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莆田的民俗文化,莆田端午習俗

端午節,也被稱作“五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重要的節日。民間各種獨特的慶典,更是使這個節日充滿了人情味。那麼,就讓老黃曆帶大家瞭解,莆田端午習俗,一起體會莆田的民俗文化吧。

莆田端午習俗 莆田的民俗文化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淨直臣冤。”唐代詩人文秀的這首《端午》詩,明確指出了端午節的起源是“萬古傳聞為屈原”。

除了紀念屈原,莆田民間還傳說:夏禹治水時,毒蟲被水浸四起,百姓紛紛起來清除,並稱五月為“毒月”。莆仙端午節,從五月七年級至初五皆有過節,民間稱為“五日節”,與宋朝宮廷中慶賀五日節會相似。

端午節在莆田民間是一個大節。從五月七年級至初五,莆仙民間流傳著一首歌謠是:“七年級糕,八年級粽,九年級螺(莆仙水特產‘小麥螺’),初四艾(艾草),初五爬(莆仙方音,‘爬’即劃,划龍舟)一日,初六嘴觖觖(莆仙方音,觖即張著嘴巴,沒有什麼東西可吃的了)”。歌謠指明瞭莆仙民間端午節五日內,過節食品的俗例及其民俗活動的內容。

端午節期間,莆田家家戶戶都要在門框兩邊插上菖蒲和艾草,以驅邪避毒。相傳媽祖曾以菖蒲熬湯為莆仙百姓治病,並以菖蒲九節,貼病者門首,以驅邪消災。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正日。中午家家戶戶吃過湯麵後,就準備沐浴。據說,初五這一天的午時,百草盡吐芬香。因此,人們都盛水於桶,置於庭中。不少人家還從山上採摘或購買的“午時草”(蒲香、蛋草、番石榴青枝葉、菲子草、枇杷青枝葉、黃豆枝葉及豆莢等),用午時日晒的水和“午時草”燒煮後,讓全家人沐浴。

端午節那天,莆田沿海和平原有溝渠溪流的一些鄉鎮還舉行盛大的划龍舟活動。莆田的龍舟有兩種式樣:一種是用硬木雕刻成昂起龍頭的龍舟,百姓稱其為“雞公仔”,意即雄性的龍;還有一種船頭是平板式的,龍頭形象是彩畫板面上,人們稱其為“齊頭船”或“剃頭刀”,意即雌性的龍。競賽時,通常都用昂頭的龍舟。

舊時,民間由於宗族幫派作崇,舟賽中常引起爭端,甚至發生械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消除了舊時的那種不良風氣,龍舟競賽也成為政府、文化、體育部門所提倡且倍受人們喜愛的一項水上體育活動。每年端午節前後,莆田各地都有組織地舉辦龍舟競賽。莆田曾舉辦過“媽祖杯”國際龍舟競賽,港、澳、臺地區及東南亞等國家都應邀踴躍參賽,盛況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