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列表

香包的用處,陝西民間工藝

自古古人,無論是男人還是女人,無論是老人還是小孩都有佩戴香包的習慣,除了能夠增加“香氣”還能辟邪,驅蚊。而這也是陝西民間工藝之一了。本期的民間藝術帶你去了解香包的用處,為什麼古時候人人都要佩戴香包。

陝西民間工藝,香包的用處

香包是中國民間文化!
  端午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目。喝雄黃酒,吃粽子,划龍舟等民俗活動儀式蔓延到整個中華大地。但在華夏民族發祥地的慶陽除了過插艾葉、吃粽子、喝雄黃酒外,更濃烈的氛圍是打扮娃娃。“五月端午耍線,八月十五耍面”。端午前幾十天最忙活的是女人,五色線纏粽子,搓花花繩,繡香包,做絀絀。端午這天,慶陽這塊地方是彩色香包的世界、城市鄉村,流光溢彩,香味瀰漫,人們將孩童從頭至足打扮得花花綠綠。一種濃濃的端午氣氛,給人一種古老、淳樸、神奇的感覺。

香包能幹什麼用?
  古代稱“香囊”,亦稱“佩帷”、“容臭”、“香袋兒”、“荷包”,有些地方還有新嫁娘贈送親友香包的習俗,國人認為新娘子帶有喜氣,由她親手做的香包,更能祛邪解毒,所以在她新婚的第一年的端午節,新嫁娘必須縫製香包分送親友,香包這一送,少說要送一,二百個,除了送給親友之外,當然多半還是送給小孩子們佩戴,這是出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關愛,希望兒童能夠順利成長,諸邪遠避,同樣地也可以送給長輩以示尊敬和孝思。

送給情人的香包含意就更深遠了,一針一線都蘊涵了無限柔情。在以前,婦女們在子女情人要出遠門時,都會縫製香包讓他們帶在身上,一方面保佑他們旅遊平安,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提醒他們,家鄉有人倚門守候,應該早日歸來。

這兩項風俗逐漸合而為一,演變成用五色彩線繫著一個裝滿艾草,雄黃和檀香粉末,混合香料的小布袋給小孩掛著,防止毒蟲侵擾,有祛毒避邪的功用,併成為一種保命吉祥的象徵。現代社會也有使用矽澡純加上部分中藥材放置於汽車或冰箱內除去異味。

香包怎麼戴?
  每逢端午節,尤其是婦女和兒童,都佩戴香包。追溯香包的起源,早在先秦時代,女子用五線製成的飾物戴在頭上,到了南北朝時期,就發展為香袋,到了唐代,出現了裝有香料的香球。

端午時節及節後,氣候炎熱,蠅蟲飛動,毒氣上升,疫病萌發。古人認為人是吃五穀雜糧生百病的,而病從口入,多為邪雜之氣,經口鼻吸入。人們在長期同各種病魔鬥爭過程中,發現飲雄黃酒、佩戴香包能驅邪解毒,自有它的醫理。

陝西民間工藝,香包的用處 第2張

香包的作用
  1、防治疫毒:孫思邈《千金要方》:“避疫氣,令人不染”。

2、防止蚊蟲叮咬:夏季蚊蟲較多,古代沒有滅蚊藥,一般人家又沒有蚊帳子,夏季大多室外休息,小孩面板嫩,蚊子最容易咬小孩的頭面和脖子,所以把香包戴在脖子周圍和胸部。

3、防止毒蛇咬傷:南方空氣潮溼,山區毒蛇較多,住在山區裡的人為了防止毒蛇進入床鋪,就佩戴雄黃香包,蛇類聞見雄黃的氣味,就會遠離。白娘子喝了雄黃酒就會現出原形,一般小蛇就更不在話下了。

4、避穢化濁:夏季梅雨多溼,或山區終年荒蕪人煙,雜草叢生,動植物腐爛,產生穢濁之氣,進入此類山區,或夏季穢濁較重時,有避穢化濁的作用。

5、吸汗: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中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

6、清新室內空氣。
  五月初,正是春夏之際,蟲害復生,時疫流行。此時人們首要的就是要消毒防病,民間藝人用香袋包藥佩帶,既治病除臭驅蟲散濁,薰香去汗味,又是人們盼望孩子們健康平安心願的表露,為孩子們增添了如意的玩物,耍起來小巧玲瓏,香爽周身,一舉多得。所以,香包多在五月初開始佩戴。

戴香包有什麼講究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並蒂等形狀的,象徵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鬥雞趕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製作一二枚別緻的香包,趕有節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夥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誇小夥的物件心靈手巧。

在慶陽農村,花卉樹木、蟲魚鳥獸、日月風雲,樓臺亭榭、幾何圖案,以及人物等等均可成為香包刺繡的題材。心靈手巧的民間藝術家們,憑著一針一線一把剪刀,就把活靈活現的龍、鳳、金魚、小老虎、獅子、蛇、蟾蜍、壁虎、蜈蚣、蠍子等圖案呈現在世人面前,讓人們在芳香四溢的香包世界裡把玩欣賞,以此寄託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訴求。

TAG標籤:香包 民間工藝 陝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