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唐代民間重陽節習俗 聚會筵宴 賦詩作文

重陽節在我國的歷史悠久,據說早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形成,到了唐代,重陽節俗越來越豐富,節日期間的活動也十分多彩。其中文人雅士們最喜歡的就是相聚飲宴,賦詩作文了,那麼就來看老黃曆的介紹。

唐代民間重陽節習俗 聚會筵宴 賦詩作文

唐代,重陽節俗活動逐步發展豐富起來,重陽節又增添了不少美麗的神話故事和迷人的色彩。《唐朝野史》記載:初唐四傑的大才子王勃撰寫膾炙人口的《滕王閣序》,就是發生在重陽節。

據說,重陽節的前一天,十三歲的少年才子王勃到海南探父,船到馬當山時,有一老翁對他說:“你不是王勃嗎?明日就是重陽節,南昌都督閻公將令客人作《滕王閣序》,我看你風華正茂,才華橫溢,何不前往南昌去共襄盛舉,成一代之名?”

王勃答道:“此去南昌有七百里之遙,今天已是八日了,豈能準時趕到?”老翁說道:“我助你一席清風,你不必多慮,儘管放心前去。”王勃心花怒放,立即登船啟程,果然一路順風,於重陽節傍晚抵達南昌,寫出了文學名篇《滕王閣序》。

《舊唐書·王勃傳》則記載,王勃的《滕王閣序》作於重陽節無疑,當時王勃的父親任交趾令,王勃前往省親探父。九月九日路過南昌時,洪州牧(都督)閻伯嶼大宴賓僚於重修的滕王閣,欲誇耀其婿吳子章之才,令作序,故意先拿出紙筆遍請諸賓客動筆,賓客皆知其意,無人敢接。

而王勃一路風塵,飽覽秋日河山美景,早已激情在胸,想一吐為快,加之預先並不知都督之意,於是就應命接過紙筆,毫不謙讓。閻都督一見王勃膽敢接下,心中甚怒,立即命人窺伺王勃,等他寫一句報一句。

當報頭幾句時,都督感到並無新意,讓再報,誰知王勃才氣不凡,又兼激情蓄積,出文漸奇,當報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也不由得拍案叫絕:“此天才也!”宴會極歡而散。王勃從此一舉名震詩壇。

唐代重陽節,確是古代文人雅士聚會宴享、登高遊玩之日,它激發了文士們的靈思,留下了許多令人心神激盪的詩篇。最負盛名而膾炙人口的作品當屬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作者把異鄉遊子在重陽佳節懷鄉思親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同時也反映了渴望節日閤家團圓的一片至誠。

唐代民間重陽節習俗 聚會筵宴 賦詩作文 第2張

而在王勃得意之日、王維思鄉之時,唐王朝宮中則是另一番歡宴情景。重陽節,唐代帝王都要登高宴會,詞臣賦詩,競比才華。《景龍文館記》就有記載,景龍三年(709年),唐中宗在慈恩寺登大雁塔,群臣獻菊花酒祝壽。

而《唐詩紀事》亦云,景龍三年九月九日,唐中宗李顯幸臨渭亭登高,讓每人同題四韻五言詩一首,先成者賞,後成者罰。結果韋安石、蘇環詩先寫成,盧懷慎最後寫成被罰酒三杯。韋安石這天以《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得枝字》為題所作應制詩寫道: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哀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英枝。
  容覽八然外,天文七唯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韋安石這首應制詩雖然作得快,但詩的意境卻十分一般,唯有最後一句一語雙關,含意深長。不過那天應制詩作均文采平平,所以這一首就算當中的佼佼者了。

大約從此以後,每逢重陽節,皇室顯貴們遊幸登高、曲江歡宴賦詩幾乎成為定製。唐德宗、唐穆宗和唐宣宗都曾在重陽節大宴群臣於曲江池,臣僚們吟詩弄詞自不必言。

史載,宣宗重陽節宴群臣時,恰遇收復河北大捷,因此,他高興得即席賦詩:“款塞旋徵騎,和戎委廟賢。傾心方倚注,葉力共安邊。”臣下紛紛應制和詩,當時魏承相的和詩最為出色,寫道:“四方無事去,哀豫抄秋來。八方寒光起,千山霏色開!”唐宣宗覽後大喜,“嘉賞久之”,魏垂相也受寵若驚,舞蹈拜謝。

但遺憾的是,當時的唐王朝局勢已病人膏育,藩鎮割據,危機四伏,並不像詩中所稱頌的“四方無事去”,實質上是多事之秋,唐王朝大廈搖搖欲墜,又面臨著即將到來的黃巢農民大起義驟風暴雨式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