵千里迢迢從江西到荊門上任。當時,金兵南侵壓境,荊門地處南宋邊防前線。陸九淵看見荊門沒有城牆,認為這個行政區域位於江漢平原,道路四通八達,南面扞衛江陵,北面支援襄陽,東面守護隨州、鍾祥,西面扼守宜昌;荊門鞏固,四鄰才有依靠,不然就會腹背受敵。於是,下決心修築了城牆。

陸九淵在荊州任職期間,清正廉明,秉公執法。有人告狀,他不拘早晚,親自接見受理。斷案多以調解為主。如控訴的內容涉及隱私、違揹人倫和有傷風化的,就勸說告狀人自動撤回上訴,以便維護社會道德風尚的淳厚。只有罪行嚴重、情節惡劣和屢勸不改的才依律懲治。所以民事訴訟越來越少,到上任第二年,來打官司的每月不過兩三起。

除了執政,陸九淵在蒙山東坡築亭,宣講理學,聽眾往往多達數百人。荊門原先閉塞的民風和鄙陋習俗顯著改變。各級主管部門交相列舉陸九淵在荊門的政績奏報朝廷。益國公、左丞相周必大曾強調,荊門軍治理成效突出,可作地方長官”躬行“的榜樣。

1193年初,陸九淵在荊門病逝,棺殮時,官員百姓痛哭祭奠,滿街滿巷充塞著弔唁的人群。出殯時,送葬者多達數千人。他歿後,諡為”文安“。為紀念陸九淵,後人將荊門蒙山改稱象山,在荊門城西象山東麓當年陸九淵受理民事訴訟和講學的象山書院遺址興建陸文安公祠(俗稱陸夫子祠和陸公祠)。書院遺址為今貴溪一中。

【結束語】陸九淵一生為官青藍,為學精神,樂於務實,為世人所稱讚。陸九淵對心學的貢獻不可不謂之大。為後世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論證。如今它的墓葬之處也吸引了大量的海內外專家。學者和知名人士前來瞻仰禮拜。

TAG標籤:陸九淵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