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閩南春捲的由來,“一卷不成春”打一物

沒吃過早茶的廣東人不配當廣東人,沒去過的鼓浪嶼的別說你來過廈門,沒吃過春捲的人別說你已經度過了春季。這些無疑都是當時當季最不能錯過的東西,閩南春捲其實在某些意義上與日韓的壽司是有些相似的,只是材料換成我們的常見食材。

那麼,本期廈門小吃一起了解閩南春捲的由來。

“一卷不成春”打一物:閩南春捲的由來

春捲,又稱春餅、薄餅。是民間節日的一種傳統食品。目前流行於中國各地,在江南等地尤盛。民間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於待客。歷史悠久,由古代的春餅演化而來。據古書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中記載:“在春日,食春餅,生菜,號春盤。”

立春吃春捲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習俗,就像端午吃粽子,大年三十吃餃子一樣,伴隨人們千百年來一直的延續,春捲也叫春餅,除了表示迎接新春的意思以外,還因為春捲裡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鮮的蔬菜,因此營養價值非常高。

春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為“春餅”。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那時叫“春盤”。當時人們每到立春這一天,就將麵粉製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遊時人們也帶上“春盤”。

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游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一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

清代的《燕京歲時記》也有:“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可見春日做春餅,食春餅的民俗風情由來已久。現在有關春捲的諺語很多,如“一卷不成春”,“隆盛堂的春捲——裡外不是人”等等,春的意思在這裡就是春天,有迎春喜慶之吉兆。

春捲是用上白麵粉加少許水和鹽拌揉捏,放在平底鍋中攤烙成圓形皮子,然後將制好的餡心(肉末、豆沙、菜豬油)攤放在皮子上,將兩頭折起,捲成長卷下油鍋炸成金黃色即可。春捲皮薄酥脆、餡心香軟,別具風味,是春季的時令佳品。

“一卷不成春”打一物:閩南春捲的由來 第2張

清代已出現春捲之名。《調鼎集》雖仍以“春餅”為名,但是已做成卷狀,其原文為:“乾麵皮加包火腿肉、雞等物,或四季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共剁碎,卷春餅切段。

單用去皮柿餅搗爛,加熟鹹肉、肥條,攤春餅作小卷,切段。單用去皮柿餅切條作卷亦可。”這裡介紹了三種製法,既包餡(鹹、甜均有)又有卷,是典型的春捲形狀及製法,與今日之春捲極為相近。

福建此物名春捲,在江浙有抹油子、餃餅筒等等,在上海春捲做的只有手指般粗細,在浙江、福建一帶則做成長約10釐米的大傢伙。當地人每逢節日都要吃這個東西,好像北方人逢年過節吃餃子那樣。

春捲的由來:

春捲味香可口,是莆田民間獨特的風味小點。宋代名人蔡襄曾留下“春盤食菜思三九”的詩句,盛讚春捲的美味。傳說古代莆田有個書生,在出仕之前,十載寒窗苦讀,幾番進京赴考,都未能得中。他雖年過三十,成家生子,但還是堅持日夜苦讀詩書,有時竟廢寢忘食。

他的妻子裡十分疼愛,為了不讓丈夫因三餐吃飯而影響讀書,就用麥子磨成粉,放在鍋裡用茶油煎成又薄又透明的餅片。她又擔心麥餅冷了,吃下去會傷胃,就把煮好的青菜放在麥餅裡然後把麥餅捲起來放在丈夫身旁,讓他邊吃邊讀書,這樣吃起來既不費時又言便。書生就靠著妻子親手巧制的食品,閉門不出,苦讀書,學問大進。

這年春闈科考,書生一舉高中,傳為佳話。從這以後,莆田學子都喜愛卷著青菜的麥餅卷當夜食,並將這麥餅卷稱做春捲。這種傳統的莆田春捲是以麥餅為皮,餡為各色時鮮蔬菜,特別是皮嫩餡豐,味道滋美。它與外地的豆芽為餡,油煎硬皮不同。而相比較,莆田春捲更有家常菜的特色。

【結束語】春捲是閩南一帶特有的美食,作為從小在廈門長大的吃貨小編即使不是春季也是喜歡吃著春捲,裡面抹上一層番茄醬再加上各種肉以及蔬菜,那簡直就不是人間天堂四個字所能形容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