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二十四節氣/列表

看各地冬至吃什麼,各地風俗大不同

中國國土面積是世界第三,可謂是幅員遼闊,再加上富饒的物產資源,還有不同的地貌和氣候,促使中國文化的多元性,所以形成了相同文化下的不同習俗,拿中國最古老的二十四節氣冬至,同時也是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來說,在不同地域的人們在過冬至日的時候風俗可謂是大不同。

各地風俗大不同,看各地冬至吃什麼

北方冬至要吃餃子
  在我國北方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說法,對於有著“好吃不如餃子”習俗的北方人來說,也普遍有冬至吃餃子和餛飩的風俗。吃“捏凍耳朵”是河南人冬至吃餃子的俗稱,據說是吃後可讓人們在寒冷的冬天裡,不會被凍掉耳朵。為何冬至這一天要吃餃子呢?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見很多窮苦百姓忍飢受寒,耳朵都凍爛了,於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藥材在鍋裡煮熬,煮好後再把這些東西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下鍋煮熟後分給病人,每人兩隻嬌耳,一碗湯。人們吃下祛寒湯後渾身發熱,血液通暢,兩耳變暖,一段時間病人的爛耳朵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出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康復,就仿嬌耳的樣子做成食物,並稱之為“餃耳”、“餃子”。此後,“祛寒嬌耳湯”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流傳。每逢冬至和大年七年級,人們吃著餃子,心裡仍記掛著張仲景的恩情。所以,現在又有“冬至吃餃子一冬不會凍耳朵”的說法。

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凶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不過不同地方的人們對餛飩的稱法不一樣,廣東人把餛飩稱為“雲吞”,湖北人則稱之為“包面”,江西人稱其“清湯”,四川人稱“抄手”。

各地風俗大不同,看各地冬至吃什麼 第2張

蘇州人冬至吃餛飩
  古城蘇州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選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而蘇州人過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相傳春秋戰國,吳王夫差打敗越國,生俘越王勾踐,得到許多金銀財寶,特別是得到了絕代美女西施後,更加得意忘形,終日沉湎歌舞酒色之中,不問國事。這年冬至節到了,吳王照例接受百官朝拜,宮廷內外歌舞昇平。不料飲宴之中,吃膩山珍海味的他竟心有不悅,擱箸不食。

這一切西施全都看在眼裡,她趁機跑進御廚房,和麵又擀皮,欲做出一種新式點心來,以表自己的心意。皮子在她手中翻了幾個花樣後,終於包出一種畚箕式的點心。放入滾水裡一氽,點心便一隻只泛上水面。她盛進碗裡,加進鮮湯,撒上蔥、蒜、胡椒粉,滴上香油,獻給吳王。

吳王一嘗,鮮美至極,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這為何種點心?”西施暗中好笑:這個無道昏君,成天渾渾噩噩,真是混沌不開。聽到問話,她便隨口應道:“餛飩。”從此,這種點心便以“餛飩”為名流入民間。吳越人家不但平日愛吃餛飩,而且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還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西漢揚雄所作《方言》中提到“餅謂之飩”,餛飩是餅的一種,差別為其中夾內餡,經蒸煮後食用;若以湯水煮熟,則稱“湯餅”。古代中國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渾沌”。

依據中國造字的規則,後來才稱為“餛飩”。在這時候,餛飩與水餃並無區別。千百年來水餃並無明顯改變,但餛飩卻在南方發揚光大,有了獨立的風格。至唐朝起,正式區分了餛飩與水餃的稱呼。

各地風俗大不同,看各地冬至吃什麼 第3張

寧夏冬至要吃“頭腦”
  比較常見的是,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而南方則是吃湯圓,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滕州等地冬至習慣叫做數九,流行過數九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在冬至這一天,銀川有個習俗,這一天要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人還給羊肉粉湯叫了個特別的名字——“頭腦”。羊肉粉湯由蘑菇和羊肉烹飪而成,佐以鹽、姜、蔥、蒜、辣椒、醬油等調料,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一鍋五顏六色的羊肉粉湯就做好了,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淨、熬湯,熬好後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幹後放姜、蔥、蒜、辣椒麵翻炒,入味後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後用醋一醃(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麵、精鹽、醬油。

肉爛以後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後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後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蔔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讚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各地風俗大不同,看各地冬至吃什麼 第4張

潮汕地區冬至吃甜丸
  在潮汕地區,冬至又稱“小過年”,是民間一個大節日。在這一天老百姓要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後家人圍桌共餐。在沿海地區,則要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祭拜祖先,為漁民祈福,求神明和祖先保佑出海平安歸來。

將糯米粉放在盆中用溫水攪拌均勻並搓成團,捏成小圓子,在水即將開時下鍋煮熟,加入適量糖和蛋即成。蛋一般以雞蛋為主。雞蛋要事先煎成圓形或煮熟去殼,甜丸卵圓滑可口,象徵團團圓圓歡慶之意。糖比以往要多加一些,俗稱要甜到喉。

潮汕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之說,其中“冬節圓”就是湯圓了,在潮汕地區又叫甜丸,在冬至這一天吃甜丸的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在很久以前,這些甜丸不僅是用來吃,人們還將甜丸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樑之上,一來是這甜丸圓圓的,預示明年豐收、全家團圓,二來是為了答謝老鼠給農民送來五穀種子。如今人們也不在貼甜丸,不過冬至節吃湯圓的習俗依舊流傳至今。

甜丸卵是廣泛流傳於廣東省潮汕地區漢族民間的一種接待客人的禮儀習俗,每逢有新客、貴客、稀客如新女婿、新親家、歸僑者、貴賓等臨門,必以甜丸卵待客。

潮人喜吃甜食,也以甜食迎客以示尊重。“甜”在潮汕象徵歡樂、高興之意。潮人認為,客人食“甜”,心情必定高興,“食桌”(宴席)有“頭甜尾甜”之定例。客人必定要多少吃一些,表示禮貌。甜丸卵在潮汕既是一種飲食習俗,更是一種迎客習俗,至今仍在潮汕廣大農村相沿傳承,也折射潮人的熱情好客。有客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各地風俗大不同,看各地冬至吃什麼 第5張

江南水鄉冬至吃紅豆糯米飯
  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後會周身發熱,起到禦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

黑糯米有助於產婦滋補產後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於增加乳汁,哺乳嬰兒。這道食譜糯米噴香,臘肉油而不膩,赤豆和花生都燜入味了,特別好吃。若是想吃得更為健康,可減少臘肉的比例,增加多一點豆類雜糧亦可。

在我國的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有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於冬至這一天,死後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不過,這個疫鬼最怕紅豆,於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紅豆糯米飯來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材料:糯米300克,花生米適量,赤豆適量,蔥末適量,香芹末少許,熟芝麻少許,臘肉適量,鹽適量,雞粉少許,水適量。

做法:
  1、把糯米先用水泡發濾幹水份,赤豆提前一天泡軟備用。

2、花生米去皮,準備薑末香芹末,熟芝麻,臘肉切片過水備用。

3、熱鍋下油,爆香臘肉,撒薑末,倒入糯米,花生米,赤豆不斷翻炒,最後撒少許鹽和雞粉拌勻了,倒入電飯鍋,水一定不能放多了,剛好和臘肉糯米平水即可。

4、等電飯鍋跳閘後,開蓋撒上熟芝麻和香芹末即可。

各地風俗大不同,看各地冬至吃什麼 第6張

上海冬至家家吃湯圓
  湯圓是漢族傳統小吃的代表之一,是由糯米粉等做的球形食品,一般有餡料,煮熟帶湯吃,同時也是元宵節最具有特色的食物。歷史十分悠久。據傳,湯圓起源於宋朝。當時明州(現浙江省寧波市)興起吃一種新奇食品。

即用黑芝麻、豬油做餡、加入少許白砂糖,外面用糯米粉搓成圓形,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湯圓煮在鍋裡又浮又沉,所以它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元子”改稱湯糰,而在廣東被稱為湯丸。

舊時上海,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上海人在冬至這一天習慣吃湯圓,來慶祝冬至的到來。用糯米粉做成麵糰,裡面包上各種餡料,做好的湯圓用來祭祖以及互贈親朋。

民間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湯圓也稱“湯糰”,冬至吃湯糰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他們在家宴上嘗新釀的甜白酒、花糕和糯米粉圓,然後用肉塊壘於盤中祭祖。

“湯圓”是冬至必備的食品,是一種用糯米粉製成的圓形甜品,“圓”意味著“團圓”“圓滿”,冬至吃湯圓又叫“冬至團”。冬至團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舊時上海人最講究吃湯糰。古人有詩云:“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

各地風俗大不同,看各地冬至吃什麼 第7張

南方冬至吃冬至肉
  冬至節要摘冬至茶做油茶,那時採摘的茶最入味,很重要的是吃冬至肉。到冬至節那天,團寨裡會有人殺豬,請寨子裡的人“呷冬至肉”。過年殺年豬,誰家殺年豬,全團寨的人男女老少都去“呷年豬”。誰家吃的人少,是很沒臉面的。

漢族冬至節食物。流行於南方地區。冬至日用豬肉和醬燒熟食用,俗信吃冬至肉,能使身體強壯,有的地方在冬至掃墓後,由各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有生、熟兩種。

是南方冬至掃墓後同姓宗族祠堂按人丁分發“胙肉”的古老食俗。肉有生、熟兩種,分時有許多規矩。加區別學歷高低,清有童生、秀才、舉人、進士四級。

民國有高小、中學、大學、留學四級,以示鼓勵;優先照顧老人,在50、60、70、80、90年齡段,數量依次遞增,以示敬重。冬至肉用祠堂公積金或富家捐款購置,族長主理其事在當時被視作一份厚禮。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讚不絕口。從此在漢族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各地風俗大不同,看各地冬至吃什麼 第8張

杭州冬至吃年糕
  年糕是中國漢族的傳統食物,屬於農曆新年的應時食品。是一種用黏性大的糯米或米粉蒸成的糕,在春節,我國很多地區都有講究吃年糕。年糕有紅、黃、白三色,象徵金銀,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寓意著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所以前人有詩稱年糕:“年糕寓意稍雲深,白色如銀黃色金。年歲盼高時時利,虔誠默祝望財臨。”另有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的水磨年糕也是特別有名。

杭州人喜歡在冬至這一天吃年糕來慶祝。每逢冬至,都會制糕來祭祖或者饋贈親友。在飲食上,三餐都會做不同風味的年糕,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肉絲炒年糕等等種類繁多。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圖吉利,寓意年年長高。

中華大地上的各種冬至飲食風俗至今依然廣為流傳,足以見這一天對於百姓農耕勞作以及生活作息帶來的重要影響。的確,冬至是陰極之至,陽氣始至,在此之後又有小寒、大寒和數九接踵而至,預示著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即將到來。因此從冬至之後冬季要多注意保暖,在飲食上也要多食溫熱食物,增強禦寒能力。

中國地域廣、風俗習慣各地不同,還有研發新式年糕的種類也多種多樣。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農家的黃米糕、西南的糯粑粑;臺灣紅龜糕等。年糕有南北風味之別。北方年糕有蒸、炸兩種,均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湯煮諸法,味道甜鹹皆有。

各地風俗大不同,看各地冬至吃什麼 第9張

浙江冬至吃蕎麥麵
  漢族歲時保健食俗。從此日起大地陽氣開始增加嗎,人體內的陽氣也適應大自然而漸復,漢族民間多於此日起至立春前進補以助陽。古時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乃上天賜予的福祉。

所以這天大多休息,軍隊整體,邊塞閉關,商旅停業,朝廷不理事,官衙放假,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作客,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冬至亞歲宴”的名目甚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吃冬至肉”。

浙江等地每逢冬至這天,全家男女老少都要集齊,嫁出去的女兒也要趕回婆家。家家戶戶要做蕎麥麵吃。習俗認為,冬至吃了蕎麥,可以清除腸胃中的豬毛、雞毛。

蕎麥多產於高寒地區,由蕎麥做的蕎麥麵由於營養豐富,食用方便快捷,是陝北地區受歡迎的大眾食品。蕎麥麵是一種中國餄餎,是用蕎麥麵粉和水,和成麵糰壓平後切制的細麵條,煮熟食用。

蕎麥麵適口性好,做法有很多種,如炸醬麵、熱湯麵、炒麵、刀削麵、剔尖、撥魚兒,還可以包餡、蒸饅頭、烙餅等,蕎麥麵看起來色澤不佳,但用它做成扒糕或麵條,佐以麻醬或羊肉湯,別具一番風味。

各地風俗大不同,看各地冬至吃什麼 第10張

廈門冬至吃薑母鴨
  廈門人對鴨可以說是情有獨鍾,一年四季都在吃鴨,鹽鴨、醬鴨、烤鴨、四物燉鴨,冬至吃薑母鴨。一條街只要有一攤賣薑母鴨的店,就整街飄香。薑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將鴨肉炒香後。

再加入老薑(薑母)及米酒等燉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別滋補。薑母鴨自家做的比較少,因此,冬至一到,就有很多人開始排隊買薑母鴨。

薑母鴨這道美食起源於福建泉州,而後傳至中國其它地區乃至海外,是福建一道漢族傳統的名小吃。它既能氣血雙補,同時搭配的鴨肉有滋陰降火功效。美食中的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適合於秋季和冬季食用。

據《中國藥譜》及《漢方藥典》兩書所載,薑母鴨原系一道宮廷御膳,相傳為商代名醫吳仲所創,後來流傳至民間,遂成為一款名菜。熟地、當歸、川芍有補血活血功效,枸杞子有補肝益腎作用,黨蔘、黃芪有補氣的效果,老鴨可以滋陰降火。

因此,薑母鴨妙就妙在氣血雙補的同時,搭配鴨肉的滋陰降火功效,使得此道藥膳滋而不膩,溫而不燥。老薑除腥熱身的藥膳效果也是讓人們普遍喜愛的主要原因。

TAG標籤:冬至 各地風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