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飲食文化/列表

必不可少農家樂,南通中秋節吃什麼

再過不久就要到國慶中秋小長假了,各個地方過中秋的方式都是不太一樣,就如閩南就很愛搖色子博狀元,但唯一不變的是全國各地都吃月餅和賞月,那麼南通人中秋的時候吃什麼呢?本期的飲食文化,為你解析。

南通中秋節吃什麼 必不可少農家樂

中秋節,南通還有把芋頭和剪了角的毛豆角子一起煮了吃的習慣,據說這種風俗也和“殺韃子”有關係。老百姓把“韃子”又叫“毛子”。說是當初漢人殺了毛子,要把毛子的頭拿來祭月。後來沒有毛子可殺了就改用“毛豆”和“毛芋頭”來代替。毛豆、毛芋頭,都是指毛子的頭。其實,仲秋時節正好是各種農作物收穫的季節,用芋頭和毛豆來祭謝土神,也是沿襲的一種叫“秋報”的古禮。

另外,中秋時節的東西除掉了毛芋頭和毛豆角子之外,像高菽(茭白)、藕、菱角、荸薺也正好上市。高菽炒肉片,或者是加點兒蝦籽涼拌了吃嶄得很。藕的吃法就多了,嫩藕可以加糖做涼拌;老藕煮了吃、蒸了吃都可以;也可以在藕眼兒裡頭灌劗肉,再切成片子下油鍋煠了做藕餅吃。嫩菱角水分多,生吃甜津津的。老菱角一般是煮熟了吃。現在,有的飯店在上菜之前要先上一盆熟的玉米、荸薺、菱角,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農家樂”。東西是鄉土的,蠻受大家歡迎,吃了不夠的還要再加一盆。

南通雖沒有北京烤鴨、南京板鴨那樣全國出名的特產,但物阜民豐,雞鴨魚肉倒是一樣都不缺,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小而安頓。過去,買只雞殺殺不稀奇,平常倒是不怎麼吃鴨子的,但到了中秋節幾乎家家都要吃鴨子,這似乎成了一條約定俗成的鄉規民約。小時候很歡喜過中秋節,除了有月餅吃,還能親歷殺鴨子的過程,還記得鴨子在殺之前是要先灌它酒的一般灌過酒的鴨子好褪毛。

南通中秋節殺鴨子的風俗和月餅後頭的一張小方紙片有關係,傳說從元朝末年一直延續至今。蘇北一帶說這個主意是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想出來的。據我瞭解,月餅背後這張小紙的故事雖然版本不一,發生的地點不同,但都是說的元朝末年農民軍起義推翻元朝的事情。所以說,元朝的兵是蠻惹恨的,元兵在南通犯的是不可饒恕的滔天大罪!

元太祖叫成吉思汗,就是毛爺爺所說“只識彎弓射大雕”的那個人,他先後消滅了西遼、西夏、金和大理,在吐蕃建立了王朝。不過在成吉思汗1206年建國的時候還不叫“元”,一直到元世祖忽必烈1271年才定國號叫“元”;是公元1279年最後滅了南宋才建都北京,當時叫“大都”。

元滅了宋之後,一路往南進攻,南通淪陷了。元兵,歷史上被叫做胡人,北方把他們叫做“韃虜”;南通人叫他們“韃子”,都是一種蔑稱。元兵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生性粗魯,現在勝者為王完全是一副佔領者的姿態。這班人是“困不著就怪床,急起來就發野”,是個“城裡人不識的狗屎耙子”——該死的東西,居然獸性大發屠了整個通州城。據說,當時除了姓明的逃出去以外,通州城裡所有居民全部被殺光了。僥倖逃到對江的人,隔了長江,在福山上還看見城裡的火燒了三天三夜不曾得熄,史書上有“隔江三日火,故里幾家存”的記載。當時,南通城裡好長一段時間除了蒙古人和姓明的以外,沒有其他居民。明朝消滅了元朝以後,南通城裡的人還是太少,朝廷就實行“調藩實城”,命令每個家裡要收容幾個蒙古人,以表示朝廷的寬大。南通的老百姓不買這個賬,他們不曾忘記捱屠城的血淚歷史,還是齊心相約在中秋節的夜頭磨刀殺“韃子”。再說,蒙古人看見家家戶戶在磨刀,就問在做什伲?居民說在“殺鴨子”,其實意思是“殺韃子”。到了夜頭,老百姓集體行動,把城裡所有的蒙古人剗殺光了,算是報了深仇大恨。當然,還是留了雖說也是蒙古人的姓保的一家,因為他們是被蒙古的奸人所害,按當時的土政策沒有殺。所以南通人每逢中秋節家家都要吃鴨子,日子一長也就成了一種風俗。這不是講的故事,只恐怕在倖存者的情節上有些訛錯。《白氏族譜》序言當中有一段記載:“元初屠城,城中僅存七姓,白為七姓之一。”元兵屠城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南通的地方史志,也就是因為這次屠城被燒掉了,只剩下明朝以後的,也是一樁永遠的遺憾。

TAG標籤:中秋節 農家樂 南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