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廣東各地清明風俗大不同

2018年4月5日就是我國民間一年一度的祭祖大節——清明節了,回溯它的起源,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可以說是源遠流長,而在漫長的歲月流逝中,清明節也在全國各地逐漸形成了豐富的傳統習俗,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廣東各地不盡相同而又各具特色的清明風俗。

廣東各地清明風俗大不同

韶關:採擷艾葉做粄
  韶關地區的客家人在每年掃墓時,都首先會將祖墳周圍的雜草鏟光,土坡進行清理,然後用雞鴨魚肉、鮮果糕點、酒水等進行祭祀,最後鳴放鞭炮,回家就餐。許多山區群眾還會採擷新鮮艾葉,和以糯米、白糖,用於做“青粄”,俗稱“清明粄”。這種小食擁有一股獨特的山野青草芳香,不僅可以祛風祛溼,還有驅除體內寄生蟲的奇效,最適合天氣潮溼的春天食用,因此在客家地區代代相傳。

佛山:插柳紀念忠臣
  佛山有清明插柳的習俗。這個習俗是為紀念晉朝大臣介子推。介子推為明志守節而焚身於大柳樹下。第二年,老柳樹死而復生。晉文公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並且當場折下柳條戴在頭上,以示懷念之情。從此以後,群臣百姓紛紛效仿,遂相沿成風。

廣州:清明蕎菜不可少
  傳統的廣州人向來重視清明掃墓,有在正清當日“行清”的習俗。“行清”與踏青不同,踏青是郊遊,“行清”則是一族人一起約定那一天齊齊去掃墓。

祭祀完了,分了豬肉,並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會將豬肉帶回家後,配上清明時節的菜蔬“清明蕎菜”去炒著吃,還有不嫌麻煩的人家,另外用這個“清明蕎菜”配一些雞蛋絲、燒肉絲,炸一些春捲吃,吃完了這些菜肉,這一年的“行清”任務才算完成。

肇慶:食蔗要食到尾
  在肇慶,按照舊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傳統的祭品一般是四大件:燒豬、甘蔗蘋果等水果、紙錢元寶、發糕麵點等。“祭祖金豬”寓意紅皮赤壯、巨集圖大展。

清明節肇慶還有吃甘蔗的習俗,寓意歡歡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會叮囑小孩子,吃甘蔗要從頭吃到尾,不能沒吃完就扔掉。據說這樣子以後做事情才會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客家:舊時不在清明節祭祀
  客家人的掃墓時間,過去不在清明,而是在農曆二月或九月。客家人祭祀祖先的習慣是:每年春節的大年三十必定要拜祭天地和列祖列宗,感謝一年來的賜福保佑。祭祀祖先還有春秋兩祭,但不是清明祭祀。其中原因有兩個:一、清明節處於三荒四月時候,過去貧窮的客家人,連祭祖的三牲(雞、豬肉、魚)也難以辦齊,更不要說其他祭品的操辦了;二、清明正值春耕生產大忙季節,家家戶戶忙於插秧,一旦季節錯過,收成就有問題。

TAG標籤:清明 廣東 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