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列表

什麼是無神論,宗教文化

在現實生活當中,有人相信宗教,而有人卻不怎麼相信鬼神。廣義上講,無神論是一種不相信一切鬼神以及靈魂的存在思想的總和。大家對於無神論並沒有那麼深入的瞭解。那麼,大家知不知道什麼是無神論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宗教文化的角度來學習學習吧!

宗教文化:什麼是無神論

無神論的定義:
  根據定義的不同,無神論可以分為強無神和弱無神論。強無神論明。

確聲稱神不存在,類似於對無神論的狹義定義。很多情況下,無神論其實是指強無神論。弱無神論則類似於廣義定義下的無神論,即一切不是有神論的關於神的思想。這樣一來,弱無神論包括不可知論。無神論是僅僅指強無神論,還是應該包括弱無神論的問題存在很大爭議。

成為無神論者不需要任何諸如皈依或洗禮之類的儀式,因此對於無神論者不容易判斷。只有少數聲稱自己是無神論者的人,一般可以肯定他們是無神論者。

否定神、鬼迷信和宗教神學的理論,是一種認為神或靈魂是不存在的哲學思想。歷史上的無神論一般都提倡理性和科學,反對信仰主義和矇昧主義,反對傳統宗教的精神束縛,謳歌人的尊嚴和自由,與“啟蒙思想”具有類似的性質和意義。一般說來,唯物主義者同時也是無神論者,無神論者常常是“自由思想家”的同義語。

今天人們說的無神論一般是指完全否定任何超自然,或一個與肉身無關的靈魂的存在。

在西方國家,“無神論”一般都指“一種認為根本沒有超自然力量存在的理論”,而在中國大陸,一般的無神論者其實只是不可知論者。在西方人來講,不可知論者只是“沒有宗教信仰”。

無神教的思想:
  從西周末年到春秋前期,奴隸制經歷了深刻的危機。周王與諸侯的矛盾,諸侯封國之間的矛盾,奴隸與奴隸主的階級矛盾,華夏族與戎狄夷蠻各族的矛盾,都尖銳起來,奴隸制開始了緩慢地向封建制轉變的過程。在這動亂與變革的歷史條件下,人們更加不敬天帝、不信鬼神、重視人事,從而形成了西周末年到春秋初期的無神論思潮。

①不敬天帝我們講過,《詩經》中儲存了這個時期被奴役者“不畏於天”、詛咒上帝的豐富材料。例如:“蕩蕩上帝,下民之闢,疾威上帝,其命多闢。”這是說:你這個荒唐的上帝,本是下民的君主,而你這個凶暴的上帝,下的命令多不正確,有的篇章甚至大罵上帝反常,讓下民遭殃:“瞻印昊天,則不我惠。孔填不寧,降此大厲。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賊蟊疾,靡有夷屆。罪罟不收,靡有夷瘳。”這是說:我仰視天帝,它不給我恩惠,反而給我災害,使我不寧;國中到處不安定,士民都在受罪。你就像一群損害莊稼的害蟲,而且一直不停;你不收起陷害士民的羅網,這樣下去如何是好。這裡不僅怨恨上帝,而且批判起地上的統治者了。這些不敬之辭,在以前是不敢加於主宰者的,1979年竟然宣佈了天的罪狀,說明人們對天的信仰的動搖。這一動搖、懷疑與批判的思想,是通向無神論的橋樑。

人們不敬天帝,自然要不信天命。西周末年有不少人把“周將亡”的原因歸為天命。但伯陽父卻認為“民乏財用,不亡何待”?至於說到周朝為“天之所棄”,也不是有神靈主宰,而是因為“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國語》)。並非“天命所終”。這是伯陽父從地震災害引起經濟困乏方面講的。史伯在回答“周其弊(衰亡)乎”的問題時說;“王者居九畡(九州)之田,收經入(聚斂)以食兆民”,但是王背棄了“和樂”的原則,而強求“專同”(形式上的一律),“欲無弊,得乎”(《國語》)?失去“人和”不可能“無弊”。這是側重於政治方面講的。兩者都是從社會自身尋找王朝敗落的原因,而不歸咎於虛幻的天命。這是對有神論的初步否定。

宗教文化:什麼是無神論 第2張

②不信鬼神由於戰爭頻繁,災害不斷,周朝的國勢迅速衰微,人民生活日益困苦。周宣王時,連年大旱,饑饉迭至,人口大減。他們虔誠地求神祈雨,“靡神不舉,靡愛斯牲”,“上下奠瘞,靡神不宗”,但是,始祖神后稷不來享受祭祀,萬能的上帝也不降臨。祭祀用的圭璧已經用盡,然而卻沒有一個神來聽聽用民的請求。在悲觀絕望之餘,他們開始懷疑祖先亡靈佑福子孫的可靠性了。“群公先正,則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寧忍予!”在天之靈的祖先本是不存在的,祖先佑福世俗中的子孫的想法實屬虛幻觀念。這種事實一旦被人認識,祖先崇拜的迷信思想勢必趨於淡薄,終將發生瓦解現象。受苦受難的子孫就會質問其祖先:“胡不相畏?先祖於摧。”(均引《詩經》)他們改變了過去一味哀求祖先佑福的常態,竟然公開地以絕嗣斷祭來威嚇其祖先亡靈,與“群公先正”相抗爭。祖先的威望每況愈下,崇拜祖先的觀點也隨之動搖,趨於幻滅。在世俗中受苦受難的子孫從怨恨祖先發展到咒祖:“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寧忍予?”(《詩經》)詩中的“先祖匪人”一語落地有聲,表現出反對祖先崇拜的堅定態度。有鬼論者維護祖先崇拜,他們宣揚人死成鬼的人鬼中,祖先佔有最高的地位。可以這樣說,祖先亡靈是鬼世界的基本成員,沒有祖先亡靈就沒有人鬼世界。反對祖先崇拜的後果就是整個人鬼世界的動搖。

占卜迷信和敬畏鬼神,幾乎是殷周思想意識的軸心。但是到了西周末和春秋初,這種思想意識開始破裂。《左傳》載魯僖公時“夏大旱,公欲焚巫尪”。巫尪是女巫,專祈禱求雨,是巫術迷信;魯僖公認為焚巫尪可以致雨,也是一種迷信觀念。臧文仲不信這一套,他說:“非旱備也,修城郭,貶食省用,務穡勸分,此其務也。巫尪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若能為旱,焚之滋甚。”認為面對大旱,要採取切實的措施以防旱,天旱不雨跟巫尪不相干。臧文仲思想的可貴之處在於他從神學說教自身的矛盾性來揭露其錯誤。按神道觀念,巫尪致旱,如焚之,老天就會下雨;而按這同一觀念,巫尪也是天生的。這樣在邏輯上就發生了矛盾:天欲殺她,又何必生她;如天不欲殺她,那“焚之”不“滋甚”即旱情更重了嗎?因而焚巫致雨是自相矛盾的。臧文仲“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有效方法,也為後代無神論者所繼承。同樣在僖公時代,秦晉之戰,晉敗而惠公被俘。惠公不從人事方面檢查失敗的原因,卻認為是先君沒聽從占卜之言所致。韓簡明確指出:“龜,象也;筮,數也。……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認為龜紋以象示人,筮草以數告人,而先君的德行不好,這與占卦的數有何關係呢?他否認龜筮迷信,並借《詩經》“下民之孽,匪降自天”的話,得出人事主要決定於人為的結論。

中國歷史與無神教:
  中國的傳統教育如儒家教育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不可知論。宗教體系則與無神論認識難以相容。一些佛教認為,佛教在早期從某種程度上也有無神論的概念,但佛教其中包含輪迴與地獄觀念,1979年南傳佛教仍然比較堅持佛教早期理論,但北傳佛教已經引入了神的概念。在現實的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中,事實上其理論體系與宣傳是偏向以超自然與神祕化,並且不可作出重複驗證,雖然不一定與不可知論者完全矛盾(大部分信眾也接受超自然的多神理論),因此對強無神論者來說,一般不會接受這種自稱的無神論理論體系。

無神教的存在原因:
  每一位無神論者都可能有自己的理由不相信神的存在。有的是從哲學上否認神的存在。有的是仔細比較過各種有關神的存在的“證據”,而認為證據不足。有的是研究過某個流行宗教(比如基督教)的經文,認為那個神荒唐可笑,由否認這位特定的神的存在進而否定所有神的存在。有的並沒有經過哲學、神學上的思考,而只是根據生活經驗而否認神的存在。

無神論與有神論在經驗上的困難有神論者對無神論在經驗上的困難的看法

關於這點,我們倒可以很科學地肯定,一個無神論者是根本無法用實驗的手段來檢驗有神論的觀點是否正確的。因為當他們尋找屬靈界的神的時候,往往只會習慣於使用物質的工具,如肉眼或望遠鏡、顯微鏡之類的科學儀器,這使得他們所有的努力都只能侷限在物質世界裡打圈圈,根本無法觸及非物質的靈界。試想,你用物質的手段去尋找非物質的神,那是何等的荒謬啊?用科學的方法去研究神的問題本來就是無解的。因此,除非他們的思維方式有新的突破——從“屬物質”的轉變為“屬靈”的,才有可能找到神——而這,又恰恰是他們從未嘗試過的,因此找不到神乃是必然的結果。

無神教的目的意義:
  類的存在純屬偶然,他只是“存在”著,本身並不具有目的。但是個體的人生可以有目的、有意義。許許多多的無神論者都為自己的人生設定了目的,而過了或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我們不追求死後的幸福,而只追求今世的幸福。我們不追求永生,但可以力圖在人類社會中、人類歷史上留下美好的印記。

TAG標籤:無神論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