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儺戲的演出形式介紹,面具表演

在我國多樣的戲曲中,其表演形式也各有特點,都有戲曲的地方特色。儺戲也是一樣,其產生源於原始的圖騰祭拜,和自然環境等有著很大的關係,在現今生活中仍和迷信有很大相關性。那麼,下面,就讓我們用過儺戲文化看看它的演出形式吧。

面具表演,儺戲的演出形式介紹

儺戲的演出形式很特別。首先,它的表演大多戴面具。早期的儺戲角色,便是靠面具來區分角色行當。面具又稱臉子或臉殼子,多為木質,也有絲質,所繪花紋及色彩,各地大同小異。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較為直觀地表現出角色性格。

儺戲的面具來源甚古,可以追溯至遠古先民的紋面,是紋面的再度誇張,既增加了自我獰戾與異狀變形後的神祕感,對疫鬼增加了威攝力,又給人審美感受,增添了娛人功能。

儺面具以柏楊和酸棗等木料為原料。製坯是雕刻面具工作的開始,面具雕刻分粗雕和細雕兩道工序,粗雕是按照坯料所描的人物五官頭飾位置,雕成立體圖形,以確定各部位的大小和具體形象。細雕是將各部位進行認真刻畫,有淺浮雕、深浮雕和鏤空。

刀法上有鑿、鏤、剔、剜、劃、挑、戳、刻、鏟、鑽、拓、削等。面具雕刻好以後,先用粗砂布打磨,再用細紗布打磨各細緻部位。對新雕成的面具要刷上底灰,防治油漆浸入木料中,又能增加色彩的鮮豔度。

另外,儺戲的演出形式與其他戲曲不同,它與衝儺等宗教活動融為一體。儺戲的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階段,即:開壇、開洞、閉壇。開壇和閉壇是迎神送神的法事,開啟洞門後就演出儺戲劇目。

迷信的鄉人遇上一病兩痛、三災六難,以為是鬼神作祟,便請求神靈庇護,並許下儺願。一旦到了還儺願的時候,還要備好香紙、法器和祭獻的用品。清末儺戲班子,邊做法事,邊演儺戲。

儺戲一般在願主家的堂屋演出,背面祭著神像,三面向觀眾,時空虛擬。儺戲班子裡的演員也兼法事主持,他們既能唱、又能舞,還會“判卦”、“繪符”、“唸咒”等法事技能。儺戲班多以“壇門”組合,藝人一般以作法事開始,以唱《盤洞》戲為結束。

湘北一帶還儺願演出,則要經過發功曹、紮寨、請神、安位、出土地、點雄發猖、姜女團圓、勾願送神等八大法事,有關劇目就穿插其中演出,法事與演出形同一體。

TAG標籤:面具 儺戲 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