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怒族用石頭鑄造了他們獨有的文化

怒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形式多樣的怒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瑰寶。石頭本是無情物,到了怒族卻是一種藝術。怒族的生活與石頭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甚至記載著怒族文化的歷史傳承。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走進怒族瞭解一下石頭文化吧。

怒族用石頭鑄造了他們獨有的文化

人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和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許許多多的文明。如我們至今還看到的各種各樣的文化形態,如飲食文化(包括茶文化、酒文化)、服飾文化(包括鞋文化)、建築文化、竹文化、木文化等等。其中,石文化是歷史最悠久,影響最深遠,傳播最廣泛的一種文化。

石頭種類繁多,枚不勝舉。在石頭這個龐大的家族中,也不乏有無價之寶之類的,如玉石、寶石等。還有從天上掉下來的隕石。隕石是稀罕之物,不但有收藏價值,還有科學研究價值。怒族聚居的匹河中學裡的“飛來石”,算不算是一種隕石?在石頭家族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石頭,那就是“化石”。

“化石”不僅具有較強的觀賞價值,它還是很重要的地質遺蹟。有專家認為:“化石”畫出來的歷史畫卷是人類瞭解自然界的發展和變化,特別是動物的起源、發生、發展和變遷的重要依據,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石頭是大自然的傑作。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那得天獨厚的資源,與人類隨時相伴的優勢。為人類創造了接觸石頭的各種方便。同樣,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石頭與飲食文化、建築文化以及賞石文化有機的融化在一起,創造並豐富了石文化,使人類的各種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各種文化的融合,也更加豐富了石文化。

有人說,怒族的文明是用石頭壘起的文明。我想這也許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怒族同胞居住的地方,如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福貢縣匹河鄉、蘭坪縣兔峨鄉等怒族世代居住地,幾乎都是用石頭組成的世界。石頭,這個看起來冰冷的東西,卻在怒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怒族作為山地王國的子民,世代與石頭共處。

形成了就地取材、利用石頭,與刷圍環境協調、和諧共處的傳統習慣。石頭最大的特點是:好找,隨處可見。在房屋建築中石頭的用處是最廣泛的,如起房子時起石腳、壘牆腳、用石頭砌擋牆;為防柱子腐爛,用石塊墊高柱子;用石板(片石)蓋房頂;如用杉木板蓋房頂,怕房頭板被風吹散,加壓石塊以穩住房頭板。這樣,便形成了怒族的建築文化與石文化的有機結合。

怒族用石頭鑄造了他們獨有的文化 第2張

石頭在怒族的飲食文化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怒族家庭家家戶戶架在火塘上的“石三腳”;磨面用的石磨,又分手磨、水磨;用來舂穀子、舂玉米煸、舂核桃面用的石錐;打核桃的“打核桃石”,墊在打核桃石下的“得杜”,用手拷打核桃用的“龍打”;在飲食文化中也有許多與石頭有關的食品:如石板烤餅(耙耙);石烤餅中還有一種:把鵝卵石在火灰中燒滾燙後,把和好的面均勻地攤在石頭上。

把燙石包在其間,放在燙灰裡,裡有滾燙的石頭,包有滾熱的火灰,用不了多久,耙耙就已烤熟。還有石面板、石茶几等等。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物品或用具,如石斧、石刀、石錘、石碓:打火用石火鐮;過去劃地界的界石、山上標明方位用的“石標”;玩遊戲時的“龍巴洛”。

怒族的石文化也是隨著歷史的前進而發展的,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在貢山縣各族幹部職工每逢雙休日,到查都尋找各種鐘乳石,帶回家裡作為觀賞石,拓展了怒族的賞石文化。隨著藏傳佛教傳人怒族地區後。在交通路口或在山口之類的地方,人們堆上石頭,把藏傳佛教的六字真言或“瑪尼經”刻在石頭上。

或刻有“經文”的石塊堆在石頭堆上。眾人拾柴火焰高,日積月累,就成了一堆“瑪尼石堆”。據說,堆“瑪尼堆”,源於石頭崇拜。藏傳佛教傳人後,原始宗教和藏傳佛教融合在一起,就成了這些“瑪尼堆”。在丙中洛,還見過用石頭刻印藏傳佛教“六字真經”的“石模”,見到散落在田野間寫有藏族文字的石片,充分說明這是當年從“瑪尼堆”裡的石片。

在石巖上作“畫”,也許是人類的共同“愛好”吧。在怒族(江)地區有臘斯底巖畫、吳符巖畫,多年前,我在貢山縣茨開橋附近尋訪到曾風靡一時的“神畫巖”時,曾產生了無數的想象。

人類關心自身的發展,就必須瞭解自然界的發展,才能真正看清自己今天所處的環境和未來要達到的目標。石頭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天然瑰寶,我們應該珍惜這份瑰寶,充分地利用好這得天獨厚的天然珍品,保護好這一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遺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TAG標籤:鑄造 石頭 怒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