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列表

什麼是基督教,宗教文化

基督教起源於公園一世紀,相傳是耶穌與其十二使徒開始在巴勒斯坦一帶從事宗教活動。大家對於基督教的認識好像並不是很深。而什麼是基督教,對於很多信徒來說或許只是輕描淡寫。那麼,究竟什麼是基督教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宗教文化的角度來尋找答案吧!

宗教文化:什麼是基督教

什麼是基督教:
  基督教是以信仰三位一體的神(聖父,聖子,聖靈)。基督教提倡包容、進步精神。敬仰並感恩基督(指對基督教創始人耶穌基督進行感恩,他為拯救人類的罪惡而死),基督教號召自由、民主、仁義、義氣與道義。消除內心的不良慾望,對犯下的過錯和自身的罪惡進行懺悔,淨化心靈。

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等統稱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三大教派中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的統稱一般用“基督宗教”這個詞。

基督教的基本經典是《聖經》,分為《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兩大部分。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的聖經並不完全一致,個別內容稍有出入。

《舊約全書》即猶太教的《希伯來語聖經》,是基督教承自猶太教的,但因為採用的譯本不同,《舊約全書》和《希伯來聖經》書目的順序也不盡相同。天主教的聖經在舊約正典(39卷)基礎上多了數篇《塔納赫》跟基督教新教《舊約》都沒有的數篇經卷,就是眾所周知的“旁經”。舊約在《摩西五書》之後是歷史書,天主教和東正教的歷史書增加了《多俾亞傳》、《友弟德傳》、《瑪加伯上》、《瑪加伯下》4卷,其次又在文集中增加了《智慧篇(所羅門的智慧書)》、《德訓篇(便西拉的智慧書)》。

另外,基督教舊約雖然也是以馬蘇拉文字為準,但順序上則繼承了希臘文聖經,以先知書結尾,不同於猶太教《塔納赫》以《歷代志》結尾的傳統。同時,基督教舊約在馬蘇拉文字之外,還包括了死海古卷、七十士譯本以及其他古代文字的內容。此外天主教和東正教聖經還包括了《耶熱彌亞之書信》以及《艾斯德爾傳》和《達尼爾》較之《以斯帖記》和《但以理書》多出的內容。

西元380年前後,早期大公教會通過嚴格查證對聖經中應包括的經卷達成一致。現代最流行的國際通用英文版基督教聖經前言所述:“馬蘇拉文字雖然出版最晚,但作為舊約標準的希伯來文字,是翻譯的底本。死海古卷包含了更早的希伯來文字內容,與撒瑪利亞聖經以及與文字誤差有關的古代抄經士傳統文字一同作為參考資料。”

基督教的起源:
  猶太地區是廣義基督教的發源地,是最早且最古老的宗教之一。《舊約全書》或稱《猶太教聖經》是亞伯拉罕,猶太列祖之父,信奉的唯一神YHWH(舊譯耶和華)與亞伯拉罕的後裔達成的“聖約”,也就是猶太人與耶和華的聖約,亦稱“亞伯拉罕之約”,亞伯拉罕與其十二子為基督宗教創始人及奠基人。這個聖約的內容是耶和華承諾亞伯拉罕的後裔(指上帝的選民)將來會被降臨的彌賽亞所救贖,這群選民的聚集形成為屬靈的國度,這個屬靈國度就是現在所說的猶太教會,基督教會的前身。

“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這句經文正是對後來將來基督降臨的印證。

亞伯拉罕的後裔因為大饑荒而流亡到埃及,在耶和華的先知摩西帶領下前往應許之地,耶和華在與亞伯拉罕達成的契約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十誡以及律法,又稱《摩西五經》,包括《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

後來撒母耳為掃羅抹油,承認他為以色列的首位國王,是耶和華指定的國王。掃羅和大衛在應許之地建立了以色列王國。大衛之子所羅門死後,以色列分裂為2個國家,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最後由於後續的數代國王都違反耶和華的律法,所以神就將北國交於亞述人的手中,南國交於巴比倫人的手中,第一聖殿也被巴比倫所毀滅。後來波斯國王居魯士釋放了巴比倫之囚的猶太人,先知尼希米和以斯拉重建並改革了猶太教,期待彌賽亞再次降臨拯救以色列人,重建以色列王國。

之後的先知們逐漸強化對耶和華聖約的敬畏和一神論,耶和華從亞伯拉罕的神變成了普世的上帝,巴比倫之囚是因為以色列人背叛了上帝,但以色列人是的上帝選民,是超越其他民族的,耶和華將審判以色列人的鄰居。正如在巴比倫的以賽亞(賽45:21-25)所說:“……除了我以外,再沒有神。我是公義的上帝,又是救主,除了我以外,再沒有別的神。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就必得救。因為我是神,再沒有別神。……以色列的後裔,都必因耶和華得稱為義,並要誇耀。”聖經預言“以色列在萬國中被拋來拋去,卻不至滅亡。”從以色列亡國,流亡,復國,對抗阿拉伯世界的事實中,可見其準確性。

因為猶太人在敘拉古王朝的希臘人統治下沒有宗教自由,西元前140年,瑪加伯家族(亦稱馬加比家族)起義趕走了希臘人並建立了哈斯摩尼王朝。由於對舊約理解和政治立場的差異,猶太人又分化為強調律法傳統的法利賽人和以祭司長為中心的撒都該人,還有一個拒絕耶路撒冷祭司權威的異見者在曠野組成的愛色尼教派。

《新約全書》是基督徒(此處指基督教所有教派的教徒)與他們所信仰的神子耶穌基督達成的新聖約,以取代了先知亞伯拉罕和摩西與耶和華達成的舊約。新約分為四部分:四福音書、保羅書信、大公書信和啟示錄。

福音書被認為是記載耶穌的言行和生平,福音書所描繪的耶穌基督符合了舊約的先知們對彌賽亞特徵的預言。因此,耶穌被他的信徒認為是耶和華派來的救贖主,是神獨生子。

保羅(亦稱聖保羅或使徒保羅)強調信耶穌得永生,耶穌用血與人類立了新約,舊約也就因此得到印證。於是,通過保羅神學的改造,“公義的神”耶和華被“聖潔仁愛的神”耶穌所體現出來。神是良善的,出於對世界的愛而為了他選民的原罪和本罪釘十字架,用他的血洗清了選民的罪,通過信仰耶穌是神子以及耶穌死而復活,人類就能進入天國,重新與神在一起。因為神讓耶穌復活了,所以信靠耶穌的人死後也能復活。保羅強調:“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啟示錄據說是耶穌的門徒約翰所寫的,主要是對未來的預警,包括對世界末日的預言:接二連三的大災難,世界朝向毀滅發展的末日光景,並描述最後審判,重點放在耶穌的再來。

宗教文化:什麼是基督教 第2張

宗教戰爭:
  十字軍東征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發動的持續了近200年的宗教性戰爭。由於羅馬天主教聖城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徒手中,十字軍東征大多數是針對伊斯蘭教國家的,主要的目的是從伊斯蘭教手中奪回耶路撒冷。東征期間,教會授予每一個戰士十字架,組成的軍隊稱為十字軍。十字軍東征一般被認為是天主教的暴行。儘管如此,十字軍東征使西歐直接接觸到了當時更為先進的拜占庭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這種接觸,為歐洲的文藝復興開闢了道路。

主要節日:
  基督教主要節日有聖誕節、受難節、復活節、昇天節,聖灰節等,天主教和東正教還有聖神降臨節、聖母升天節,命名日等節日。

聖誕節:12月25日。原為羅馬神話中太陽神阿波羅的生日;羅馬帝國以基督宗教為國教後將此日改為紀念耶穌基督誕辰,但耶穌基督降生的真實日期無人知道。

從12月24日於翌年1月6日為聖誕節節期。節日期間,各國基督教徒都舉行隆重的紀念儀式。聖誕節本來是基督教徒的節日,由於人們格外重視,它便成為一個全民性的節日,國家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可以和新年相提並論,類似西方過春節。

西方人以紅、綠、白三色為聖誕色,聖誕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用聖誕色來裝飾。紅色的有聖誕花和聖誕蠟燭。綠色的是聖誕樹。它是聖誕節的主要裝飾品,用砍伐來的杉、柏一類呈塔形的常青樹裝飾而成。上面懸掛著五顏六色的彩燈、禮物和紙花,還點燃著聖誕蠟燭。

紅色與白色相映成趣的是聖誕老人,他是聖誕節活動中最受歡迎的人物。西方兒童在聖誕夜臨睡之前,要在壁爐前或枕頭旁放上一隻襪子,等候聖誕老人在他們入睡後把禮物放在襪子內。在西方,扮演聖誕老人也是一種習俗。

當馬利亞快要臨盤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了命令,全部人民到伯利恆務必申報戶籍。約瑟和馬利亞只好遵命。 

他們到達伯利恆時,天色已昏,有一個王了傳的“耶穌為王”而憤怒殺了所有男嬰,為不要耶穌真正為王,所以瑪利亞躲到一個偏遠地區,只有一個馬棚可以暫住。就在這時,耶穌要出生了!於是馬利亞唯有在馬槽上,生下耶穌。有3個東方博士對耶穌跪拜,(原是王派來殺耶穌的)並獻上黃金膏藥等,後人為紀念耶穌的誕生,便定十二月二十五為聖誕節,年年望彌撒,紀念耶穌的出世。

受難日:復活節前的禮拜五,紀念耶穌基督被釘死於十字架上。

復活節的前一個星期五,基督教節日。耶穌受難日是紀念耶穌生命中最高潮的一週(即“聖周”,又稱“受難周”)中最重大的日子。這一週是從復活節前的一個星期日(棕櫚主日——耶穌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城,民眾手持棕櫚枝歡迎他)開始,經復活節前的星期四(立聖餐日——紀念耶穌與門徒進“最後的晚餐”時設立聖餐禮)和星期五(受難日——紀念耶穌為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而死)到復活節(星期日)結束。“聖周”的主題也是《新約聖經》的核心——耶穌基督的受死和復活。

復活節:3月32日到4月25日之間,每年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禮拜日,紀念耶穌基督復活。

復活節(主復活日)是一個西方的重要節日,在每年春分月圓之後第一個星期日。基督徒認為,復活節象徵著重生與希望,為紀念耶穌基督於公元30到33年之間被釘死在十字架之後第三天覆活的日子。

感恩節:(北美洲基督教傳統節日,而非普世基督教節日)11月的第四個禮拜四(美國),或10月的第三個禮拜六(加拿大)。

感恩節是美國和加拿大共有的節日,由美國人民獨創,原意是為了感謝上天賜予的好收成。在美國,自1941年起,感恩節是在每年11月的第四個星期四,並從這一天起將休假兩天;而加拿大與美國的感恩節時間不同,10月第二個星期一。像中國的春節一樣,在這一天,成千上萬的人們不管多忙,都要和自己的家人團聚。加拿大的感恩節則起始於1879年,是在每年10月第二個星期一,與美國的哥倫布日相同。

傳入中國:
  基督宗教在中國有四次傳入的曲折經歷,展示了基督宗教與中國文化相互接觸、交流、碰撞、融合的漫長曆史和獨特意義。其長達1300多年的在華傳播構成了基督宗教在中國存在與發展的複雜圖景。

基督宗教第一次來華傳播為唐朝時“景教”的傳入。在此之前有關基督宗教入華的情況僅為傳說,包括認為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多馬曾於公元52年從亞歷山大城出發、經海路到印度和中國傳教,認為東漢時期曾有兩位東方教會人士以養蠶織絲技術之研習為名到中國傳教,以及認為公元3世紀末已有傳教士來“賽里斯”(絲國)傳教等說法。但這些說法迄今仍無任何歷史根據和可靠資料來對之確證。

基督宗教第二次來華傳播為元朝的“也裡可溫”的發展。“也裡可溫”亦稱也裡可溫教,是元朝時蒙古人對來華基督宗教及其信徒的統稱。“也裡可溫”一般被理解為蒙古語“有福緣之人”的音譯,亦有人認為乃意指“上帝教”、“信奉上帝之人”或“奉福音教人”。“也裡可溫”作為基督宗教在中國的第二次傳播,一方面為景教在元朝的復興,另一方面則指羅馬天主教首次到中國來傳教。從景教在元朝的復興來看,“也裡可溫當即景教之維緒”。唐武宗“滅教”之後,景教在中國內地雖然已不復存在,卻仍在一些邊疆地區和少數民族中留存。隨著元朝的建立,景教重新傳入內地,在許多地區得到發展。

基督宗教第三次來華傳播指明末清初天主教的傳入。這次傳教始於西班牙人耶穌會士方濟各·沙勿略1551年從日本搭乘葡萄牙商船到中國廣東上川島,但他因明朝海禁而無法入內地傳教,不久即病死島上。此後葡萄牙耶穌會士公匝勒等人在澳門建堂傳教,從而有了一塊立足之地。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等人雖最早入內地傳教,但未獲成功。1583年,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作為羅明堅的助手到肇慶傳教建堂,此為近代天主教在中國內地傳教的真正開端。

基督宗教第四次來華傳教是在鴉片戰爭前後,而其得以在華真正立足則是憑藉著鴉片戰爭後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在這一時期,天主教各修會如耶穌會、奧斯丁會、多明我會、巴黎外方傳教會、遣使會、聖母聖心會、聖言會等會的傳教士相繼來華,至19世紀末已在中國建成五大傳教區、發展教徒達70多萬人。

聖經最早於唐代隨景教傳入中國。據在西安出土的大秦景教碑記載,早在公元六三五年,基督教已由波斯傳入中國。但由於未能深深紮根於中國的社會與文化,基督教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甚至幾度消失。十九世紀,基督教從西方重新傳入。近代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外國傳教士和中國基督徒為中文聖經的翻譯和出版做了大量工作,為今天中國教會聖經事工的發展打下了穩固的基礎。

在義和團時期,基督教在中國受到清朝和義和團的迫害,殉道了很多基督徒。

一九五零年,中國基督徒發起三自愛國運動,通過自治、自養、自傳,使中國教會走上獨立自主自辦的道路。一九五四年,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成立。

“文革”期間,中國教會生活一度中斷,大量聖經被毀。一九七九年教會重新恢復,一九八零年中國基督教協會成立。同年二月,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做出決定:儘快開始聖經的重新出版工作。自一九八零年至一九八六年就印刷了三百萬冊聖經。一九八七年,南京建立了愛德印刷廠。這個印刷廠裝置非常先進,首要任務就是印刷聖經。十幾年來,僅這一印刷廠每年印刷的聖經就有三百萬本左右。愛德印刷廠建立後,中國聖經的印刷速度加快。到二零零六年底,中國基督教全國兩會印刷出版了四千三百萬本聖經,包括各種版本的聖經、少數民族語言聖經、盲文聖經和為兒童出版的圖畫聖經等。

自一九九零年以來,中國逐漸形成了一個由七十六個聖經銷售點構成的網路,這個網路確保了聖經能快速地運送到中國各個城市、自治區、縣、城鎮和鄉村。

中國有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有些少數民族中有大量基督徒。為滿足他們的信仰需求,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基督教全國兩會總共出版了四十七萬六千六百零五本不同版本的聖經,包括朝鮮文、苗文、彝文、佤文、景頗文、拉祜文、東僳僳文和傣文。

中國基督教協會是中國基督教會的全國性教務組織,接受國家宗教事務局的依法管理和國家民政機關的社團管理監督,1980年於南京成立,現會址位於上海九江路,與中國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合稱為“基督教全國兩會”或“中國基督教兩會”1988年中國基督教協會正式加入世界基督教協進會,成為普世教會的重要一員。現任會長為高峰牧師。

TAG標籤:宗教 基督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