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節日

當前位置 /首頁/老黃曆/傳統節日/列表

清代宮廷過年習俗

如今有不少反應古代宮廷生活的影視作品,尤其清宮劇,十分受到觀眾歡迎,而在一些鏡頭中,人們能看到對過去宮廷年節情景的重現,不過因為這些影視劇多有“戲說”成分,所以不一定是貼近史實的,那麼就讓老黃曆為你介紹,清代宮廷過年習俗究竟是怎樣的。

清代宮廷過年習俗

現在人們如果遊故宮,那麼在坤寧宮會看到宮中南北兩面各有一列大大的木炕。靠東面的兩口大灶之上,是兩個巨型的鐵鍋。宮外的院子裡豎著一根高過屋頂的“旗杆”,那杆頂上還豎著個木斗子,這些都是做什麼用的呢?

原來,坤寧宮是清代內廷過年的地方,所謂內廷,就是指皇帝、皇后及嬪妃們起居生活的地方,而如今留存的這些木炕、大鍋、“旗杆”是過年時用來殺豬、吃肉、祭祖用的。

每逢歲首之日,天還沒亮,將豬肉煮熟。等皇帝從天壇祭天回來之後,隆重的過年慶典開始了。皇帝、皇后、太子等帝族坐在北面的大木炕上,帝族的諸戚王公則面北坐在南炕上。

當太監將豬肉端上來之後,先由皇帝割下一塊,派太監將這塊肉送至倌外“旗杆”上的木斗子之內,用以祭天。這“旗杆”又稱之為索倫杆。這塊肉一來供天神享用,二來奉獻給曾經救過清太祖努爾哈赤性命的烏鴉來享用。

之後,聚餐的人紛紛動手,用刀子把肉一塊塊割下來,然後以手取食,據說這肉只蘸鹹鹽花兒,不加其他調料。

吃年豬肉的習俗,源於滿族祖先,清內廷仍尊古俗,吃這豬肉,但也只是一種形式罷了,此日中午,皇帝於乾清宮大擺宴席,由各支兒親王、郡王、皇子多人陪宴,吃喝起來。

清代帝王,有“賜福”的習俗。正月七年級,皇帝由欽天監選定出行吉時,先拈香禮佛,再去建福宮開筆書丹,寫“福”字。最後到乾清宮西暖閣,召集王公、內廷供奉,將“福”字賜給他們。得到皇帝賜的“福”字的,引為最大榮耀,慈禧一生賜的“福”字最多。

在宮中,除皇后,貴妃賞賜“福”字外,其他嬪妃一律賞“春條”。這些“春條”,是如意館的太監們用雙鉤粉漏子,漏出“福壽康寧”、“福祿禎祥”、“竹報平安”等字來,賞給嬪妃,並非皇帝親筆書寫。後來,這習俗傳到民間,人們用大紅紙書寫春條,貼在大門對面的牆上,諸如“抬頭見喜”,以示喜慶。

滿族人崇尚如意。除夕日,供奉如意。慈禧就有翡翠、靈芝、沉香、天然寶石制的四隻如意。供如意,取“萬事如意”之意。

除夕宴,清帝王皆著便裝,腰上系4個荷包,其中有一名“押崇荷包”,內裝金銀錁子、金銀八寶。後流傳至民間,長輩人要給晚輩人押歲(崇)錢,也稱壓歲錢。

自臘月初八,清宮中花把式就忙著陳列各色鮮花,以示祝福,稱為年花。傳至民間,沒有鮮花,以紙花代之,插在瓶中,以示吉利

自臘月二十八起,慈寧宮御座左右,陳列用糯米做的聚寶盆,飾金箔、錦鍛,直到正月十八落燈撤去。聚寶盆取招財進寶之意。

TAG標籤:習俗 清代 #