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劇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列表

連雲港淮海劇團的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劇團,在民國37年(1948年)以革命戰爭年代的淮海區第三中心縣委大眾淮海劇團和沭陽縣藝人小組部分藝人組建而成,發展至今獲得很多榮譽,被視為綻開在淮海平原上一支絢麗的淮海戲藝術花朵。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了解它的發展歷程吧。

連雲港淮海劇團的淮海戲發展歷程

淮海劇團的發展:
  1956年11月轉為江蘇省淮海劇團,仍駐清江市。先後從縣屬劇團和有關部門,調進演員、編劇、導演、作曲、舞臺美術工作者多人充實劇團。1957年,參加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傳統戲《催租》、《罵雞》、《打幹柴》,現代戲《拾秸頭》,以其剛勁、樸實、潑辣、奔放、濃厚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獲得一致好評。谷廣發、朱桂州獲一等獎。《罵雞》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錄音播放。

1959年,參加江蘇省第三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改編的傳統戲《樊梨花》,被譽為“一枝清香的荷花”。1959年國慶節,團長谷廣發作為江蘇省勞動模範觀禮團成員,赴京參加慶祝建國10週年大典。1960年,劇團被評為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集體,陳玉梅代表出席大會。

劇團成立以來,多次邀請老藝人配合新文藝工作者,挖掘、整理傳統劇目,錄製、傳授唱腔和傳統表演身段。1960、1961年,兩次進行規模較大的藝術練兵活動,對劇種風格、劇目、唱腔、語言、表演等,作了比較全面的研究和實驗。初步清理出淮海戲的歷史源流;編寫出《淮海戲音韻》和《淮海戲舞臺語言研究》;挖掘、繼承了長期不唱的老腔,改革、創造了一些新腔,演出水平有很大提高。

1962年3月,第二次赴上海交流演出,上海唱片公司為劉長珍、楊秀英、魏化蘭等演員演出的《樊梨花》、《皮秀英四告》、《三拜堂》、《罵雞》等劇目灌製了唱片。《解放日報》、《文匯報》、《新民晚報》發表多篇文章,給予較高評價。

1966年,“文化的大革命”開始,劇團停演。1968年12月,劇團撤銷,大部分演職員下放勞動。1971年3月恢復建制,調回28人,並招收演員33人。先後移植了《沙家浜》、《閘上風雲》、《向陽商店》等戲。1973年,創作的現代戲《兩親家》參加江蘇省專業劇團戲曲會演。

1975年,赴京參加移植“樣板戲”調演和慶祝建國26週年獻禮演出,《閘上風雲》選場被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現場直播和錄製播放。1978年,恢復傳統戲演出,劇團重新加工《三拜堂》、《樊梨花》、《皮秀英四告》、《催租》等傳統保留劇目,受到廣大觀眾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