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苗族獨木龍舟節,苗族文化

獨木龍舟節是苗族文化的驕傲,論是兩排人站立劃橈的姿勢和裝束,還是採木鑿舟,下水到竟渡,其相關的儀規、禁忌和傳說,無不體現出一種古老而神祕的苗族節日文化氣息,是中華大地絕無僅有的,具有深遠的悠久歷史。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苗族文化:苗族獨木龍舟節

獨木龍舟的歷史淵源
  據民國《施秉縣誌》記載:“船用長木製成,首尾具備,施以彩色,盪漾波心蜿蜒有勢,頗足觀賞”。清光緒《苗疆聞見錄稿》曰:“其舟以整木刳成,長五、六丈,前安龍頭,後置鳳尾,中能容二三十人。短橈激水,行走如飛。”清乾隆《鎮遠府志》記載:“苗人於五月二十五日,亦作龍舟戲,形狀詭異,以大樹挖槽為舟,兩樹合併而成。舟極長,約四五丈,可載三四十人”。每年農曆5月25日-5月27日,每年的這幾天都會舉行這一盛大集會獨木龍舟節。

獨木龍舟規則
  由男人們把龍舟抬到水中,比賽當天,吃過中飯後,參加比賽的男人們清一色穿著家織的深紫色的亮布衣和藍色布褲,腰扎一條織鑲著銀泡的腰帶,頭戴黃色的插著三根銀片的馬尾斗笠,每條龍舟載三、四十人,母舟前方坐有四個人:第一個坐在龍舟與龍頭連線處,背朝前方,負責吶喊助威和靠岸撐船;第二個人是中年老人,背朝前方,負責鳴放銃炮,製造聲勢;第三個人是寨中德高望重的寨老,也就是鼓主,背朝前方,身穿白色長袍,外套一件黑色馬夾,頭戴一頂大寬邊帽,負責敲鼓。

第四個是一個男扮女裝的10多歲的小孩坐著負責敲鑼,在男孩的是面還有一個小龍頭,捆綁一把黑傘為其遮蔭,其餘的水手分成兩排站立在兩隻子舟上,在水手中間放有一桶糯米飯,飯上供有一隻煮熟的鵝,有三位老人站在母舟的尾部,負責掌握龍舟的方向。

獨木龍舟儀式
  龍舟出發前,各寨在龍舟附近的河灘上放一張四方桌,桌上有一升米,米上點有三柱香,放十二元錢,巫師手提一隻公雞站在桌邊念巫詞,招集山神、樹神、祖宗前來保佑龍舟平安比寨,平安迴歸。之後巫師用茅草沾河水灑向龍舟並一刀把雞殺死,比賽結束後,巫師又用同樣的方法歡送山神、樹神、祖宗。

苗族文化:苗族獨木龍舟節 第2張

竟渡時,鑼鼓喧天,舟上的人隨著划水的節奏齊聲大喊“嗨!嗨!”。岸上的親友也跟著龍舟奔跑並高聲叫喊,氣勢磅礴,扣人心絃,龍舟節被推向高潮。比賽結束後,龍舟靠岸親友們燃放鞭炮,把饋贈的鴨鵝掛滿龍頸,大家開始分享隨龍舟帶來的糯米飯、肉和酒,一直歡度到黃昏才唱著歌各自划船回家。

獨木龍舟獨特之處
  一、外形特殊
  首先是龍舟的製造外形特殊。苗族獨木龍舟只用3根巨大杉木摳槽掏空製成,準確說最原始的應該是用3根獨木捆綁而成。中間的一根稱為母舟,長達20餘米,兩邊的兩根叫子舟,長度在15米左右,平時分開擱置,競渡前眾人抬下水後,用麻繩或竹蔑將兩隻子舟捆綁在母舟兩旁。

龍頭用柳樹精心雕琢而成,高大且色彩斑爛,有龍眼、耳、鼻、舌、齒,嘴含珠,腮掛須。龍頸背部刻有鱗,裝飾著紅、黃、綠、白、青等多色彩繪。龍角是一對彎彎的大水牛角,典型的稻耕文化的產物,左右角上分別寫有“國泰民安”和“豐調雨順”。獨木龍舟的奇特還在於,有漂亮的龍頭,但沒有龍尾。

二、划龍舟的方法
  黔東南苗族獨木龍舟參賽者站著俯身劃。獨木龍舟的舟身最寬處不足1.5米,卻能承載40餘人。比賽時,參賽者穿戴著鮮明亮麗的民族服飾站在兩邊的子舟上劃,並敲鑼、打鼓、鳴炮,以壯聲威。在參賽途中,過激流險灘時需要用鐵皮包頭的長橈片戳底前行,像用蒿撐船般奮進。

TAG標籤:龍舟節 苗族 獨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