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臘日為什麼是臘月初八,臘日與臘八

明天人們就將迎來臘八佳節,根據民俗學家的考證,臘八節的前身是古代人祭祀先祖和天地百神,報恩祈福的臘日,是我國傳統的民間節日,那麼臘日為什麼就是臘月初八呢,臘日和臘八有什麼關係呢,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

臘日與臘八 臘日為什麼是臘月初八

民俗學家指出,我國的臘八節是民族傳統節日與佛教節日相互會通融合的產物。

何謂臘?古代經史文獻中多有解釋。據東漢學者應劭在其《風俗通義》卷八的解釋,臘在夏代稱為“嘉平”,在殷商稱之為“清祀”,至周朝改稱“大蜡”,漢代改為“臘”。又說:“臘者獵也,因獵取獸,祭先祖也。或曰臘,接也,新舊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

可見,臘原義為獵,因用打獵獲取的禽獸祭祀先祖,故而轉義為“祭祖”。臘又意為“接”,特指新年舊歲交替,此時舉行祭祖活動。

《禮記·月令》記載:“臘先祖、五祀,勞農以休息之。”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也載:“十二月臘日,薦稻、雁,前期五日殺豬,三日殺羊。前除二日,齊、饌、掃、滌,遂臘先祖、五祀。”皆強調祭祀先祖、五祀。

何為“五祀”?也就是祭祀天地百神或眾神,一是祭祀統攝五行(金木水火土)的五神:蓐收、句芒、玄冥、祝融、后土;二是祭祀門神、戶神、中霤神(中堂神、宅神)、灶神、行神。可見,在臘日祭祀先祖和天地百神以報恩祈福,農民在這期間得以休息。

那麼,臘月臘日是在何月何日呢?臘月是一年中最後的一月,臘八自然是指臘月初八。然而問題並非如此簡單。中國古代農曆通行過夏曆、殷歷和周曆以及秦歷,對用十二地支記月的月份規定有所不同。

現在中國通用的農曆用的是夏曆,子月指十一月,丑月指十二月,寅月指正月,卯月指二月……。如果以夏曆為準進行推算,那麼周曆正月是子月,是夏曆十一月;周曆十二月(臘月)則是亥月,相當夏曆的十月。殷歷、秦歷的新年開始分別相當夏曆的十二月(建醜)、十月(建亥,秦仍以夏曆正月為正月,所謂“寅正亥始”)。

可見,如果以十二月為臘月,則在不同的歷法中月份是不一樣的。然而從西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以後,除個別時期以外,皆通行夏曆,臘月應是夏曆十二月。

東漢應劭《風俗通義》卷八說:“漢火行,衰於戌,故曰臘也。”這裡的“戌”是指以地支計時的“戌日”。原來古代君王曾用五行作為自己受命於天的象徵,稱之為“德”,如火德、水德等等,認為朝代是按五德相生或相勝的順序迴圈更替的。《史記》、《漢書》和《呂氏春秋》等書皆有這方面的記述,然而說法多有不同。

一種說法是:夏為金德,金生水,故商為水德;水生木,周為木德。秦始皇統一中國,以五德相勝說法為自己上受天命製造根據,說周原屬火德,水能勝火,故秦為水德,改冬十月為年首,色尚黑……。漢朝認為周屬木德,漢伐秦繼周,木生火,故漢為火德,然而到漢文帝時又稱是土德,東漢時又改稱火德。《風俗通義》所說“漢火行”,就是說漢屬火德。

據三國魏的學者高堂隆《魏臺訪議》所說:“火始生於寅,盛於午,終於戌,故火行之君,以午祖,戌臘。”這裡的寅、午、戌是指寅日、午日、戌日。然而十二支的每支在一月中至多出現兩次,那麼臘日之戌是何日呢?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對臘解釋是:“冬至後三戌,臘祭百神。”可見,冬至後經過二十三日至三十五日的第三個戌日才是臘日,從時間上看已經離年末除夕很近了。

很明顯,用冬至後三戌日來推算臘日是很不方便的。那麼,從什麼時候才確定臘日就是十二月初八呢?據現存資料考察,最晚應當在南北朝的時期。

南朝梁後期學者宗懍,根據他對相當今湖北地區風俗習俗的考察,撰寫了著名的《荊楚歲時記》,其中對地處長江中游荊楚地區的節日、祭祀、農事、文化風俗等都有記述。此書明確地說:“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四庫全書》〈史部〉十一)

據此,至少在荊楚地區已經改變按“冬至後三戌”來確定臘日的做法,改為每年固定在臘月初八舉行臘祭活動了。然而當時中國南北分裂,各地尚未做到皆將十二月八日定為臘日。隋文帝廢周建隋之後,在開皇四年十一月(584)尚未統一江南之時,降詔說:

“古稱臘者,接也,取新故交接。前週歲首,今之仲冬,建冬之月稱蠟可也。後周用夏後之時,行姬氏之蠟。考諸先代,於義有違。其十月行蠟者停,可以十二月為臘。”(《隋書》〈禮儀志二〉)

隋文帝強調臘日蘊含的新舊交接的義蘊,說周曆的正月(相當夏曆十一月,建子),正是仲冬的時節,理應將臘日定在冬月(此指夏曆十二月,建醜)。北周雖用夏曆,卻按照周代的歷法確立臘日,違背先代的傳統,從此以後要停止將臘日定在夏曆十月的做法,而將臘日定在夏曆十二月。

至隋文帝統一中國後,這一做法便通行到全國。唐代延續,《唐會要》卷二十三記載:“太和七年(按:公元833年)十二月八日季冬,蜡祭百神。”可以想象,隋唐以後的每年夏曆臘月初八,便成為全國性的節日了。

TAG標籤:臘月初 臘日 臘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