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列表

什麼是基督教文明?,基督教文化

文明是有史以來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人類存在的各種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及其觀念形態,一直影響著整個世界。對於基督教的文明你瞭解多少呢?
  那麼,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基督教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吧!

基督教文化:什麼是基督教文明?

從476年西羅馬帝國崩潰一直到14-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被稱為中世紀,又因為這一時期的歐洲文明帶著顯著的宗教色彩而被稱為基督教文明或者信仰時代,日耳曼人的生命活力和基督教的神祕主義成了時代最強的聲音。蠻族部落文化與基督教結合的後果是創造了一種騎士尚武精神與基督教受難、贖罪觀念的奇怪混合,暗示出原始活力如何同禁慾精神相抗衡的悲劇主題。正像人文主義者筆下的與風車作戰的堂吉可德,在整整一千年中,西歐人一直無法擺脫精神和肉體的深刻矛盾,他們既痛苦又無奈的同包括自己在內的周圍的一切進行無休止的戰鬥。

中世紀歐洲的政治制度是很不完善的封建制度,政治上的分散割據的,社會幾無安全和次序可言;通過采邑的層層分封,騎士們結成了領主和附庸的關係;羅馬帝國的崩潰和蠻族的入侵使歐洲的生產力遭受嚴重破壞,經濟長期停滯不前,發展非常緩慢;常年的戰爭使得地方領主成為地方上的保護者和剝削者;因戰爭需要而建立起來的采邑、莊園等制度正在把帶有軍事性質的組織變成人們進行農業生產的基本單位。

在這樣的環境中,中世紀的歐洲人長期生活在沒有保障的社會裡,精神不免走向悲觀和虛無,這正好為宗教的盛行鋪平了道路。不久,社會結構、繪畫、音樂、建築、民族性格以及生活方式的各個細節中都帶上了基督教的色彩。隨著教堂和修道院的修建,追求知識轉變為研究彼岸的學問,這其實不過是缺乏秩序的社會現實在價值和思維方式上的反映,與其說中世紀的西方人在張揚一種莊嚴肅穆的宗教精神,還不如說他們是在痛苦的災變面前期望通過生活的宗教化來為自己找到一條脫離苦海的精神出路。

基督教理論的核心之一是拯救理念,這一理念相信上帝之國必將來臨而基督徒最後會獲得終極解救。教會通過教士制度和神聖的儀式使人獲得拯救,拯救的觀念表現為上帝的公正和上帝的愛的統一,拯救的觀念與在世界中受苦的觀念和人有原罪的觀念相聯絡,從而喚醒人的負罪意識和行善意識。這樣,通過對於拯救的體驗,基督徒產生了一種新的生命力量和生命情緒,使自己擺脫本能的私慾而進入對一切神性的善良的維護。從根本上說,拯救是要人通過苦難和負罪意識,認識上帝的恩典,以便讓上帝引導自己,最終迴歸上帝,脫離苦難和罪惡。

基督教在歐洲文明的繼承上起到了巨大作用。構建中古西方文明的第一種元素是古典的希臘文化,希臘人所崇尚的主要是個性和理想主義;第二種基本成分是羅馬的文化,羅馬文化是劍的文化,它強調理性、功利和實用,因此制度和法律在羅馬帝國時表現得很充分;第三種基本成分是日耳曼文化,它具有具大的生命力,它的野蠻傳統、地方主義和強調血緣的傳統對中古歐洲封建制度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把這三種文化聯絡起來的紐帶就是第四種元素:基督教文化,它融古代的倫理和教理於一身,逐步發展成為一種超個人、超家庭甚至超越國家的普遍的精神紐帶,並且期望通過傳教把強調個性的希臘文化、強調國家、軍團和法律的羅馬文化和強調血緣、家庭的日耳曼文化結合起來,形成基督教文明的時代特徵。公元800年,查理大帝在教堂祈禱的時候,教皇把一頂王冠戴在他的頭上,並稱他為羅馬人的皇帝,這個日子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誕生日。

基督教文化:什麼是基督教文明? 第2張

查理加冕意味著它完成了歐洲歷史上的一次大的文化整合,其中,希臘放大了的個人精神被縮小了,同時,羅馬過於擴張的強大體制也受到了抑制,相反,本來不顯眼的日耳曼人的家族和血親原則卻得到了加強,同時基督教成為一條紐帶,把以上三者都聯絡了起來。通過這次文明大整合歐洲內部的結構得到了改善,希臘、羅馬、日耳曼和基督教四種文化因素的比例得到了調整,這就為歐洲新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基礎。

中古時代的教會開始擁有精神方面的領導權,掌管世俗世界的倫理和信仰。主教、神甫、修道院的僧侶,以及一大批長於神學和邏輯研究的學者成為教會的重要支柱,為基督教的發展不斷提供理論支援,使得基督教充滿了理性的思辨。教會自成體系,在宗教、政治、司法、道德、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影響。

在中古西歐,基督教和教會組織曾經起過非常巨大的作用,對中古歐洲的發展做出過積極貢獻。首先,基督教在中古歐洲的普通社會生活和經濟生活中做貢獻。例如,教會經常開展對窮人的施捨工作,並且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創辦醫院,教會主張世俗人士實行一夫一妻制,反對隨便離婚,革除了殺害嬰兒的陋習。在形成於6世紀的本尼狄克修道院教規中,要求修道士進行勞動。對於農業和有用的工藝,中世紀的教會也加以提倡。

基督教在中古歐洲的政治生活中也有過重要影響。從積極的方面講,教會的存在促進了歐洲的政治統一,如教會曾影響和支援查理大帝統一歐洲。由於在各個城市都設有教堂,在大城市設主教,促進了城市的發展。在司法制度上,基督教會主張廢除落後的神判法,反對刑訊逼供,並且限制私戰和復仇。教會曾創立上帝和平運動以限制戰爭。這些都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教會捲入政治生活也帶來了消極影響。長期以來,教會擁有的廣大地產引起了貴族的嫉妒。貴族的親戚充任各級教職,一些完全不配做教吏的人被濫授教職,這引起了教會的世俗化和教士的瀆職行為。例如,12世紀時,十字軍對於異教徒的討伐曾被教會廣泛宣傳,為教會贏得了許多榮譽。但是到了13、14世紀,對於伊斯蘭穆斯林的戰爭節節敗退,巴勒斯坦的基督教聖地降服於穆斯林。教皇呼籲各國君主重新組織十字軍,但是沒有成功。

事實上,十字軍已經變質,如第四次十字軍並不攻擊敘利亞和埃及的伊斯蘭教徒,而是攻擊拜占庭帝國的正統派基督徒。十字軍一般都由世俗的君主來領導,並得到義大利商人的支援,目的不在增加上帝的光榮、擴張基督教的勢力,而是發展國家的權力,促進各城市的貿易。十字軍的這種變質還表現在十字軍被用來攻擊在歐洲的基督教異端。十字軍曾被用來鎮壓法國南部的阿爾比宗教派別,又屢次用來攻擊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其他基督教的君主,這使許多基督徒都覺得教皇在利用十字軍為自己謀取利益和世俗權力,因而他們不願再服從教會的命令。人們十分驚奇為什麼教皇要鼓動基督徒殺戮基督徒,並且給殺戮者報酬。

教皇的世俗化也體現在政治方面。教皇們或者花費巨資支援或者親自帶領軍隊同各國的封建領主們戰鬥,教會法庭可以不通過世俗司法機構直接傳訊人民。教會的所作所為同世俗君主們發生了尖銳矛盾,中世紀後期起,英國、法國、德國、波希米亞爆發了反對教皇的運動,要求建立民族化的教會。因此文藝復興以後發生了路德率領的宗教改革,削弱了教會的作用,強調因信得救的思想,使基督教的救贖理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TAG標籤:基督教 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