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崑曲桃花扇唱詞全本賞析,戲劇大全

桃花扇是“南孔北洪”之一的孔尚任寫的劇本。《桃花扇》是一部表現亡國之痛的歷史劇,劇中塑造了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現如今也是崑曲中的著名劇目,至今都有在演出中上演,深受戲迷們的追捧。那麼崑曲中《桃花扇》唱詞賞析是什麼樣的?本期的崑曲文化帶你瞭解。

戲劇大全:崑曲桃花扇唱詞全本賞析

其一,深沉的家國情懷。《桃花扇》是描述南明王朝興亡的一部歷史悲劇。身為孔門子孫的孔尚任,目睹明清易代之血雨腥風、生靈塗炭。他雖被清廷籠絡,卻志不得伸,深為明王朝的覆滅而惋惜、痛心。

他以藝術的曲筆探尋悲劇的成因,以醒後人。劇中一曲“哀江南”傾訴著作家深沉痛切的家國情懷:“俺曾見金陵玉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其二,虛實相生、史戲渾一的創作理念。《桃花扇》是一部嚴謹的歷史正劇,寫的就是剛剛發生不久的國家社稷情狀,亦可視為彼時的現代劇。作家遵循嚴謹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皆本諸史實,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迴腸蕩氣的歷史畫卷,給今人以真實的歷史認知和啟迪。

然而,戲劇藝術不是史料的堆積,要集中、提煉、編織生動的故事情節、戲劇場面,要描畫人物的言談舉止、音容笑貌,就必須發揮作家的想象力,進行剪裁、加工和虛構,準確地處理歷史真實與藝術虛構的辯證關係。

《桃花扇》中的某些關節,如史可法的“沉江”、侯朝宗與李香君一同“出家”及李香君的“罵筵”等,顯然是作家根據戲劇情景與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加以想象的。《桃花扇》的典範意義在於做到了虛實相生,史與戲渾然一體,真實可信,引人入勝。

其三,人物性格的多重敘說。《桃花扇》圍繞李香君與侯朝宗的愛情主線狀寫了眾多人物,有名有姓的就有二三十個,呈現一幅駁雜的社會斷面。
  這些人物有的濃墨重彩,有的稍加點染,但各有不同的面貌神態,各自“面目精神,跳躍紙上,勃勃欲生”。其手法,一是同類人物的對比,如同為妓女的李香君與李貞麗,同為文人的侯朝宗、陳定生、吳次尾,同為將帥的史可法、左良玉……各有不同的音容笑貌、待人處世。二是不將人物單一化、臉譜化,而是多層面地寫出人物性格的豐富性。

劇中既濃墨重彩地讚頌了李香君的忠於愛情、忠奸分明,也寫了她對國家大勢的朦朧;既寫了侯朝宗不與馬士英、阮大鋮奸黨同流合汙,也寫了他的猶豫彷徨;既寫了史可法的忠烈,也寫了他對奸黨的忍讓;既寫了楊龍友遊走於忠奸兩黨之間,左右逢源,也寫了他的尷尬和無奈……寫出了人物的階級屬性、本真人性、先天秉性,寫出了活躍於社會的“真的人”的鮮明性格。

其四,精巧縝密的戲劇結構。《桃花扇》通過李侯的聚散哀樂這條主線,將關乎南明王朝興亡的朝野上下的芸芸眾生,縝密有機地編織在一起,有主有次,有詳有略,描畫出一幅生動的社會圖卷。

而李侯的愛情又通過一把具象的點染著一朵豔麗桃花的扇子貫穿始終,由第五齣的“贈扇題詩”始,到第二十二出的“血濺詩扇”、第二十三出的“寄扇”,直到最後第三十九出的“撕扇”,細針密線,環環相扣,將扇子主人的命運與國家的興亡緊密地聯絡在一起。

其五,選材與賓白歌詞的雅俗共賞。戲劇是觀眾的藝術,觀眾有的喜俗,有的賞雅,作品亦是,而雅俗共賞是最高的審美層次。《桃花扇》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贏得了最廣泛社會人群的青睞。

而劇作的敘說,人物的語言既是個性化的,又是生活化的,是當時社會最普遍的語言表達。歌詞詩化,按腔合律,雖有不少用典,但表敘淺顯易懂。如此,文人學士可從用典中領略深邃的歷史意蘊,而普通觀眾也能明瞭大意。因之,300多年來,古今觀眾對《桃花扇》鍾情不減,百聽不厭。

【結束語】桃花扇是借離合之景,寫興亡之感,有點像寫文章用的“借物喻人”的手法,而《桃花扇》中的整個基調與故事情節就都已明瞭。而唱詞寫的淺顯易懂,不論是文人雅士還是社會平民,都能零落其蘊含的意義,這也是為什麼《桃花扇》歷經這麼久的歲月依然能讓人喜愛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