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盡顯中華文化之美,四大名記

在中國漫長的文學史上,有數不清的文學體裁。記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種散文體裁,你可以用這個體裁來敘述事物,描寫景物,或者藉助事物來抒發自己的一些觀點抱負等等。在古代,有四大名記,你知道是哪幾個嗎?下面我們一起去民族文化中看看吧!

四大名記 盡顯中華文化之美

陶淵明《桃花源記》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於江左一隅之地。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裡,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加之他不願卑躬屈膝攀附權貴,他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與統治者最後決裂,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陶淵明雖遠在江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但他無法改變、也不願干預這種現狀,只好藉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了一個與汙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的。

四大名記 盡顯中華文化之美 第2張

范仲淹《岳陽樓記》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貶居鄧州。昔日好友滕子京從湖南來信,要他為重新修竣的岳陽樓作記,並附上《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一口答應,但是范仲淹其實沒有去過岳陽樓。公元1046年6月,他揮毫撰寫的著名的《岳陽樓記》一記敘文,都是看圖寫的。范仲淹面對著洞庭晚秋圖描繪的山水之景,吟誦著前賢的詩賦,看到好友滕子京被貶後做下的一樁樁顯赫的政績,聯想到自己雖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革新的主張,卻面對混亂的政局、憂心的國事而無能為力,由洞庭湖上陰晴之景引起的「覽物之情」入手,將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淋漓盡致地抒發出來。

四大名記 盡顯中華文化之美 第3張

柳宗元《小石潭記》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這就是《小石潭記》的由來

歐陽修《醉翁亭記》
  《醉翁亭記》作於宋仁宗慶曆六年,當時歐陽修正任滁州太守。歐陽修是從慶曆五年被貶官到滁州來的。原因是由於他一向支援韓琦、范仲淹、富弼等人推行新政,而反對保守之流。歐陽修在滁州實行寬簡政治,發展生產、使當地人過上了一種和平安定的生活,年豐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這是使歐陽修感到無比快慰的。但是當時整個的北宋王朝卻是政治昏暗,奸邪當道,一些有志改革圖強的人紛紛受到打擊,眼睜睜地看著國家的積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長,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憂慮和痛苦。這是他寫作《醉翁亭記》時的心情,這兩方面是融和一起、表現在他的作品裡的。

TAG標籤:名記 中華文化 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