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

當前位置 /首頁/傳統文化/宗教文化/列表

勸人多行善,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

“佛說: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瞭解後,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麼美好。”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吧!

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勸人多行善

大乘佛教對現代人類的意義
  所以,現在很多知識分子不接受佛教,只不過是不瞭解而已。不瞭解的原因有幾種:一是因為語言的隔閡,大乘佛教從印度傳入漢地、藏地後,中間由於許許多多的原因,致使漢地很多人並沒有瞭解它的意義。

還有一種是,現在不少人認為的佛教,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佛教。所謂的佛教,說實在的,是一種教育。而在寺院裡燒香、拜佛、做功德,只是佛教的個別行為,不能完全代表佛教。寺院修得金碧輝煌、富麗堂皇,這也不是佛教,而是佛教的一個建築。就像一所大學,校舍造得再壯觀,也不是大學的核心所在。大學的核心是什麼呢?就是它的教育理念。同樣,我們佛教也是如此,這在藏傳佛教中做得相當好,到目前為止,有系統、有次第的聞思修傳統,仍是佛教的重中之重。

如今漢地有不少人,皈依佛門多年,只是見到佛像就拜拜,一直在邊上打轉,這樣的話,你不懂佛教的真正教義,又怎麼稱得上是“佛教徒”呢?所以,漢傳佛教的很多寺院,最關鍵是要有講經說法;漢地許多大學的佛教研究中心,也一定要有佛教課程。

其實在漢地,不管是佛教歷史、大小乘經論,都有足夠豐富的千經萬論,但遺憾的是,這些現在全部堆在藏經樓裡。有時候我看到漢地的藏經樓,心裡有種說不出的滋味:古往今來,那麼多譯師歷經千辛萬苦,翻譯瞭如是多的珍貴教典,現在這些卻無人問津,只是供奉在藏經樓中,整日與灰塵為伍。要知道,這些佛典中有無數的竅訣,足以對治眾生的一切痛苦和煩惱,但你不去學習的話,就像乾渴的人守著水卻不願意喝一樣,這些再殊勝對自己也無濟於事。

所以,不管是佛教徒,還是非佛教徒,現在應該把這些拿出來,好好研究一番。佛教是無欺的真理,不可能被任何分別念所推翻。佛陀從涅盤到現在,已有2555年了,這麼漫長的時間裡,它是最經得起觀察的一種學說。

且不論佛陀親自傳講的諸多經典,就算是佛陀的隨學者,像龍猛菩薩、法稱論師、月稱論師、寂天菩薩、靜命論師,所傳下來的論典,義理也極為甚深。很多人去研究的話,可能也會霧裡雲裡,很難一窺其堂奧。因此,佛教並不是有些人想得那樣簡單,大家若能對它稍有涉獵,得到的利益會不可言表。

其實,人類追求的是什麼呢?就是幸福。但這種幸福不能只是眼前的,如果今天幸福、明天痛苦,或者今生幸福、來世痛苦,那就是一種鼠目寸光了。作為修學大乘佛教的人,不但會考慮自己的長遠幸福,還會將這種幸福的範圍遍及所有眾生。

關於此舉的意義,佛教有足夠的理論依據可以成立,並可通過辯論的方式,接受各種質疑。尤其在我們藏傳佛教,寺院裡歷來保留著辯論的傳統,依靠這種方式,會讓你對佛教的道理越辯越明,將自己深層的智慧挖掘出來,從而引生的見解非常純正,不會被任何邪見和懷疑所摧毀。

當今時代,人們對很多事物的追求,已與初衷背道而馳。孔子在《論語》中提到過一個詞,叫“文質彬彬”,意思就是說,人類後天的文化,要與先天的本質相協調。文化一旦脫離了道德本質而盲目發展,必會將人類引入歧途。各位應該也有這樣的感覺:自己呆在學校裡這麼多年,但到了社會上,根本不知道怎麼做人,最終離開人間時,心中也是茫然一片,這是什麼原因呢?大家應該思考一下。

大乘佛教的現代意義:勸人多行善 第2張

佛陀見我們這些沉溺苦海的芸芸眾生,迷茫愚痴、相當可憐,就慈悲地宣說了解脫法要,指明瞭趨入幸福的正道。誠如《大集經》所云:“佛度生死海,慈悲故說法。”對於如此深恩厚德,我們實在難以回報。

在這個世間上,老師和父母的恩德非常大,但真正去觀察的話,老師只教了我們今生的知識,讓我們到社會上怎麼賺錢、怎麼生活、怎麼揚名;而父母教給我們的,則是如何成家立業、如何滅敵護親……就像《入行論》中所說,讓我們永遠脫離痛苦的方法,唯有大慈大悲的佛陀才揭示了,除此之外,世間的智者、婆羅門、國王、大臣、仙人、天人,都不能講得出來。因此,佛陀的恩德超越一切。

佛陀如今雖然已不住世了,但許多善知識仍在世間,我們若能找到具有法相的善知識,得到一些出世間的真理,對一生也會有非常大的幫助。甚至有時候你遇到一兩個人,送你一本佛經,介紹你認識一位大乘善知識,以此讓你找到了人生的究竟目標,命運有了重大的改變,這些人也可以說是你的善知識。他們帶給你的利益,是不能用金錢來衡量的。

現在很多大學生非常迷茫,知識學了卻用不上;即使用得上,在工作中也不會待人接物,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過去自己在家時,被家人圍著團團轉,當成小公主、小王子一樣,要什麼就有什麼;在學校時,校園環境也很單純,自己活得非常自在、瀟灑。可是一到了社會上,以前的世界發生了巨大變化,好多事情都不會順著自己了,此時心理脆弱的人,遇到一點挫折就很容易自殺。所以,如今的大學生,特別需要佛法的智慧,斷除我執和自私自利。

當然,完全斷除的話,對我們凡夫人來說不太現實,但至少也要掌握一些對治煩惱的竅訣。佛教的智慧浩如煙海、博大精深,我們窮極一生也難以徹達,但最根本的幾個道理,如《三主要道論》中講的出離心、菩提心、無二慧,卻不得不瞭解。這些就像開啟寶藏大門的鑰匙,可讓我們盡情地享用裡面的珍寶。

學了佛法之後,你會慢慢明白,自我的傲慢、自我的執著,是危害自他的根本因。印度論師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也講過:“自身過患多,他身功德廣,知已當修習,愛他棄我執。”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們過去處處以自我為中心,沒想過對社會承擔責任、對父母報答恩德,感恩一切與自己結過善緣和惡緣的人……現在明白了這些以後,就要扭轉自己的心態,常常以利他為重,如此你為人處世就會非常得體、取捨有度。縱然個別人暫時不理解,最終也會被你的責任感、你的利他心所打動。

要知道,世間上最需要的,就是利他心。而這種利他心,正是大乘佛教的究竟精髓。現在學校裡的老師,給學生灌輸專業知識固然必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要用大乘佛教的利他理念,教導他們如何做人。有了這樣的基礎,這些學生將來無論處於什麼環境,都會贏得眾人的尊重,自己的人生也會活得豐富多彩。

TAG標籤:大乘 佛教 勸人 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